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楊斌
摘要 為篩選適宜云霄縣種植的馬鈴薯新品種,達到實現增產的目的,在云霄縣東廈鎮佳洲村對引進的6個馬鈴薯新品種的生物性狀和經濟性狀進行田間比較試驗。結果表明,閩薯1號的產量最高,達20 375.94 kg/hm2,較對照紫花851增產69.06%,達到極顯著水平。希森3號的產量高達19 526.32 kg/hm2,較對照紫花851增產62.01%。根據綜合表現,閩薯1號和希森3號均適宜在云霄縣推廣種植,可以進入下一步的生產試驗;中薯3號、克新19以及荷蘭15可以繼續進入篩選試驗;費烏瑞它不適宜在云霄縣推廣種植。
關鍵詞 馬鈴薯;品種篩選;產量;商品率;福建云霄
中圖分類號 S532.03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083-02
馬鈴薯是云霄縣冬種作物,常年種植面積733.33 hm2左右,云霄縣冬春氣候溫和,雨水充足,冬季無霜期長,適宜馬鈴薯種植。隨著馬鈴薯產業化的發展,馬鈴薯的需求量迅速增加,作為云霄縣主要推廣的冬種作物,由于生產上主栽品種紫花851經多年應用,其種性退化嚴重,病害較重,且總產不穩,生產上亟需引進適宜本地區栽培的優良品種。為此,云霄縣種子管理站近年引進了6個馬鈴薯新品種與本地主栽品種紫花851進行田間比較試驗,為云霄縣大面積推廣使用優良馬鈴薯品種提供一定的科學依據[1-2]。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云霄縣東夏鎮佳洲村試驗田進行,海拔20 m,耕作層0.35 m,土壤質地壤土,在當地屬于中等肥力土壤。
1.2 試驗材料
供試馬鈴薯品種7個,分別為中薯3號、克新19、荷蘭15、費烏瑞它、希森3號、閩薯1號、紫花851。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7個處理,即每個品種為一個處理,以紫花 851作對照(CK)。3次重復,試驗采用單因素隨機區組設計[3-4],小區面積13.3 m2,種植密度6萬株/hm2,四周設保護行。每小區施進口復合肥0.7 kg、碳酸氫銨0.5 kg、過磷酸鈣1.0 kg、硫酸鉀0.6 kg。打穴點播,復合肥施入穴內作底肥;出苗后,化肥結合中耕除草開溝條施作追肥;現蕾期、開花期和成熟期分別用阿維菌素、甲霜靈和金雷多米爾防治病蟲害[5-6]。
1.4 主要觀察記載項目及標準
在生長發育期間,調查記載植株田間長勢情況,收獲時進行小區測產。以50%馬鈴薯出苗、現蕾、開花和成熟的時間為出苗期、現蕾期、開花期、成熟期;田間測產,大于50 g的薯塊為商品薯[7-8]。
2 結果與分析
2.1 各供試馬鈴薯品種的植株與塊莖形態特征
從表1可以看出,中薯3號、閩薯1號和紫花851(CK)為半直立株型,克新19、費烏瑞它、希森3號、荷蘭15為直立型植株;不同品種株高在45.1~65.3 cm之間,其中克新19的株高最高,達65.3 cm,閩薯1號的株高最矮,為45.1 cm;單株主莖數在1.0~3.2條之間,均較CK多,其中閩薯1號的單株主莖數最多,為3.2條,紫花851(CK)的主莖數最少,為1.0條;閩薯1號和費烏瑞它的莖粗大小中等,其余的都比較粗;克新19和紫花851(CK)的莖色為綠帶褐,其余的莖色均為綠色。
從表2可以看出,荷蘭15和閩薯1號薯型為長圓形,中薯3號、克新19和紫花851(CK)薯型為橢圓形,希森3號和費烏瑞它薯型為長橢圓形;克新19薯肉色為乳白色,其余品種為黃色;所有品種的薯皮都是光滑型;紫花851(CK)的芽眼為中,其余的品種的芽眼為淺。
2.2 各供試馬鈴薯品種的經濟性狀及商品薯率
從表3可以看出,閩薯1號的小區平均單株薯塊重最高,為0.34 kg,希森3號次之,為0.32 kg,其余品種在0.13~0.27 kg之間,與CK相比,除費烏瑞它的小區平均單株薯塊重較CK輕外,其余品種均較CK重;閩薯1號的單株結薯數最多,為7.35個,其次是希森3號,單株結薯數為5.68個,其余品種在2.94~5.51個之間,其中費烏瑞它的單株結薯個數最少,為2.94個,與CK相比,除中薯3號、閩薯1號和希森3號的單株結薯數多于CK,其余品種均少于CK;希森3號平均大薯個數最多,為1.14個;中薯3號次之,為1.01個,其余品種在0.17~0.90個之間,其中費烏瑞它的大薯個數最少,為0.17個,與CK相比,除閩薯1號和費烏瑞它大薯個數少于CK外,其余品種均多于CK;希森3號的大薯重量最重,為0.15 kg,荷蘭15次之,為0.13 kg,其余品種在0.02~0.12 kg之間,其中費烏瑞它最輕,為0.02 kg,與CK相比,除費烏瑞它的大薯重量較CK輕外,其余品種均不輕于CK;希森3號平均中薯個數最多,為1.81個,閩薯1號次之,為1.59個,其余品種在0.89~1.24個之間,其中荷蘭15的中薯個數最少,為0.89個,與CK相比,除中薯3號和荷蘭15的個數少于CK外,其余品種均多于CK;希森3號的中薯重量最重,為0.12 kg,其余品種中薯重量在 0.06~0.10 kg之間,其中費烏瑞它的中薯重量最輕,為0.06 kg,與CK相比,除費烏瑞它的中薯重量比CK輕外,其余品種皆不輕于CK;閩薯1號最多,為5.00個,其次是中薯3號,為3.55個,其余品種小薯個數在1.35~2.73個之間,其中克新19的小薯個數最少,為1.35個,與CK相比,除中薯3號、閩薯1號和希森3號的小薯個數多于CK,其余的均少于CK;閩薯1號小薯重量最重為0.12 kg,其余品種小薯重量在0.04~0.11 kg之間,其中克新19最輕,為0.04 kg,與CK相比,除克新19和費烏瑞它較CK輕外,其余品種均比CK重;商品薯率克新19最高,達83.33%,希森3號為81.60%,荷蘭15為75.74%,其余品種均在63.52%~72.41%之間,其中中薯3號的商品薯率最低,為63.52%,與CK相比,除克新19、希森3號和荷蘭15的商品薯率高于CK外,其余品種均低于CK。
2.3 各供試馬鈴薯品種的產量分析
從表4可以看出,中薯3號產量為16 248.12 kg/hm2,較CK增產34.81%;克新19產量為15 278.20 kg/hm2,較CK增產26.76%;閩薯1號產量達20 375.94 kg/hm2,較CK增產69.06%;費烏瑞它產量為7 526.32 kg/hm2,較CK減產 37.55%;希森3號產量達19 526.32 kg/hm2,較CK增產 62.01%;荷蘭15產量為15 007.52 kg/hm2,較CK增產 24.52%。閩薯1號和希森3號的產量最高,兩者無顯著差異,且極顯著高于其他各品種;荷蘭15、克新19和中薯3號產量無顯著差異,顯著高于紫花851(CK)和費烏瑞它,其中中薯3號產量極顯著高于紫花851和費烏瑞它;紫花851(CK)產量極顯著高于費烏瑞它;費烏瑞它產量最低。
3 結論與討論
該試驗結果表明,希森3號植株生長旺盛,株型直立,花冠淡紫色,葉色為綠色,葉緣波狀,復葉大,莖桿粗壯,中晚熟,薯型長橢圓形,薯皮光滑淡黃,肉色呈黃色,芽眼較淺,干物質含量較高,為21.18%,但略有空心,食用品質一般,產量高達19 526.32 kg/hm2,薯塊大小整齊,商品率較高,達 81.60%[9-10]。閩薯1號植株生長旺盛,株型半直立,葉片綠色,莖綠色,有落蕾,薯型長圓形,薯皮黃色光滑,薯肉淡黃色,芽眼較淺,干物質含量一般為17.32%,食用品質一般,產量最高達20 375.94 kg/hm2,薯塊大小整齊度中等,商品率較低,為64.63%。此次試驗具代表性,希森3號和閩薯1號在產量方面明顯優于對照紫花851,可以參加下一步的生產試驗;荷蘭15、克新19和中薯3號可以繼續進行篩選試驗;費烏瑞它不適宜在云霄縣推廣種植[11-13]。
4 參考文獻
[1] 何新民,譚冠寧,唐洲萍,等.2009年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南方農業學報,2011(2):142-144.
[2] 李麗淑,唐洲萍,王暉,等.廣西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南方農業學報,2012(2):167-170.
[3] 王茂喜,劉均霞.馬鈴薯品種比較研究[J].河北農業科學,2010(1):37-38.
[4] 伍壯生,廖道龍,吳月燕,等.海南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農學通報,2014(7):179-183.
[5] 李小波,安康,方志偉,等.2014年廣東省冬種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16(1):6-9.
[6] 宋勇,劉明月,何長征,等.湖南春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中國馬鈴薯,2005(4):208-211.
[7] 肖祎,周英明,劉軍,等.引進彩色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黑龍江農業科學,2015(12):9-11.
[8] 李曉宏,曹文元,劉琦,等.城固縣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陜西農業科學,2015(2):16-17.
[9] 廖華俊,金黎平,龐萬福,等.中薯20號和中薯7號馬鈴薯新品種引種比較試驗[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13(4):592-596.
[10] 張蘭芬,賴麗芳,王孟宇,等.紅河州石屏縣冬季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研究[J].中國種業,2012 (8):39-41.
[11] 王建雄,張姝鑫,王志虹,等.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及應用性評價[J].山西農業科學,2014(8):848-850.
[12] 陳亞偉,李彩霞.豫東二季作區馬鈴薯品種比較試驗[J].河南農業科學,2010(8):116-118.
[13] 馮傳軍,王鵬云,李琛斌,等.全膜雙壟覆蓋馬鈴薯品種比較研究[J].寧夏農林科技,2012,53(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