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曉彥
摘要:在新課堂改革中,如果能夠抓住了評價這一有效、有力的措施,就相當于是在新課堂這個“魚艙”里放入了活力鯰魚,新課堂方能一直“保鮮”,永葆活力。
關鍵詞:評價 活力鯰魚 新課堂
大海上,浩浩蕩蕩的船隊將剛捕獲的魚從一個港口運往另一個港口。路途遙遠,許多船到達目的地后,船上的魚會死很多。只有一艘船與眾不同,它運的魚每次都是活的。后來船長解密,并沒有什么絕招,只不過在魚艙里放進了一條鯰魚,因為鯰魚很愛動,它在魚艙里四處游動,就帶動著其他魚也動起來。魚動了起來就有了活力,不會很快死去,所以每次運到的魚都是活的。這就是心理學上的“鯰魚效應”。
在新課堂改革中,如果能夠抓住了評價這一有效、有力的措施,就相當于是在新課堂這個“魚艙”里放入了活力鯰魚,新課堂方能一直“保鮮”,永葆活力。
一、堅決地讓小組積累的分數起到評價學生的作用
經常聽到老師們說:“為什么學生們越來越不重視小組的分數了?”其實仔細想一想,問題不都出在學生的身上,更多的是出在了我們的評價制度上。
我曾經做過這樣的嘗試:將平日小組的積分納入到學生的期末評價中來,即期末考試的卷面成績加一學期小組的成績再加小組長評價組員的成績,三者按適當比例折算起來得一個綜合成績,將這個綜合成績進行排名,作為期末評價的唯一標準,所有的榮譽的評選、獎狀的發放都以此為標準,因為這個成績既照顧到學生的個人成績,小組的成績所體現的合作精神、紀律、衛生、參與活動等都在這個綜合成績中得以體現,使評價更加的全面,而不是僅憑印象和學習成績的片面評價。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個人的表現再好、成績再優秀都不會得到肯定和表揚,只有小組的成績才是自己的成績,只有你的團隊整體優秀了,你才是優秀的,以此強化學生的團隊意識,督促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互助,提高整個小組的水平。這樣在一定程度上“持續“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二、不忽視階段性評價
每周一小評、每月一大評,除了總結各小組分數,還有給各小組的合理化的建議,除了老師評,還有組內評、組間評、值日班長評。這種評價有及時性,既能及時匡正學生的表現,又能通過肯定和鼓勵,及時給學生導向;既能對學生良好的符合教師要求的表現有所褒揚和贊賞,也能通過評價使用學生深刻認識存在的問題,這種評價又有全面性,小組內部的評價屬于自我反思,來自老師、值日班長和其他小組評價屬于“旁觀者清”,既全面又及時,怎能忽視呢?
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無論怎樣公平的分組,盡量的搭配,總是有個別的一兩個小組總是后來者居后,一直墊底,如果這些弱勢小組長此以往,必然會灰心喪氣,破罐子破摔。這就需要我們老師的及時參與,利用班會或者課余的時間,帶領這些小組就出現的問題進行反思,提出改進方案,并隨時重點關注,在小組評價中注重這些小組和成員的進步,及時鼓勵和表揚,讓他們看到希望,不放棄。
三、一定要給小組的管理者——小組長足夠的權力
小組長是我們班級工作的主要執行者,他們工作的賣力與否決定著班級各項工作的優與劣,為了提高組長責任意識,強化組長的威信,提高工作積極性,小組長享有以下權力:
(1)把小組成員序號的命名權放手交給組長。也就是說,序號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根據組員的表現適時調換。如果一段時間4號的學習勁頭足,課堂表現好,就可以晉升為3號;反之,如果2號表現退步,小組成員對其不滿意,則可以把其降為3號。這樣,每個小組成員就會心中有希望,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進步。
(2)每周五組長組織全組評價每位組員一周來的表現,或者班內口述評價,或者書面上交給班主任;就組員的課堂上、紀律、衛生、進步與否等各方面的表現,組長給每位組員打出分來,最高10分;各組長的分數則根據小組一周的積分來賦予對應的分值,優勝小組的組長得10分,后兩名的組長得8.5分,其他小組長9分。這個成績最終也參與到期末的綜合評價中來,讓組員們意識到組長的話得聽、組長的吩咐必須服從。
(3)每周給組長一張喜報的發放權,獎給本周組中表現最佳或進步最大或貢獻最大的組員,并寫上獎勵辭,有了這個殺手锏,小組長的話就有了一定的威嚴。
08級初二時,周五一周小組情況總結結束后,組長告狀說韓鎮隆同學把自己的“小組合作的喜報”給撕了,叫過來后,這個孩子氣鼓鼓的說:“加分不公平,有水分,這樣的喜報我才不要!”好一個正直的孩子,自己組的問題也敢于揭發,經過調查確確實實小組的加分有黑幕,而且還不止一個組,當然也有制度不健全的因素。后來還是以韓鎮隆為首的“班級監督檢查小隊”的監督檢查工作、還有加減分方式、方法的改進,大大遏制了不公平的進一步蔓延。現在想想都后怕,如果沒有韓鎮隆的敢于伸張,學生們一直在一種不公平的環境下合作評價,這種評價會給學生帶來激勵還是打擊?
不由得記起《分粥的故事》:7個人住在一起,每天共食一鍋粥,他們嘗試了多種辦法解決——怎樣公平合理地分食一鍋粥。
第一種方法,指定一個人分粥,很快大家就發現,這個人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換了一個人,結果總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第二種方法,大家輪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雖然看起來平等了,但是幾乎每周下來,他們只有一天是飽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第三種方法,推選出一個人來分粥,開始這位品德尚屬上乘的人還能公平分粥,但沒多久,他開始為自己和溜須拍馬的人多分,搞得整個小團體烏煙瘴氣;第四種方法,選舉一個分粥委員會和一個監督委員會,形成監督和制約機制,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等互相扯皮下來,粥吃到嘴里全是涼的,大家也很不滿意;第五種方法,輪流分粥,而分粥的人要等到其他人都挑完后才能取剩下的最后一碗。令人驚奇的是,采用此辦法后,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幾乎一樣多。
分粥,本來是一個簡單的小事。但是,對管理者來說,就是不折不扣的大事。這個故事給我們帶來兩方面的啟示:
第一是:我們的評價方式、方法要讓學生感到公平,最關鍵的要做到三大公平:一是保證分配的小組水平盡量的均勻,確保各小組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每次學期初和學期中分組時,都根據上次期末或期中成績算出新小組的平均分,盡量使各小組的平均分差別不大,有了這個相差不大的成績,也就沒有了埋怨、沒有了落后的理由;二是要建立一個像“輪流分粥,分者后取”那樣合理的、讓學生接受的規則,讓每個小組自覺地按照規則進行自我管理。也就是說我們得有一個統一、規范、詳細的“加減分”標準,這個標準要么由老師和學生一起制定,要么老師制定后爭取所有學生的同意再實施,即民主又沒有怨言。三是加減分的整個過程要嚴格操作,盡量沒有空子可鉆。小組之間、值日班長、監督檢查組織也好,讓他們互相監督、互相牽制,讓每一分的加或減,都不能單方面進行,一旦有人、有小組違規必須嚴肅懲處。
故事給我們的第二個啟示是:我們的評價制度可以是不全面的、有漏洞的,但不能半途而廢。
一個制度一旦建立,我們老師們得有堅持到底的決心,想一想,人家分粥實驗了五種方法才找到了最好的,我們的好制度要真正的形成就一定會更加曲折。在執行的過程中要不斷地研究、不斷完善,決心加耐心,最終適合我們的方法就會出現。
成功人士都有“一事不精不做二事”的基本工作方法,在許多的名校里,有很多我們平時不以為然的小事,都能折射出扎實細致的工作作風。我們的小組評價,也同樣需要我們用心、用腦,將整個的評價制度作細、作精,讓評價這一“活力鯰魚”為我們的新課堂改革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