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婷
摘要 城郊森林公園的生態提升旨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構建人為因素與自然因素的和諧發展,實現“天人合一”的森林公園建設目標。通過分析惠安文筆山森林公園景觀建設現狀,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之處,提出了生態提升的對策,包括公園功能定位、基礎設施生態化改造、發掘公園的文化內涵、水體景觀提升、森林生態景觀提升、城市森林公園的生態管理等方面內容,以期為實現森林資源保護與當地居民生活、經濟和諧發展的森林生態空間提供參考。
關鍵詞 森林公園;景觀現狀;生態提升;對策;惠安文筆山;福建省
中圖分類號 TU986.5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4-0154-02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交通運輸的方便,游人開始熱衷于對城市周邊的山林野趣的尋覓。城郊森林公園是一種生態型郊野公園,可實現人們走進森林、回歸自然的愿望。
1 惠安文筆山森林公園自然概況及景觀現狀
惠安文筆山森林公園位于惠安縣中部,地跨涂寨、螺陽、張坂3個鎮,東臨文峰村的東園、大宅,西至五音村的前崎坑、后崎坑,南到洋厝、后曾,北到正兜、橋透,地理坐標:東經118°47′00″~118°50′00″,北緯24°56′00″~24°58′30″,東西長3.8 km,南北寬6.4 km,森林公園建設總面積達1 103.35 hm2。公園屬山地、丘陵,花崗巖地貌型的山地生態型森林公園。景觀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網絡發達,是一處極具開發潛力和能夠滿足不同層次游客需求的旅游勝地。在維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前提下,以森林、山水交融特色景觀為依托,以開展森林生態旅游為主導,以文筆山文筆峰的文脈及周邊區域的森林、湖水、寺廟、妙石景觀為主體,融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為一爐;在體現民族風格上,突出閩南地方文化特色,集森林休閑、瞻仰、觀光、朝圣為一體的城郊型省級森林公園。
森林公園現已經開辟的主要景點有文筆瞻仰、九峰朝覲、五音休閑、文物觀光等。但森林公園的旅游目前尚處于粗放無序狀態,游客以零星散客為主,尚缺乏知名度。管理上尚缺乏統一機構,許多有價值的景觀尚未得到很好的開發利用。
2 文筆山森林公園生態景觀存在的不足
隨著惠安城市的發展,在城市總體規劃實施中,作為城郊森林公園,在生態景觀建設、文化旅游與管理等方面存在著問題,公園內原有豐富的森林景觀類型大多已經演替為人工次生林;旅游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制約森林公園的進一步拓展。
2.1 基礎設施建設不合理,形式單一
森林公園景觀中園路布局建設還很不完善,部分森林公園中大景區間尚無方便的交通聯系。存在因開挖山體或大量填方形成的裸露山體,不符合生態要求。此外,相配套的水、電、吃、住等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欠缺。
2.2 景點缺乏優化,景觀功能缺乏定位
根據惠安文筆山森林公園總體規劃,功能分區將森林公園劃分為文筆山文化瞻仰區、九峰森林休閑區、五音妙石觀賞區、南坂溫馨游樂區、文物古跡觀光專線4個景區和1條文物古跡觀光專線。隨著公園區位性質的變化,因立地條件和政府投入等因素,尤其是民間資本的投入,公園功能定位和綜合性質的改變,各個景點缺乏最優化的利用和開發,景觀效果不佳,森林生態服務功能不強。
2.3 公園植物單一,森林景觀單調
惠安地處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日照充足,濕潤多雨,四季常青,十分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其地帶性植被是季風常綠闊葉林(即亞熱帶雨林),由于歷史原因,現有林分總體質量不高,多為由馬尾松等針葉樹種組成的人工林或次生林,闊葉綠化樹種比較少,林下植被也比較單一,季相缺乏變化,森林層次感比較差。常年以綠色為基調,缺少觀葉、觀花等觀賞樹種,景觀效果不佳,森林生態服務功能不強。
2.4 公園水體景觀單一
園區內流域面積較大的有惠女水庫干渠道、林輞溪與蔗潭溪。水庫、山圍塘有數個,其中竹田坑水庫、互助水庫較大。近年來,政府雖然投入大量的資金,對互助水庫、竹田坑水庫的堤壩進行除險加固,對兩大溪流進行整治,但工程輕于水庫整體生態景觀建設。
2.5 對景觀建設文化內涵的挖掘不深
目前,許多人對生態文化建設的認知偏頗,對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抓不到位。雖然有的古跡遺址被毀,但遺跡尚存,如將其修復將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和人文景觀。另外,科普生態教育等生態文化產品也欠豐富,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薄弱。
3 對策
堅持科學發展觀,以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宜居城鎮”為指導思想,以文筆山森林景觀提升為目標。工程立足項目區的自然條件、林地現狀及“保護文筆山歷史風貌特征”的原則,將文筆山打造成“四季皆綠、四季變化”的森林生態景觀系統。
3.1 公園功能定位
以保護森林資源為前提,公園突出了以保護、改造和利用現有森林景觀為主,開發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輔以少量人工造景的規劃原則。以鄉土樹種為主,以彩化闊葉始終為主基調,優化樹種配置,科學合理地進行喬灌、色彩常綠與落葉的搭配,挖掘綠色生態、宗教朝覲文化,增加水利工程景觀、休閑農業園區等。
3.2 基礎設施工程的生態化改造
一是園路布局與生態修復。園路選址和形式設計,需依山就勢與周圍山、水、建筑、花草、樹林、石景等景物緊密結合,構建路隨景轉、景因路活、相得益彰的藝術效果。設計時要考慮人流的分布、集散和疏導,同時又要將其作為保護森林資源的防火道路和防火隔離帶。森林公園內主干道按照道路邊坡設計應采用生態化、森林化,因地制宜,經濟合理,在滿足邊坡穩定、安全的前提下進行。將綠化與防護相互結合,對不同類型邊坡進行生態修復,邊坡綠化一般用灌木護坡較佳。二是公共設施改造。設計應該以人為本,增添環保、節能的生態設施??梢栽谏止珗@的廣場、路邊、休閑地等適當處擺放仿樹樁式垃圾桶;有人性化的公共設施的更應充分考慮使用人群的需要,可以在重要景點增設部分殘疾人活動設施。
3.3 發掘公園的文化內涵
文筆山森林公園具有豐富而多樣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生態文化底蘊豐厚。公園內已有許多具代表性的古代、現代文化建筑,如文筆峰、九峰寺、安固石亭、藍飛鶴烈士紀念碑等,將它們與生態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有機整合,開發以“生態環境保護”為主題的生態旅游項目,也是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利用之路。增進森林生態文化的科普教育宣傳,增加科普的標識、標牌等生態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利用公園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生物多樣性的優勢,可增建觀光休閑農業園區、垂釣區、生態植物園、水上游樂園。同時,開發廣大文藝藝術愛好者、藝術家的寫生、創作基地等,形成形式多樣的文化宣教基地。
3.4 水體景觀提升
利用溪渠縱橫交錯、水資源比較豐富的優勢,在沿溪兩岸及水庫周邊設置親水步道、平臺、橋梁、濱水建筑物等,提供游人欣賞水面景色、與水環境親密接觸的場所設施。沿溪綠化樹種,以香樟、重陽木、柳樹、桂花等喬木為骨干樹種,以雙夾槐、紅花繼木、大王龍船花等灌木和毛杜鵑、鴨腳木、金邊假連翹、百喜草等草本為主要植被,形成多種類、多層次的生態群落,給當地居民和游人提供良好的視覺效果。
3.5 森林生態景觀的提升
文筆山森林生態景觀提升工程是打造“生態文化旅游宜居城鎮”的重要體現。在保護好現有森林植被的基礎上,按照“造林大苗化、樹種多樣化、品種鄉土化、色彩季相化”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學設計。
3.5.1 多樣性。根據公園功能分區和不同景區建設主題,以綠化為主體,以植物造景為主基調,優化樹種配置,科學合理地進行喬灌藤草、常綠與落葉的搭配,保證物種多樣性。安固石亭和紀念碑是重要文化景點,樹種選擇考慮以喬木樹種和球冠狀的灌木配植[1]。
3.5.2 自然性。森林生態之美貴在自然性,近自然的植物群落設計要求采用“見縫插針”自然式混植。盡量保護好原有天然闊葉樹,尤其在立地條件極差或巖石裸露地、稀疏林地,采用自然式配置地被植物和灌木,利于形成自然綠化景觀[2]。
3.5.3 文化性。榕樹枝干壯實,傲然挺立,不畏寒暑,象征著奮發向上、開拓進取的惠安人精神,是惠安城市的靈魂和個性。文筆山森林公園擁有一定量的、有價值的亟待挖掘的人文景觀,公園內的文筆峰、靈瑞山、九峰寺、安固石亭等廣植榕樹,形成崇榕文化[3]。
3.5.4 鄉土性。根據文筆峰建設區土壤類型主要為風沙土、巖石地的原生態地域特色,強調以鄉土樹種為主,以彩化闊葉樹種為主基調。公園內主要植被有馬尾松、桉樹等等,雜灌比較多。在保留原有主要植被的前提下,通過間伐或斑塊改造,種植觀賞價值比較高的地帶性植被以及當地鄉土樹種,例如桂花、大花紫薇、槐樹、楓香等等,進行林相改造[4]。
3.6 城市森林公園的生態管理
3.6.1 生態園林的維護。森林公園的生態管理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和知識,植物的種植、造型、修剪,森林病蟲害防治等都需要大量專業人才的培訓[5]。
3.6.2 實施生態型的植保。根據生態學要求,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不用或盡量少用化學農藥,采取措施保護各種有益生物,發揮生物防治作用[6]。并根據苗木的生長特點,合理配置樹種,合理計算栽植密度,增強林木的抗蟲能力。減少殺蟲劑的使用,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生態系統的影響[7]。
3.6.3 生態園林的宣傳和參與。通過圖片展覽、科教普及、媒體宣傳等,加強環境保護宣傳教育,也可以讓社區參與當中,并分享其中的利益,不斷提高公眾愛綠、護綠意識,掌握并調整生態的進展和影響[8-10]。
4 結語
文筆山森林公園的實施有利于于進一步優化惠安縣森林生態景觀,改善投資環境,協調環境、資源、經濟、社會等因素直接以人為主體進行服務的組成部分,是一項純公益性的系統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態工程,應得到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以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和效益。
5 參考文獻
[1] 王韌.福鼎市大洋山森林公園景觀資源現狀及發展對策[J].寧德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278-281.
[2] 廖思平.百丈峰森林公園景觀現狀及保護提升對策[J].現代園藝,2014(19):73-74.
[3] 尹承勇,王之穎.毓秀山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景觀保護及提升對策[J].江西林業科技,2013(2):32-35.
[4] 獨軍.森林公園景觀規劃與發展對策研究:以小隴山麥積國家級森林公園為例[J].甘肅林業科技,2012(2):60-64.
[5] 程順.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植物景觀評價及其對策研究[J].河北林業科技,2009(4):90-91.
[6] 楊賢均,鄧云葉,申學成.武岡云山森林公園硬質景觀規劃建設現狀與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8(28):12210-12211.
[7] 唐文煜.規范森林公園建設保護森林景觀資源對策探討[J].山東林業科技,2006(4):95-97.
[8] 劉繼龍,黃遠清,莊永紅.惠安科山城市森林公園的生態重塑[J].林業勘察設計,2014(1):134-137.
[9] 劉志明,歐穎.探討城市森林公園景觀規劃的設計和發展趨勢[J].工程技術(全文版), 2016,83(6):145.
[10] 姜建成,黃偉淺析森林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思路[J].工程技術(引文版),2016,26(1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