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青青
摘要:中小學生的各類偏差行為與網絡載體之間存在一定的顯著相關性,不同的學校,學生偏差行為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本文對本地中小學生的偏差行為進行研究,以解決當前學生的心理問題。
關鍵詞:偏差行為;網絡載體;學生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6)08-0072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社會變革引起的社會規范的重構、職業競爭的加劇,思想觀念和價值選擇的多元化,行為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元化選擇環境,家庭結構和功能的顯著變化、獨生子女的大量出現、國外和境外文化與各種思潮的進入、黃賭毒和社會腐敗現象的滋生等種種因素,對本來就缺乏社會適應能力的中小學生,在思想上的困惑、觀念上的沖突以及心理上的失衡,加劇了中小學生行為偏差問題。目前,我國中小學生偏差行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突出,已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研究和解決中小學生心理問題是解決中小學生行為偏差問題的關鍵,已經刻不容緩。
一、偏差行為的界定
對于偏差行為的界定是一個社會構建的過程,其定義非常復雜。偏差一詞,原先是統計上的術語,表示的是與某一標準量數之間差異的情形,但是偏差行為的界定往往受界定者主觀標準的影響。在國外,通常稱偏差行為為越軌行為、異常行為或偏離行為。我國學者認為偏差行為是指違反社會、家庭、學校中的法律、規范或紀律之行為;王淑女將偏差行為界定為偏離道德規范或法律規范的負面行為。盡管許多學者對偏差行為做了大量的研究,但是關于偏差行為問題的概念還是沒有統一的界定。
目前,對偏差行為的分類復雜多樣,標準也不統一。國外有研究偏差行為的,一般是從突出其冒險性特點進行分類的,如將偏差行為分為娛樂冒險和問題冒險。有的觀點是認為冒險行為就是偏差行為,分為:藥物、酒精和精神活性物質的使用與濫用;不安全性行為、青少年懷孕和青少年做父母;學業低成就、學校失敗和輟學;違規、犯罪和暴力。還有的觀點是將偏差行為分為外向型行為問題,包括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違規、攻擊、反社會行為,和內向型偏差行為,例如焦慮、抑郁和退縮等。
總之,兒童偏差行為包括行為和情緒問題。行為問題如:違紀行為有攻擊、不聽管教、偷竊、逃學、離家出走、縱火等,情緒問題又稱神經癥問題,包括焦慮、恐懼、抑郁和人際關系困難。
二、網絡載體研究現狀
隨著電視的出現,各國學者開始關注以電視為代表的網絡載體對青少年成長的影響,美國最早開始研究電視中的暴力內容與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關系。研究表明,暴力鏡頭對兒童攻擊性行為有一定的影響,主要的觀點有:班杜拉認為,兒童通過模仿電視中的暴力行為,學會攻擊型行為;1982年,美國全國精神健康研究所發布一份研究報告指出,在經過十多年的研究之后,大部分研究團體的共識是:電視上的暴力的確導致了看這些節目的少年兒童的侵犯行為:電視暴力與侵犯行為成積極相關;法國社會學家塔爾德通過大量研究表明,犯罪行為隨著新型的信息傳播方式擴散,以致影響整個社會的犯罪率;倫娜德·貝科威茨認為,觀看電視上的暴力行為對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采取暴力行為的“或然率有所提高”。
國內學者都認為網絡載體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正兩個方面的。他們幾乎都是從網絡載體傳播的色情黃毒、暴力、恐怖等方面對青少年的偏差行為產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影響學生的品德習慣,影響青少年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損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綜合國內學者的研究,網絡載體對青少年偏差行為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 模仿暴力,行為是受思想支配的,被暴力鏡頭淹沒的青少年會或多或少地滋生出暴力意識和暴力情緒,甚至刻意模仿傳媒暴力,誘發犯罪;2. 網絡道德失范行為,常見的有:發表不負責任的言論,沉溺網上色情,制造或傳播病毒,知識侵權,網絡犯罪等;3. 不健康的迷戀行為,處于發展階段的青少年容易對某些事物產生迷戀,不健康的迷戀行為會把青少年的精力和興趣引向消極的方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具有一定的危害性;4. 網絡成癮,對網絡過分的迷戀導致網絡成癮,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5. 非理性的消費行為,傳媒中的廣告,特別是一些品牌廣告,造就青少年互相攀比的風氣。
由于現在網絡的普及,網絡對青少年的影響,特別是偏差行為的產生,比別的傳播媒介要大的多,現在研究網咯這一傳播媒介已經成為研究的重點。
三、中小學生偏差行為的對策
1. 要努力提高青少年傳媒的素養,要讓他們能夠掌握有效運作媒介的能力,清楚分辨媒介訊息,知道對媒介內容有所選擇,不要受網絡載體的操縱及蒙蔽,成為精明的傳媒消費者。為了提高青少年傳媒的素養,除了在常規的教育之內推動傳媒教育課程設置之外,家長還要負起責任來,比如家長可以多與子女一起觀看電視并即場討論電視情節,從而培養青少年辨別傳媒節目謬誤的能力。
2. 政府積極運用政策、法律和技術手段,扶持鼓勵對青少年有利的游戲、文藝作品的創作,與此相對應的是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者的打擊和懲罰。在法律方面,制定相應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和預防犯罪的法律條文。在技術方面,可以嘗試借鑒國外的成熟方法,將影視節目分級,規定有些節目是“兒童不宜”的。例如可以借鑒美國對節目的劃分規則。
3. 提高網絡載體從業人員的素質,特別是社會責任感和職業道德水準,使他們懂得自身對社會進步所負的重托,作為“把關人”對青少年成長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做到媒體自律。媒體自律具有直接約束效果,也是最傳統的。網絡載體有義務也有可能加強自律,嚴格節目審查,減少含有負面內容節目的制作和播出。此外,傳媒還要充分發揮其強大的社會教育功能,讓優秀健康的節目繁榮起來,給青少年創造健康的成長環境。
4. 注重發揮家庭教育職責。父母在教育引導之前要了解自己的子女,并從他們的需要挑選節目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防止孩子收看電視的“無目的性”。只有通過正面引導,安排健康的家庭活動,誘導自己的孩子培養良好的個人興趣,借助有意的課外讀物,才能保證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作者單位:浙江省泰順縣第三中學 32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