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桂華 沈田輝 朱展飛
摘要 為尋求新型、高效、安全藥劑,用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不同劑量與43%戊唑醇懸浮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結果表明: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防治小麥白粉病以有效成分120 g/hm2為宜,重發生年份可適當增加藥量。施藥時按450 kg/hm2水量進行手動常規噴霧,且對小麥生長安全。
關鍵詞 小麥白粉病;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防效
中圖分類號 S435.121.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099-01
受大豐區小麥種植結構調整、氣候因素改變等因素的影響,小麥白粉病在大豐區發生逐年加重,主要危害小麥功能葉片的光合作用,嚴重時危害麥穗,影響小麥的產量和品質。當前生產上防治小麥白粉病的藥劑仍以三唑酮為主,導致抗藥性不斷上升[1-4]。因此,本研究旨在尋求新型、高效、安全的藥劑。本試驗試用了不同劑量葉菌唑水分散粒劑進行試驗,以期為有效控制小麥白粉病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田設在大豐區草堰鎮三渣村一農戶小麥田內,排灌設施齊全。該田為小麥連作田,小麥品種為寧麥13,于2015年10月28日播種。基肥施48%復混肥300 kg/hm2,肥力均等,長勢平衡。2016年1月8日追施尿素300 kg/hm2;試驗時處于小麥白粉病初發期[5-6]。
1.2 試驗材料
試驗藥劑為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江蘇輝豐農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對照藥劑為43%戊唑醇懸浮劑(江蘇劍牌農化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1.3 試驗設計
試驗共設5個處理,分別為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60 g/hm2(A)、120 g/hm2(B)、180 g/hm2(C),43%戊唑醇懸浮劑150 mL/hm2(D),以空白作對照(CK)。3次重復,小區面積50 m2。于4月13日小麥白粉病初發期施藥1次。按小區實際用藥量稀釋后采用新加坡利農HD400型噴霧器進行手動噴霧,用水量450 kg/hm2。
1.4 氣象資料
施藥當日多云轉晴,有濃霧,最高溫度為26 ℃,最低溫度為12.6 ℃,平均溫度為17.5 ℃。試驗期間平均溫度為16 ℃,最高氣溫為28.1 ℃,最低氣溫為9 ℃,雨日10 d,雨量105.7 mm。
1.5 調查與計算方法
1.5.1 調查方法。于藥后15 d(4月28日)調查1次,每小區對角線固定5點取樣,每點查0.25 m2植株,調查每株的旗葉及旗葉下第1片葉。
白粉病的分級方法(以葉片為單位):0級,無病;1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6%~15%;5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16%~25%;7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26%~50%;9級,病斑面積占整片葉面積的50%以上。
1.5.2 計算方法。
式中:CK0—空白對照區施藥前病情指數;CK1—空白對照區施藥后病情指數;PT0—藥劑處理區施藥前病情指數;PT1—藥劑處理區施藥后病情指數;
2 結果與分析
由表1可知,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對小麥白粉病的防效良好,藥后15 d處理A、B、C的校正防效分別為74.74%、82.19%、86.21%,即隨著用量提高,防效也逐漸提高。處理A校正防效低于處理D防效;處理B的校正防效略優于處理D防效,但無極顯著差異。
3 結論
建議生產中推廣用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用量以有效成分120 g/hm2為宜,重發生年份可適當增加藥量。施藥時按450 kg/hm2水量進行手動常規噴霧。50%葉菌唑水分散粒劑防治小麥白粉病田間藥效試驗中,未發現對小麥產生任何不良影響。
4 參考文獻
[1] 徐雍皋,徐敬友.農業植物病理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35-139.
[2] 李俊芳.小麥白粉病發生的氣象條件與防治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4):126.
[3] 岑國廷.小麥白粉病的防治[J].科學種養,2013(5):33.
[4] 魏國榮,韓青梅,康振生.三唑類殺菌劑Folicur與Caramba防治小麥白粉病的研究[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增刊1):41-43.
[5] 李彤霄.我國小麥白粉病預報方法研究進展[J].氣象與環境科學,2013(3):44-48.
[6] 鄭秋紅,楊霏云,朱玉潔.小麥白粉病發生氣象條件和氣象預報研究進展[J].中國農業氣象,2013(3):358-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