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日峰
摘要:高中階段,狀語從句是較為重要的語法知識,其涉及到的知識點較為繁雜,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學生不夠認真,就極有可能出現錯誤。寫作是英語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提高文章的深度,學生會在寫作中應用狀語從句,如果出現錯誤,將極大地影響文章的質量,影響學生成績的提升,因此需對從句教學工作予以高度重視。對高中生在英語寫作中出現狀語從句錯誤的原因與相應的解決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高中英語寫作 狀語從句 錯誤原因 解決辦法
為了有效解決狀語從句錯誤頻發的現象,教師應當對學生在寫作中出現狀語從句錯誤的原因進行詳細分析,并有針對性地提出解決方法,幫助學生努力提高寫作質量,提高英語素養與寫作能力。
一、高中英語寫作中狀語從句出現錯誤的原因分析
1.不良的英語寫作習慣
高中生受母語的影響極大,但是由于國內外文化差異較大,因此語句的構成方式也不同,一些學生可能對英語語法了解不足,完全按照中文詞句的構成方式造句,翻譯英文句子,繼而導致錯誤的產生。這種寫作習慣嚴重影響了英語寫作思維的養成。例如,在翻譯“如果當時你來了,我將會非常高興。”這句話時,按照中文造句的思維,學生會將其翻譯成“If you came,I will be very happy.”但是,這句話是條件狀語從句,表示虛擬條件,因此應當翻譯成“If you came,I would be very happy.”
2.缺乏良好的英語環境
由于缺乏良好的語言環境,學生無法感受到英語是如何有效運用的,他們對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也不足,因此無法利用語感等輔助提高寫作水平,在寫作中,他們可能會盲目套用固定句式,無法靈活組織語言,因此造成了錯誤的發生。例如,在表達“當我們看電視的時候,我媽媽進來了。”按照一般的思維來思考,學生會認為看電影是過去發生的事,因此應當用過去時,所以翻譯為“When we watched TV,my mother came in.”這種翻譯就是錯誤的,在英語環境中,應當表達為“When we were watching TV,my mother came in.”表示“我們當時正在看電視的時候,我媽媽進來了。”這種錯誤的發生,與學生缺乏對英文環境的了解、語感較差有關。
3.不清楚英語語用原則
英語中有很多詞語表示的是同一個意思,如but和although(但是)、when和while等(當……時),但是這些詞在從句中的使用方法是不同的,如果學生不知道英語語用原則,就極有可能在寫作中出現錯誤。以when和while為例,when既可以接非延續性動詞,也可以接延續性動詞,后面通常接時間點,“When I came to Beijing ,I met an old friend.”但是,while的用法卻相對狹窄,只能夠接非延續性動詞,加時間段。
二、解決高中英語寫作中狀語從句錯誤的有效方法
1.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的文化差異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介紹國內外的文化差異,讓學生了解中外文化是不同的,語言結構也是不一樣的,指導他們深入了解國外文化背景的基礎上寫作,從而避免出現嚴重的狀語從句錯誤。教師應當告知學生用英文思維展開寫作的必要性與重要性,讓學生在造狀語從句時注意分析構詞是否符合英文語句的構成要求。
2.在課堂上創設合理的英語環境
為了加深學生對英文的感受,提高學生的語感,教師應當在課堂上創設合理的英語環境,讓學生進行對話練習,這種練習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思考如何開展英文對話,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學會如何造句、如何寫作。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英文電影、聽英文歌曲、聽英文廣播與新聞節目等,并讓學生記錄其中的優秀詞句,使其能夠在寫作中加以運用。另外,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對話比賽或者英語寫作比賽,比賽環境能夠激發學生對英語寫作的興趣,并提高他們的英語寫作能力。
3.指導學生掌握英語語用原則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當幫助學生總結英語語用原則,了解狀語從句構成注意事項與基本特征,例如在講but和although(但是)、when和while等(當……時)等關聯詞的用法時,可以應用比較法,列出表格,詳細寫出各種近義詞之間的異同點,為寫作的展開奠定基礎。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總結關于狀語從句的順口溜,以加深學生的記憶,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三、結語
造成高中英語寫作中出現狀語從句錯誤的原因較多,如對中外文化差異了解不足、寫作習慣不好、不清楚語用原則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為學生適當地介紹外國文化,使其了解語言產生與使用的背景,并加強對語用原則的講解與應用指導。
參考文獻:
[1]顧莉莉.對高中英語寫作中狀語從句的錯誤原因和解決辦法的探討[J].中學生英語,2016,(18).
[2]禹曉麗.高中學生英語寫作中狀語從句錯誤分析及解決策略[D].上海師范大學,2010.
[3]彭桃紅.高中學生英語作文常見錯誤分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