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慧春
摘要:情感教育對教師組織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構建和諧課堂教學氣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注重對學生情感的陶冶。
關鍵詞:情感;教學;情景;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40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腦袋裝進另一個腦袋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接觸”。這樣說來,語文教學只教會學生語文知識是不行的,只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是不行的。教師尤其要注意對學生進行情感熏陶,這也是由語文學科作為工具性學科的任務──育人所決定的。
任何一部作品總是包含著作者對人生、社會、歷史、藝術的態度和看法。可以說,文學最重要的功能就在于以情感人和以情育人。作家在創作的過程中,總是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深切思想感情流露在作品的字里行間。試想,若無情動于衷,又哪來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又哪來蘇軾的“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又哪來柳永的“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可見,一切佳作,無不都是作家真情實感的外化和人生經歷的濃縮與寫真。藝術形象的可感性的存在,能使人產生如見其人、如經其事的感覺,從而激發讀者喜、怒、哀、樂的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有注重情感的陶冶,才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作家的態度和看法,并受到感染,從而對作品產生莫大的興趣。只有做到了這一點,語文學科才真正體現了它的育人功能。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還是需要語文教師再思考,再探索!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春雨如此,情感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那么,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陶冶又將如何實現呢?
一、教師自身的情感必須豐富
有人開玩笑地說:“政教系的學生是夫子,中文系的學生是瘋子。”這雖是一個玩笑,但是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中文系的學生的內心世界是相當豐富的。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注重自身的情感培養。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德、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師自己要先“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過程中,他們的心靈必定會發生震顫,情感必定會被激起波瀾。而學生由于受生活環境、自身社會閱歷的限制,尤其是一些情感流露不明顯的文章,往往會阻礙他們的情感的產生,因而難以引發他們對文章的興趣。因此,教師在調動起自己的感情之后,還要通過語言、動作、神情等外部手段,用自己火熱的情感去觸動學生平靜的心,從而對他們進行“真、善、美”和“假、惡、丑”的情感教育。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必須用一種恰當的方式流露出自己對學生的關心、期待和熱愛,使學生原有的情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深化。
二、著力創設感染的情景和氛圍
所謂感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就是學生為教師的講授所陶醉。語文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創設感染的情境;必須教之以情,授之生趣,充分發揮語文教學的感染力。
心理學家認為:情感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繪情境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而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正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走進作品,走進作品中的情景,從而很好地領略作品的內涵,達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的最終目的。
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和具體畫面,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情感隨著作者的思路,進入作品的情境中,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相溝通,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境界。學生若無情感的波瀾,缺乏作為主體的投入和參與,既使教師的分析再細致入微,學生對文章的認識也無法深入。只有使學生入情,豐富他們在學習中的情感體驗,才能讓其走進作品中,與作者一起體驗生活和人生的悲歡離合。
蘇霍姆林斯基說:“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在絕大多數場合下都在于教師忘記了:上課,這是兒童和教師的共同勞動,首先是由師生間的相互關系來決定的。”誠然,“真正的學習應創造一種輕松的氛圍”。這讓筆者想起了葉圣陶說過的話:“一個教師,四五十個學生,心好像融化在一起,忘記了旁的東西,大家來讀、來講,老師和學生一起來研究。”確實,當課堂教學充滿了圍爐夜話的寬容氛圍時,情感的陶冶也就容易多了。
三、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要想真正地走進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教師必須想辦法來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聯想、想象的展開,往往伴隨著情感因素。有人說聯想、想象是情感的伴侶。有人則把情感在聯想、想象中的作用比作煉鋼爐中的燃料和氧氣。沒有他們,就沒有高溫,也就煉不出優質的合金。確實,聯想、想象是以情感為動力的,若沒有情感的推動,聯想、想象的的翅膀也難以伸展。同時,聯想、想象達到騰飛的境界,會推動情感的發展和深化,從而激起內心更強烈的情感。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辦法激活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從而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
文學作品本身豐富的內涵和較高的藝術感染力對讀者能夠產生一種情感震撼,起到陶冶讀者情操的作用。為此,教師就要努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在教學中,教師主要通過課堂教學挖掘作品中人物思想的閃光點來熏陶學生,通過誘導、感染,幫助他們樹立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他們積極、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立志做生活的強者。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加以引導學生廣泛開展讀書、評書活動。只有這樣,才能做到開卷有益,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從而達到培養學生高尚情操的目的。
情感的陶冶縮短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使教師和學生像知心朋友在促膝談心。教師應是感情的自然流露,學生應是自然接受和升華。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學生懂得謳歌“真、善、美”,抨擊“假、惡、丑”,這說明學生具備了感知和判斷能力。這正是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所在——即它的育人功能。但是要做到這一點,還需要語文教師的再思考、再探索。
(作者單位:貴州省銅仁學院附中 55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