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櫻潔+李華
[提要] 近年來,在國家政策引領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關注創新。創新戰略是以產品的創新以及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為導向的一種競爭戰略,創新戰略聚焦于生產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流程開發。其中技術的創新能夠帶來企業價值的上升,但并非所有的技術創新都能夠帶來企業價值的上升,這很大程度上與企業的外部環境有關。本文從正反兩方面,對華為和三一重工進行橫向和縱向的比較,以闡述創新戰略對企業價值的影響。
關鍵詞:創新戰略;外部環境;企業價值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創新戰略對企業價值的影響——以華為、三一重工為例
收錄日期:2017年2月28日
一、三一重工和華為的營業利潤分析
創新戰略又稱“結構性戰略”或“分析性戰略”,是企業依據多變的環境,積極主動地在經營戰略、工藝、技術、產品、組織等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從而在激烈競爭中保持獨特的優勢的戰略。想要企業獲得長遠發展,往往要將創新戰略作為企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策略,強調產品的推陳出新、產品生產周期的縮短和產品市場風險的承擔和技術并購。創新戰略的內容包含產品價值創新,還包含以企業價值創新為導向的生產科技創新、企業項目管理措施的創新、企業管理經營內部組織結構模式的創新、為會計主體生產技術創新提供前提、保證的科技研發和技術并購。
創新是一種手段,創業者可以用它創造出制造財富的新資源或賦予現有資源更多的制造財富的潛力。例如,對新技術開發進行投資,可以提高那些在相關差異化產品市場上運營公司的利潤,從而有利于股票價值上升,最終增加企業價值。例如,三一重工經過不斷的技術上的創新,發展成為行業上的“標桿”。創新型企業是指那些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品牌、企業管理的企業,并且憑著技術能夠處于行業的領先位置。因此,華為、三一重工都屬于創新型企業。
(一)三一重工。競爭戰略對企業績效的影響一直是戰略管理領域的重要問題,波特提出了三種基本競爭戰略:成本領先、差異化和集中戰略,并認為采取三種基本戰略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給企業帶來競爭優勢。隨著我國制造企業的成本呈現不斷提高,以及市場需求的多元化,差異化戰略受到更多企業的重視。國內外一些學者對差異化戰略與企業績效關系進行了研究,但結論存在很大的爭議,部分研究驗證差異化戰略的實施對企業績效有正向影響,部分學者卻發現差異化戰略的實施并未能顯著提高企業績效。
三一重工是一家制造包括混凝土機械、挖掘機械、起重機械、樁工機械等產品的機械制造商,成立于1994年,并于2003年于上海A股上市,是我國的老牌重工企業。與此同時,三一重工還是一家技術創新型企業。2012年時,三一重工在超高層混凝土泵送技術上取得了突破,這是當時最先進的技術,而且超高層拖泵還將刷新492米單泵垂直泵送的世界最高記錄。根據2016年《財富》發布的中國五百強排行榜,三一重工位于行業第一。因此,三一重工的技術創新能力是不容置疑的,并且在2012年收購普茨邁斯特之后,市場便不僅僅局限于國內,國際市場也因此打開了。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三一重工的營業收入應該呈增長趨勢,但是根據三一重工的年報,發現事實并非如此。(表1)根據表1所示,三一重工在2012年之前營業收入是呈現上升趨勢,2010年與2009年相比,利潤增長了252.86%,2011與2010年相比,同比增長了42.78%。但是,2012年的營業利潤與2011年相比,同比降低了38.08%;2013年與2012年相比,則是同比降低了54.94%:2014年與2013年相比,同比降低了73.89%;2015年與2014年相比,也是同比降低了76.23%。所以,三一重工的營業利潤自2012年之后就一直在下降,下降的幅度也在加大。而且,三一重工的營業利潤率大體上也是在下降,并不平穩。
(二)華為。華為和三一重工一樣,也是一家技術創新型公司,只不過華為是屬于通信行業。華為自成立以來,就十分注重創新,每年都會有至少收入的10%用于研發,且業務遍布全球。由于華為注重創新,每年都會申請大約3,000個專利,在各個方面做出突破,因此華為的營業利潤是逐年上升。(表2)從表2中可以看出,華為的營業利潤大體上就是呈現上升的趨勢。以2009年作為基期,2010年與2009年相比,利潤增長了51.08%;2011年與2010年相比,同比下降了40.90%;2012年的營業利潤與2011年相比,同比增長了9.91%;2013年與2012年相比,則是同比增長了41.00%:2014年與2013年相比是持平的狀態;2015年與2014年相比,也是同比增長了57.12%。再看華為的營業利潤率,經過開始的起伏之后,后期基本維持在12%左右,很平穩。
雖然表面上技術創新對三一重工并沒有什么好處,但實際上無論是華為,還是三一重工,它們的排名是上升的。近兩年,華為在《財富》上的排名,從2015年的228名直接飆升至129名。根據2016年《財富》中國五百強,三一重工位于行業第一名。所以,技術創新也是有成效的,但是是什么原因導致了三一重工的營業利潤一直走下坡路,而華為收益卻越來越好呢?
二、原因分析
彼得德魯克指出:“無論在現有公司、公共服務機構,還是在個人創辦的新公司,創新都是創業的一個特殊功能。創新是一種手段,創業者可以用它創造出制造財富的新資源或賦予現有資源更多的制造財富的潛力?!庇纱丝梢妱撔碌闹匾?。例如,對新技術開發進行投資,可以提高那些在相關差異化產品市場上運營的公司的利潤,從而有利于股票價值的上升,最終增加企業價值。例如,三一重工等,經過不斷的技術上的創新,發展成為行業上的“標桿”。但是,在收購了德國的普茨邁斯特后,營業利潤的增幅就開始一直下降,這主要和企業的外部環境有關。企業的外部環境包括:人口因素、經濟、政府政策、法律法規、社會、技術等等。本文主要強調的是政府政策這一外部環境。
為了緩解房價上升的壓力,北京地區率先在2010年的時候進行限購,規定“每戶家庭只能新購一套商品房”,至2011年下半年,絕大多數一二線城市全部施行“限購令”。由此,購房者開始減少,那么所建房屋也就相對減少了,與此前的火熱相比,建筑業開始變得不景氣。而三一重工的產品:挖掘機、起重機、打樁機等等,都與建筑業有關。由于政府政策的影響,盡管三一重工收購了德國的普茨邁斯特,獲得了它先進的技術和國外市場,但是銷量卻一直在減少,一旦銷量減少,營業利潤也就因此隨之減少。反觀華為,中國的電信行業一直都受到國家的支持,華為能夠打開國際市場也是離不開國家的幫助,譬如說“一帶一路”、出口信貸等,開拓了國內外市場,增加了銷量,也贏得了豐厚的利潤。到了2016年底,三星市場占有率達到了22.7%,排名第一,蘋果以15.8%排名第二,華為以10.2%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三。這個成績還是相當不錯的,加之三星的“爆炸門”事件和掌門人李在镕被捕事件,都會對三星的企業形象造成極大的影響,從而影響銷售量和市場占有率,所以華為市場占有率的提升還是有很大潛力的。
三、解決辦法
從華為的成功中,我們可以以此為經驗來解決三一重工營業利潤下降的問題,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關注國家政策,了解政策支持什么,不支持什么,趨利避害。國家政策能夠對國內經濟起到一個導向作用,國家政策帶來的可能是資金的支持,稅收的優惠、市場等等。譬如說,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提出,企業可以借此機會開拓海外市場。“一帶一路”沿線的許多國家基礎設施落后,現在在中國的幫助下開始建設基礎設施,是拓展市場,增加銷售量的好時機。
(二)以顧客為導向,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有顧客才有市場,才有消費者,才能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利潤。企業制造產品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銷售給顧客,只有迎合了消費者的需求,才能給企業創造價值。在此之前,企業需要做好市場調研,了解顧客需求是否有變化,或者有什么新的需求。
(三)有效利用技術,跟上時代潮流。中國的互聯網技術在世界上是首屈一指的,企業可以充分運用大數據、云儲存等技術來提高自己的產品,增加產品的性能,培養自己的核心能力,這樣在面對激烈的競爭時,購買者、供應商的議價能力有還手的余地,提高行業的進入壁壘,減少替代品的威脅,同時可以讓企業有個緩沖的時間來做出相應的對策,不至于太過于被動。另外,企業在擁有自己核心能力的同時,也要做好對自己的知識產權的保護,以免成果被他人竊取。
四、總結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創新是企業發展壯大的唯一出路,這需要企業投入大量的資金、技術、人才,沒有創新,企業就沒有與人競爭的資本,無法在行業立足。在做好創新的時候,一定要關注好企業的外部環境,做好分析與可行性研究,關注國家政策的變化來調整業務、改變戰略,這樣對企業來說也能有一定的好處,吸取三一重工的經驗趨利避害,獲得更多的利潤。
主要參考文獻:
[1]李澤飛.三一重工企業核心競爭力的研究[D].中南大學碩士論文,2016.12.
[2]馮志強.創新戰略[M].北京:中國市場出版社,2009.10.
[3]李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下研發支出資本化的實證研究[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15.6.
[4]傅國林.我國企業非理性繁榮后的反思——以三一重工為例[J].新會計,2013.1.
[5]伍紅.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發展戰略研究[J].湖南:湖南大學,2013.10.
[6]田力.企業盈利能力分析——以華為公司為例[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5.9.
[7]吳建安.三一重工公司戰略研究[J].上海:復旦大學,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