趙廣福 金見國 賈后如
摘要 利用噴灌帶微噴灌,進行機插秧旱育,與大棚旋噴灌旱育秧相比,具有節省成本、降低勞動強度、易大面積推廣等優勢,與常規育秧相比,具有增產效果。闡述了機插稻露地微噴灌省工節本旱育秧的優勢,介紹了微噴帶噴灌的應用方法,以供參考。
關鍵詞 機插稻;微噴灌;旱育秧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040-01
近年來,育秧難、用工難、取土難成為機插秧發展的瓶頸[1-2],為了解決以上問題,蘇墾農發三河分公司就機插稻微噴灌育秧開展試驗示范工作,并取得一定成績。微噴灌育秧為實現水稻機械化、標準化、集約化和規模化生產打下良好基礎。2013年和2015年利用閑置大棚共育秧約15萬盤,栽插面積約333.3 hm2,但受大棚設施條件,土地利用率低,育秧大棚內操作不便等因素限制。因此,2015年對微噴灌育秧又進行了創新,進行了“三改”,即一改大棚為露地,二改大棚懸掛旋噴為微噴帶噴灌,三改商品基質育苗為自制基質育苗,并示范推廣應用133.3 hm2。現就機插稻露地微噴灌省工節本旱育秧技術育秧優勢、增產效果、育秧技術進行介紹。
1 育秧優勢
1.1 增加單產
對微噴灌育秧和常規育秧進行定點調查,其產量及產量結構如表1所示,微噴灌育秧穗數高出常規育秧9萬穗/hm2,成穗率高2.4個百分點,每穗粒數增加2.7粒,增產469.5 kg/hm2,增幅4.98%。
1.2 提高秧苗素質
從表2可以看出,微噴灌育秧因管理環境可控,育秧出苗速度快,出苗均勻、整齊,出苗率較常規旱整水育秧高6.5個百分點,秧苗素質較高。一是生長矮壯。相同播期22 d秧齡微噴灌育秧與同期常規育秧秧苗相比葉齡高0.09葉,株高矮1.03 cm,且整齊度好,22 d秧齡底部未見黃葉。二是發根能力強。對同期微噴灌育秧與常規育秧秧苗進行剪根水培觀察試驗,第5天微噴灌育秧秧苗平均每株發生新根4.2根,最長達2.4cm且根毛較多,而常規水育秧苗平均每株發新根2.9根,根毛較少。
1.3 省工節本
一是出苗率高,省種子。根據試驗調查,噴灌育秧平均出苗率為86.7%,而常規育秧出苗率為80.2%。播量為130 g/盤(30 cm秧盤,下同),而常規育秧150 g/盤,微噴灌育秧折合大田約用種子60 kg/hm2,常規育秧為85.5 kg/hm2。二是漏插率小,省秧盤。微噴灌育秧幾乎沒有廢盤秧,而常規育秧廢盤率一般為1.6%左右。微噴灌育秧漏插率一般≤2%,而常規育秧一般為2%~3%,甚至更高。從生產實際來看,三河麥茬粳稻微噴灌育秧一般用450盤/hm2,不需補秧,常規育秧用525盤/hm2(含補秧)。三是增產增效。根據微噴灌育秧不同使用成本分析,微噴灌育秧基質較大田常規育秧高382.35元/hm2,主要是硬盤成本上高于大田常規266.25元/hm2(注:硬盤按8年、軟盤按2年折舊計算)和介質成本高于大田常規150元/hm2;而固定資產(微噴灌噴帶和水泵等設備)折舊只有33元/hm2。微噴灌育秧實現了分蘗早、穗數足而實現增產,特別是小麥茬表現更為明顯,2015年微噴灌育秧增產469.5 kg/hm2,最終實現效益增加838.35元/hm2。成本效益分析見表3,其他生產措施一致,故其他生產成本視同一致。
2 自制基質的配制
充分利用大華種業三河和米業三河小麥篩選中的下揚麥殼及短麥秸等下腳料作為制作基質原料,用過篩選后營養土和麥殼按1∶1體積比配制,并兌酵素菌(按1∶200體積比配制)噴水蓋農膜堆悶發酵,腐熟完成堆悶待用,使用前按育秧綠∶自制基質=1∶250拌入。
3 微噴帶噴灌應用方法
3.1 材料應用
微噴帶:型號N45-5,每組5孔,組間距為10 cm。
主管道:型號N80。
四通:四通開關聯接主管道和微噴帶。
農膜:普通硬盤旱育墊層。
切割網:缽苗機插墊層。
3.2 畦面設計
普通硬盤微噴灌畦面設計和操作流程:正旋—反旋—開溝—鋪地膜—放線裝噴灌調試—暗化擺盤—正常噴灌。
相關標準:畦面凈寬為2.5 m;滴灌帶長度一般不超過40 m,如超過40 m主管道設在田中間;盤橫放,每畦按1-2-1放4盤,盤間距20 cm;每畦布2道滴管[3]。
缽型機插微噴灌畦面設計和操作流程:正旋—反旋—開溝—整平畦面—安裝噴灌—噴灌調試—畦面整細—鋪盤前草甘磷莖葉化除—鋪切根網—暗化擺盤—正常噴灌。
相關標準:畦面凈寬為2.5 m;滴灌帶長度一般不超過40 m,如超過40 m主管道設在田中間;盤橫放,每畦按1-1-1放3盤,盤間距20 cm;每畦布2道滴管。
3.3 動力配套
1.5 kW 11.11 cm潛水泵配套。
3.4 噴灌方法
每天早上、中午2次噴水,注意噴足、噴勻。調整壓力,保證每盤噴水基本噴均,不漏噴。除了下雨天不噴水,其余都正常噴水,高溫時密切注意秧苗生長狀態,發現失水,及時補水;根據騰茬速度及秧齡大小合理調節后期水分,起到控苗作用;栽前保持秧盤干燥,利于起秧、移栽。
缽型擺栽育秧四葉期前噴水同常規硬盤育秧,四至五葉期中午噴1次,五葉期后,根穿過切根網較多時,可適當減少澆水次數,不卷葉或不澆水[4]。
4 參考文獻
[1] 李杰,鄧建平,楊洪建,等.江蘇省水稻機插集中育秧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中國稻米,2016(3):56-59.
[2] 李鳳琪,楊朝華,李建衛,等.機插稻硬地硬盤育秧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5(1):93.
[3] 李鑒方,諸傳華,謝建東.玻璃育秧溫室微噴灌系統的優化和改進[J].農機科技推廣,2013(5):58.
[4] 金軍,魏廣彬,李偉海,等.機插水稻微噴灌硬盤基質集中育秧技術規程[J].中國稻米,2016,22(4):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