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杰
摘要:知識經濟突飛猛進的結果是信息技術日益多媒體化、網絡化。為了培養下一代適應信息社會對公民基本生存能力的要求,我國已積極推進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基于務本理念下的小學古詩詞教學,力求改變現有古詩詞教學的機械模式,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開展具有自主性、創造性、體驗性、批判性的個性化古詩詞學習,探索創新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模式,引領學生在吟唱中體悟古詩詞語言文字的魅力,感受意象意境的美妙,掌握一定的學習古詩詞的方法,從而激發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傳承的素養,找回打開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并力求在信息化平臺這個基礎上,構建開放式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空間,提供豐富的信息資源,讓學生學會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究和研究性學習。
關鍵詞:經典 古詩詞 信息技術
中華民族歷經幾千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的經典詩文,不但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千百年來,它們已經積淀成了我們民族精神約定俗成的教科書,成了一種長效的民族素質的滋養劑。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探究古詩詞的學習研究就顯得更尤為重要。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依賴聽覺獲得的知識大約能記憶百分之十五,依靠視覺獲得的知識大約能記憶百分之二十五,視聽結合則能記憶百分之六十五。無疑,借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豐富學生的想象……都有其重要意義。古詩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小學生不僅對詩中所的社會環境感到陌生,而且對深奧抽象的詩意和單調乏味的講解感到索然無味。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形象直觀的優勢,則有助于激發學生興趣,發揮學生想象能力,促進學生對于古詩的理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一、運用電教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古詩的題目簡潔凝煉,概括全詩的內容,破題方能入境。古詩解題一定要新穎別致,引人入勝。教古詩時,恰當運用聲像媒體,從解題入手,能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知,激發學生的興趣。如老師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就緊扣題眼——“望”,借助錄像創設情境,那凌空飛下、氣勢磅礴的瀑布,使學生頓時身臨其境。在紅日映照下,廬山上紫煙繚繞,宛若仙境;瀑布飛流直下,轟然作響。這樣來再現廬山飛瀑,讓學生視聽結合,整體感知詩境,題目不解自破,為進一步學習古詩。領會詩意奠定了基礎。運用信息技術,了解古詩詞的背景知識。這方面主要包括詩(詞)人的生平經歷、思想感情、藝術風格等。一般考試選取的古詩詞都能代表作者的主要風格。如:李白的詩氣勢雄偉、清新飄逸;杜甫的詩沉郁頓挫、憂國憂民;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淡雅優美、意境清遠;蘇軾的詞雄渾豪放、氣勢恢弘;李清照的詞清新婉麗、細膩纏綿……對作者風格的初步了解,將給我們賞析時帶來方便。
二、運用電教媒體,促進學生想象漫游
古詩節奏明快,格律嚴整,意蘊深遠,充滿了韻律美和節奏美。在教學《望廬山瀑布》,在學生從詩中的字句欣賞到詩的意境之后,再通過讓學生觀看錄像,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的優勢,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讓他們身臨其境,置身于廬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觀賞過程中,把美的圖像,老師的解說,學生的吟誦巧妙的結合為一體,使學生入情入境,一種愛美、贊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讓學生暢談此時此刻的感受,領悟詩人所表達的感情,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激發了學生的表達欲……的確是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三、運用電教媒體,突破教學重難點
古詩的一字一詞都經過作者的千錘百煉,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詩意是古詩教學的難點。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信息,能幫助兒童理解古詩中的字詞句,化難為易。如《題西林壁》一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話含義深刻,富有哲理,教師難以講清。吳洪燕老師在教學時出示幾張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廬山風光畫面,于是廬山雄偉、奇異、多姿的景色展現在學生面前,橫看,廬山像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像矗立大地的直插云霄的險峻山峰。從遠處看,從近處看……廬山的確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然后吳老師再讓學生討論:為什么會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站在廬山中,且從一個觀察點看綽約多姿的廬山,當然只能得出局部特征的結論;要識廬山真面目就得從遠近高低的多方位多角度觀察)至此,學生對詩中蘊含的哲理就不難理解了。還有,通過精美幻燈片,學會品味古詩詞的語言精煉、準確、優美的語言是詩詞對社會生活高度概括的重要手段。詩詞的節奏、韻律、音樂美也是依靠語言來體現的。古詩詞對練字、練句歷來十分講究。在欣賞古詩詞時,我們可以運用幻燈片,關注動詞、名詞、形容詞和量詞。古詩詞中的煉字,講究句子與句子的起承轉合,講究一句之中思想感情的承接與轉換,它能把詩句的意思表達得委婉曲折。
同時,借助視頻文件,也能讓學生更好地把握和分析古詩詞的意象。意象是融入作者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也是讀者走進詩人思想感情的橋梁。古詩詞中的意象豐富,但有一些意象常有特定的含義。隱喻意象在古詩詞中俯拾即是,對于我們欣賞古詩詞非常有幫助。
四、運用信息技術嘗試古詩文吟誦形式的多樣化
古詩文特有的音韻之美,決定了古詩文特別適合誦讀的特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吟誦不再僅限于個體讀、男女生分讀、齊讀等固有形式。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中的音效嘗試一些更新穎的吟誦方式。例如:
1.運用配樂進行師生配合讀,這樣能激發學生有感情地吟誦。
2.渲染氣氛下學生讀,這樣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結合視覺畫面手舞足蹈法,這一形式動感活潑,適合中低段學生。
五、利用信息技術將古詩詞學習娛樂化
信息技術本身具備無所不能的信息呈現方式,可以用情景模擬、游戲、動畫、視頻來展現各種學習材料,增強了學習的趣味性,使學生的課堂學習變得輕松活潑。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當感情的血液在知識這個活的機體中歡騰、流動的時候,知識才會觸及人的精神世界。”語文教學離不開情,離不開趣。
古詩文作者能把景化為一首詩,把情隔于一首詩。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天真爛漫的孩子,我們也可把古詩文化為一首旋律熟悉的歌舞,深情地吟唱,動情地演繹。例如,《春曉》《游子吟》《水調歌頭》等都適合配以優美的曲調來吟唱。相信如此娛樂化的古詩詞學習方式,也能帶給學生更多的感受與收獲。
在古詩詞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有利于創造古詩詞教學的愉悅環境,增強古詩詞教學的感染力,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和求知欲,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化抽象為具體、轉靜態為動態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 著.杜殿坤 譯.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布魯納.教學論探討.1966.
[3]顧明遠,孟繁華.國際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66.
[4]陳學法.語文教學與創新.延邊教育出版社,2001.
[5]沈樹德.古詩教學淺議[J].安徽教育,1984,(09).
[6]教育部.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