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明
摘要 研究了花吊絲竹施肥和竹林結構調整措施對竹林筍竹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施用不同的肥料對花吊絲竹初筍期早晩、出筍期長短、產筍量多少有極顯著的影響,其中施用豬糞的增產效果最顯著,且初筍期早、出筍期長、肥效長,一年施肥2次效果更佳;不同竹林結構對花吊絲筍產量密切相關(一年生、二年生竹子產筍量最高),生產上花吊絲竹叢,一般只保留一至二年生的母竹,三年以上的母竹必須伐除,每叢立竹數保留在10株左右是較為理想結構,可在福建南部和水土流失區栽培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 花吊絲竹;施肥技術;竹林結構
中圖分類號 S79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129-03
長汀縣是福建省水土流失的重災區,長期的治理經驗表明:水土流失治理只有走生態治理與經濟發展并舉的路子,才能真正使水土流失的治理成果得以鞏固與持續發展。
花吊絲竹(Dendrocalamus minor var.amoenus)是近幾年新開發出的優質高產的筍用竹新品種,其發筍期長、產筍量高、筍質好,且較耐干旱、瘠薄,十分適合在水土流失區山腳或崩崗沖積地栽植。該竹種栽植第3年達盛產,竹筍可口,且有良好的經濟價值,生物生長量大、根篼分蘗力強、適應干旱瘠薄的土壤,也是改良土壤、快速提高土壤肥力的優良經濟型竹種,適宜在貧瘠荒山與水土流失區治理區推廣應用。
目前,花吊絲竹生長規律與栽培技術等方面已做許多有益研究與探索,但對于竹林施肥技術對竹筍產量及其竹子生長方面研究未見報道。本文通過花吊絲竹施用不同肥料、竹林結構調整等方面研究,為營建花吊絲竹筍用林基地和在水土流失區推廣栽培這一優良經濟竹種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選擇在山坡下部較平緩的丘陵山地,位于龍巖市長汀縣河田鎮朱溪河流域,屬于中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均氣溫19.2 ℃,最高、最低氣溫分別為39.8、-4.6 ℃,全年無霜期274 d,≥10 ℃活動積溫5 843.3 ℃,年均降雨量1 628.2 mm。土壤為粗晶花崗巖風化殼上發育的粗骨性紅壤,土壤含沙量高,pH值4.5~6.5,立地條件差,現有植被主要為馬尾松人工林。
1.2 試驗材料
花吊絲竹,為龍巖市林業科學研究所提供的一年生竹苗。
1.3 試驗設計
1.3.1 施用不同肥料試驗。在成林的花吊絲竹林設立0.067 hm2標準地。采用完全隨機區組設計,分4種處理,分別為施用經漚制豬糞(S1)、施用經漚制菜籽餅肥(S2)、施復合肥(S3)及不施肥的對照(CK1),5次重復[1-3]。
根據不同的肥料價格,在保證相同的投入前提下,計算出各種肥料限定用量標準,分別為施豬糞10 kg/叢、施菜籽餅肥3 kg/叢、施復合肥1.5 kg/叢。
于2014年4月23日進行施肥,采用溝施的方式:在距竹蔸40 cm處,開一條深約15 cm的環狀溝,進行施肥。
1.3.2 不同施肥次數對比試驗。試驗設3個處理,分別為施1次肥,4月21日,每叢施豬糞15 kg (T1);施2次肥,分別在4月21日與7月21日,每叢施豬糞12 kg(T2);不施肥作對照(CK2),5次重復[7-8]。
施肥方法同“1.3.1施不同肥料試驗”。
1.3.3 竹林結構調整試驗設計。選擇栽種了3年的花吊絲竹筍用林為試驗地(此時竹株大小較穩定)。竹叢立竹數與母竹的年齡結構是影響竹林產筍量最關鍵的2個問題,通過對標準地的調查,從母竹年齡結構和竹叢立竹數入手,解決花吊絲竹經營的豐產結構問題。試驗設計方案如下:
(1)母竹年齡結構對筍產量的影響。設置6個標準地,每個標準地面積0.067 hm2;選擇標準地內每年新竹留存株數相同(如一、二、三年生竹均各留3株)或相近的竹叢作為研究對象,并將其分成2組:第Ⅰ組全部是由一年生、二年生竹子組成的竹叢,第Ⅱ組是由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竹子共同組成的竹叢。通過調查,對比2組竹林相應的筍產量。
(2)竹叢立竹數對筍產量的影響。在同樣的6個標準地內,調查竹叢立竹數(N)和當年筍產量(W0、W1、W2),計算叢內單株產筍量(G1、G2、G3),分不施肥、施1次肥和施2次肥進行歸類,并對單株產筍量和叢立竹數進行回歸分析。
1.4 試驗數據統計及分析方法
1.4.1 施肥試驗的數據統計。施肥翌年,調查不同試驗處理的竹子生長情況,包括每叢筍產量、新竹胸徑、初筍期及產筍期等指標。①每叢筍產量:本試驗雖經認真控制,使花吊絲竹年齡為一、二年生,每叢竹數6~9株,但由于每叢花吊絲竹的株數仍有一定程度的差別。為了減少誤差,在調查每叢筍產量時,以每叢花吊絲竹的平均產筍量進行分析。②新竹胸徑:當年11—12月,調查測量新竹距地面1.3 m處的竹桿直徑。③初筍期:每個重復中有20%的竹叢出筍時,確定為初筍期。④出筍期:每個重復中有80%的竹叢不再發筍時,確定為出筍末期,從初筍期至出筍末期定為出筍期。
1.4.2 竹林結構調整試驗的數據統計。母竹年齡結構:根據試驗方案,對不同組的竹林進行調查,以每叢竹子為一個統計單元,分組進行統計,計算出每株花吊絲竹的平均產筍量[4-5]。
竹叢立竹數:根據施肥次數不同,分不施肥、施1次肥和施2次肥3種類型,分別統計調查對象的竹叢立竹數(N)和該叢花吊絲竹的當年筍產量(W0、W1、W2)。在此基礎上,再分別計算出各類型的竹叢內單株產筍(G1、G2、G3)。
1.4.3 數據分析方法。本試驗中的數據統計均采用DPS v6.55版數據處理系統進行分析[6-7]。
2 結果與分析
2.1 施用不同肥料對花吊絲竹生長的影響
2.1.1 施用不同肥料對筍產量的影響。由表1可知,施肥可明顯提高花吊絲竹的筍產量,其中處理S1的平均每叢筍產量最高,達1.594 kg,是CK1的6倍。
對施用不同肥料處理的每叢筍產量方差分析表明(表2),不同區組間花吊絲竹每叢筍產量差異不顯著,而不同處理間花吊絲竹筍產量存在極顯著差異。由此表明,肥料是影響花吊絲竹筍產量的重要因子。進一步對結果進行LSD多重比較分析見表3。可以看出,從平均每叢筍產量看,施豬糞肥最好,其次為菜籽餅,復合肥居第3位,且3種肥料對花吊絲竹每叢產筍量的影響均達極顯著水平,但菜籽餅與復合肥間未達顯著水平。3種肥料與未施肥的對照相比,施豬糞、菜籽餅和復合肥的結果比對照有極顯著差異。因此,施用豬糞是增產效果最顯著,且最經濟的施肥措施。
2.1.2 施用不同肥料對新竹胸徑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不同肥料處理的花吊絲竹新竹胸徑生長具有一定差異,以處理S1的平均胸徑為最大值,達5.350 cm,是CK1的1.09倍,其次為處理S3,處理S2居第3位。
對各處理的新竹胸徑進行方差分析(表5),結果表明:不同區組間及不同處理間花吊絲竹當年新竹胸徑大小沒有顯著差異。由此表明,花吊絲竹新竹胸徑的大小可能與人為留筍的早晚、留筍的數量有較大的關系。
2.1.3 施用不同肥料對初筍期及出筍期的影響。調查不同試驗處理的初筍期和出筍期,結果顯示:施用豬糞初筍期比施用菜籽餅肥提早6~14 d發筍,比施用復合肥提早16~25 d發筍,比不施肥提早17~27 d發筍。這與施用豬糞提高了土壤溫度,促進了花吊絲竹提早發筍有關。另外,施用豬糞的出筍期最長,分別比施用菜籽餅肥及對照長30 d左右、45 d以上。可見施用豬糞的效果最佳,對延長花吊絲竹的出筍期作用顯著。
2.2 不同施肥次數對花吊絲竹每叢筍生長的影響
由表6可知,可以看出,處理T1和處理T2的筍產量遠高于CK2,這再次證明了施肥是影響花吊絲竹筍產量的重要因子。經方差分析表明(表7),不同施肥次數處理之間的F=158.033>F0.01(2,8)=8.65,說明施肥次數對花吊絲竹的筍產量達極顯著差異水平;而不同區組間的F=3.442 進一步進行LSD多重比較分析(表8),花吊絲竹每叢產筍量,以施2次肥最好(3.590 kg/叢),其次為施1次肥(2.158 kg/叢),分別較不施肥的花吊絲竹增產354%和17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施2次肥較施1次肥的每叢筍產量提高了66.4%,差異極顯著,2次施肥雖增加了投入,但效益顯著。因此,施肥對花吊絲竹生長十分重要,且以施2次肥為好。 2.3 竹林結構對花吊絲竹筍產量的影響 2.3.1 母竹年齡結構對竹林筍產量的影響。調查Ⅰ、Ⅱ 2個林齡組每叢竹子的筍產量,再根據每叢竹子的數量,統計出平均每株竹子的筍產量,結果見表9。 對2組竹林進行總體平均數的差異檢驗,結果表明:Ⅰ組竹林的平均產筍0.583 6 kg/株,標準差0.209 1;Ⅱ組:平均產筍0.440 6 kg/株,標準差0.209 4。 T=2.077 587 2,大于T0.05(35)=2.030 17,小于T0.01(35)=2.724,說明2組林分總體平均數具有顯著差異。 從2類竹叢總體平均數看,Ⅰ類竹叢(由一、二年生母竹組成)平均每株產筍多,因此生產上在保留花吊絲母竹時,一般只保留二年生母竹,即當年生竹,應在后年冬伐除。 2.3.2 竹叢立竹數與產筍量。對單株產筍量和叢立竹數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下: (1)不施肥處理:W0=17.578 785[1-exp(-0.044 273 27N)]相關系數R=0.490 781 1 F=75.52**>F0.01(1,238)=6.74 (2)施1次肥:W1=15.974 205[1-exp(-0.099 893 3N)]相關系數R=0.637 574 8 F=102.05**>F0.01(1,149)=6.81 (3)施2次肥:W2=18.459 065[1-exp(-0.099 268 64N)]相關系數R=0.695 334 4 F=135.73**>F0.01(1,145)=6.81 將株數代入方程,計算不同叢立竹數當年生筍產量,結果如表10所示。 在此基礎上,根據每叢立竹數,計算叢內單株產筍量,結果見表11。 由表10可知,隨著叢立竹數的增加,叢產筍量也相應增加,但平均株產筍量卻下降,這主要是由于叢立竹數的增加,減少了單株花吊絲竹營養空間,因而造成單株產筍量的下降。由表11可知,隨著叢立竹數增加,其增加值呈減少趨勢,亦即增加速度減緩,到一定程度以后,必然趨向于基本穩定。由此可見,不能通過無限制地增加叢立竹數來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筍產量的目的;相反,由于叢內立竹數增加的同時,單位面積的總立竹數也同步增加,單株產筍卻會下降,當達到一定極限后,必然引起單產的下降,從而減產。因此,不能撇開密度(叢/hm2)來單獨探討合理的叢立竹數。對于不同密度下合理的叢立竹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此處按1997年5月發布的省標《麻竹、綠竹豐產培育技術》中確定的叢立竹數10株計,每年每叢留養新竹應為5株左右。 3 結論與討論 3.1 施用不同肥料對花吊絲竹的影響 豬糞、菜籽餅肥、復合肥中,以豬糞對增加出筍產量效果最顯著,也最經濟。另外,花吊絲竹當年新竹胸徑的大小與人為留筍早晚、留筍數量有較大關系,與施肥種類無關。 施用不同肥種對初筍期及產筍期有極顯著影響,其中施用豬糞初筍期比施用豆餅肥提早6~14 d發筍,比施用復合肥提早16~25 d發筍,比不施肥提早17~27 d發筍,這與施用豬糞提高了土壤溫度,促進了花吊絲竹提早發筍有關。調查表明,施用豬糞的出筍期最長,比施用豆餅肥長30 d左右,比不施肥的出筍期長45 d以上。可見施用豬糞肥效長,對延長花吊絲竹的出筍期作用顯著。
3.2 不同施肥次數對花吊絲竹筍產量的影響
花吊絲竹每叢筍產量,施2次肥產量為3.590 kg/叢,施1次肥產量為2.158 kg/叢,2種施肥方法分別較不施肥的花吊絲竹增產354%、173%,增產達極顯著水平。施2次肥較施1次肥的每叢筍產量提高了66.4%,差異極顯著,2次施肥雖增加了投入,但效益顯著,產出比高。可見施肥對花吊絲竹十分重要,且以施2次肥為好。
3.3 竹林結構對花吊絲竹產筍量的影響
新造花吊絲竹筍用林,待竹株大小穩定后(約在造林后第3年),竹叢立竹數與母竹的年齡結構是影響竹林產筍量最關鍵的2個問題。由一年、二年生竹子組成的竹叢,產筍量最多,平均產筍0.583 6 kg/株,而由一年、二年、三年生竹子組成竹叢,平均產筍0.440 6 kg/株。因此,生產上在保留花吊絲母竹時,一般只保留二年生的母竹,即當年生竹,應在2年后的冬季伐除[5]。不能通過無限制地增加叢立竹數來達到提高單位面積產筍量的目的,相反,由于叢內立竹數增加的同時,單位面積的總立竹數也同步增加,單株產筍卻會下降,當達到一定極限后,必然引起單產的下降,從而減產[4]。因此,不能撇開密度(叢/hm2)來單獨探討合理的叢立竹數。對于不同密度下合理的叢立竹數,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4 參考文獻
[1] 鄭蓉,陳開益,郭志堅,等.不同海拔毛竹林生長與均勻度整齊度的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2001,23(2):236-239.
[2] 劉順,李林海,周桂香,等.毛竹林鉀肥效應與平衡施肥研究[J].經濟林研究,2013,31(3):29-34.
[3] 杜滿義,劉廣路,范少輝,等.施肥對閩西毛竹生物量及碳儲量分布格局的影響[J].熱帶作物,2015,36(5):872-877.
[4] 吳陸斌.慶元縣毛竹林培育與開發利用探討[J].現代農業科技,2009(19):228.
[5] 鄭蓉,鄭維鵬,廖鵬輝,等.竹林土壤對毛竹筍材產量的貢獻率及肥效分析[J].亞熱帶水土保持,2013,25(4):23-26.
[6] 顧小平.竹林肥培理論與技術研究[D].北京: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2000.
[7] 胡冬南,陳立新,李發凱.配方施肥對毛竹筍材的影響[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196-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