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歡
〔關鍵詞〕沙盤游戲;家長;教育方式;沙游療法
一位因為正上初一的孩子在課上坐不住、課下總“找茬兒”而走進學校心理輔導室的媽媽,卻通過沙游療法體會到自己在教育中圈養“小和尚”的狀態,發現了自己應當做出改變。本文旨在通過上述案例的呈現,提示廣大初中學生家長,對孩子青春期的心理變化需要多多留心,多多跟進。
一、案例介紹
初一學生小包的媽媽W女士是為了改掉小包上課總是東張西望、交頭接耳的毛病而走進學校心理輔導室的。
出現在我面前的這位媽媽中等身材,衣著整潔得體,言談舉止彬彬有禮,特別是說話時常常一副笑容可掬的樣子,眼神的交流主動且殷勤。
一坐下來,W女士就著急地說起小包上課總是坐不住,不是瞧瞧左邊就是碰碰右邊,要不就跟前邊的同學說個話,再不就扭頭跟后邊的同學借個東西。課下跟同學打交道也不安分,老是“找事兒”,惹得班里同學都煩他了。老師也跟他談心,自己更是反復叮囑,可他還是那樣,這讓W女士又著急又自責。想起孩子從幾個月大直到上小學前,由于自己要去廣州照顧重病的母親,只好讓他跟著爺爺奶奶生活,老人歲數大了,愛慣著孩子,做父母的不在身邊,導致他很多毛病都沒改正。后來孩子上四年級時,W女士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加上覺得虧欠孩子太多,就對他格外上心,加倍補償,可以說事無巨細,面面俱到。為了讓孩子發展得好,W女士給他轉過學,還調整了工作,寧可犧牲事業也要照顧好孩子。哪成想上了初一的小包卻如此表現,這樣坐不住,不穩當,成績又怎么好得了。“我為他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他現在這個樣子,我真是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讓他好……”
本著輔導只針對來訪者本人的工作原則,在了解W女士的訴求后,我向她說明了該原則。面對帶著一籮筐“孩子的問題”來訪的家長,我覺得采用沙游療法這種非言語的、表達性的方法常常可以自然地把焦點集中到家長本人身上,并且更容易幫助他們看到和體會到自己是如何對待孩子的。于是經過一段時間的會談,我便邀請她在沙盤中擺出一個自己想要的世界。
W女士比較痛快地接受了提議。她先是在沙盤正中偏上位置擺放了兩個幼年小和尚,左邊一個正在讀書,左手托腮,右手停在翻開的書頁中,一副陷入思考、專注琢磨的樣子(見圖2),右邊的好像寫完了“明智”二字后不覺停筆伏案,神思游離(見圖3)。選取人物時,看得出她是經過一番篩選和躊躇的,她在人物玩具處依次拿起幾個少年人物又放下,最后才選定了這兩個小和尚,這令我印象深刻。接著她在沙盤上部并排擺放了幾叢矮灌木和幾棵闊葉樹。值得注意的還有,最后她拿起一個男性人偶放在了小和尚前方,隨即又將之拿走,在沙盤上留下了一小片痕跡。幾分鐘后W女士的作品完成了,她為之取名“成長的樂園”(見圖1)。
圍繞著我的觀察和提問,W女士開始分享她心中這座“成長的樂園”:樹木相連構成一道“屏障”(加引號部分為來訪者原話,下同),“既隔離了外界的污染,又能起到保護作用”,以便給小和尚一個清凈且安全的成長環境;讀書的小和尚,思考的表情里透著“享受”,可是伏案神游的那一個,望向前方的眼神好像在說:“我不想在這兒……想去玩兒……想跟別的小朋友玩兒……”說這幾句話的時候,W女士語速放慢了,或許她正在經驗過去不曾體會的感受吧。
此時我不禁想起現實中的小包——他是個愛讀書的孩子,也因此具備較高的思維水平和志趣;同時,他身上又明顯地存在著一種既世故又幼稚的矛盾性,跟他對話時,他總是狡黠地逃避可能表露內心真實想法的話題,小眼睛時而緊張地骨碌骨碌轉轉,時而故作鎮定地瞪大,嘴上總是用“還行”“差不多”這些似是而非的話來應付。似乎他在把全部的精力和經驗都用在考慮如何不被人看透上,以至于無法真正認真地和對方說話。同學和老師在與小包交往時,是不是也有著相似的感受呢?
二、案例分析
兩個小和尚是W女士最先擺放的,代表她當前最關注的人,那就是兒子小包。在選擇人物的過程中,對其他樣貌和姿態的少年(踢球的、遛狗的、砍柴的、捧花的、習武的……)都棄之不用,偏偏鐘情于小和尚,這反映出她心目中期待兒子像他們一樣純潔、自律,醉心讀書,專心上進。樹木屏障再現了W女士心中對孩子成長環境的限定——一個清凈自在、安全無虞的樂園,孩子身處其中,可以免受外界的污染和傷害,可以以詩書為友,寧心靜氣。在年齡上,小和尚是幼兒,明顯與現實中小包的年齡不符,帶有退行的特征。
從空間上看,整個情景處于沙盤正中偏上的位置,呈現出重精神與意識、輕物質與生活實踐的傾向。
放下又被拿走的人物,W女士說“代表孩子成長中那些幫助過他的人,希望他知道感恩”,同時可能意味著小包缺乏男性榜樣給予自己恰當的生活行為示范。
其實小和尚的形象不僅代表著兒子小包這一對象,同時也投射出W女士對自身人格中孩童部分的態度與認同:高道德標準的、善良純潔的、沉靜自律的。帶著這樣的價值觀,難怪媽媽會想要小包做個“小和尚”了。
我開始明白,小包在學校所表現出的問題,與W女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不無聯系。
第一,媽媽的過度保護和限制導致小包對外界的人和事缺乏準確的判斷和足夠的信任,因而變得“世故”。而一個中學生的“世故”畢竟不是真世故、真老練,其實質是對他人抱有懷疑、對自己沒有把握而表現出的游移不定、自我封閉。
第二,媽媽對小包的教育更多關注其精神的發展,而忽視了生活常識的訓練。這導致孩子可能懂“理”,善“智”,卻不懂“禮”,不善“俗”。小包渴望和同學、老師的交往——這一點從他“找事兒”就能看出來——卻由于缺乏練習,缺少經驗,常常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與年齡不符的幼稚、沖動,碰壁也就在所難免了。幾天前我就目睹過小包管一個女同學叫“老母豬”,盡管她很明確地表示出反感,他還是一遍遍地叫。還見過幾個男同學正在打籃球,他從旁邊經過時上前一下把球攔掉,跑過來撿球的同學一臉無奈。
第三,小包“坐不住”,是因為他是一個廟里長大的“小和尚”,來到山下的新班級里,不太懂得用大家普遍接受的方式來表達問候、關心和參與,他失去了自己的角色,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他不知所措。想想看,一個不知道自己該坐哪里的人,怎么坐得安穩呢?
第四,媽媽之所以在小包升入初中后開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是因為進入了“青春期”的孩子開始脫去兒童的稚氣,初具少年的氣質,他們的心理發展需要正在悄然變化——對同伴交往產生強烈的愿望。小包的“問題”既反映自身對同伴交往的強烈愿望與現實社交能力欠缺之間的矛盾,也折射出媽媽“圈養”式的教育習慣與孩子快速變化的心理發展需要之間的矛盾。當這股強烈的“氣流”遇上“圈養”的圍墻,必會引起一番波譎云詭,與之伴隨的還有孩子的情緒波動、學習成績下降等系列反應。
三、輔導過程
首先,我向W女士提出一個問題:這里有不少看起來跟小包年齡相仿的男孩形象,為什么偏偏選了這兩個小和尚呢?
她一邊重新審視著架子上的沙具少年,時不時皺著眉頭拿起一個打量打量,一邊回答:“我覺得他們都太流氣了。”
“所有的?”我問。
“嗯。”
我拿起一個踢球少年:“比如這個?”
“嗯,太流氣了,感覺會學壞。”
“哦,你覺得這些孩子都不夠正派,跟他們相比,只有小和尚才是純潔可愛的孩子?”
“嗯,呵呵,差不多吧。”
“那讓我們設想一下,毫不受外界‘污染的小和尚長大了會成為什么人呢?”
“呃……”W女士思索著。
“大和尚,然后是老和尚!”我搶先一步替她回答。
“啊……”W女士臉上現出有些吃驚的表情。
“然而,我們的家庭、學校和社會都不是真空,小和尚現在正生活在這些孩子(我指了指那些沙具少年)中間,其實他們在很多家長和老師看來都不是壞孩子哦。”我繼續說,“想想看,一直被‘圈養的小和尚在學校里跟他們打交道時,會不會常常感到不知所措呢?”
聽到這里,W女士似乎開始了反思。“而且,小和尚看起來還是小朋友呢,六七歲的樣子,跟十三四歲的少年們在一起生活、學習,他會不會覺得有壓力呢?”
沙游療法極其重視陪伴與跟隨,不主張向來訪者解釋作品的意思。在本次會談中的有限時間里,盡管我沒有直白地對W女士解釋其作品的象征意義,我仍然感受到借由沙盤創作她有了許多新的領悟,在其內心世界里,作品與現實的聯結已然發生。
接下來,我又提出:“在孩子的成長中,作為媽媽,您是不是很重視他精神的發展和道德的提升,卻忽視了他的生活自主性和人際交往能力?”
W女士想了想,講了兩件事:“我好像確實有這個情況。別的孩子周末上課外班都是結伴騎車同行,我就特別不放心,每次都親自送他去。孩子有時候也說媽媽你看別的同學都自己去,只有我總是由你送。現在想起來,有些時候自己做得真是不太對。不久前一天中午,我發現錢包里少了一百多塊錢,心里立馬‘咯噔一下,‘壞了,是不是孩子學會偷偷拿錢了!中午送他上學路上我就想,哎呀這可怎么處理,怎么跟孩子講,到校門口了實在沒辦法了,再不說就沒機會了,我就硬著頭皮開口了。我說,孩子你有什么事都能跟媽媽說,你要是想要什么了就跟我們說,爸爸媽媽只要覺得合理的都可以商量,但是千萬不能自作主張,像有些孩子似的自己拿錢。孩子聽了以后,什么都沒跟我說,就下車進校門了。他走了我心里一直都不好受。晚上跟孩子爸爸聊起這事了,才知道是他爸爸拿的。后來我跟孩子道歉來著,他也沒說什么,但是我想他心里可能是憋著委屈吧。”
聽了這兩件事,我不禁想起那句“處處擔心,即是詛咒”。我告訴W女士,要從現在開始減少對孩子日常自主活動的包辦,大多數同齡人自己做的事,也要放開手讓孩子自己做,他才能真正體會到成長和超越的快樂,他才能真正擁有朋友,他才能不憋屈,才能最終讓父母放心。
最后我請W女士注意為小包樹立男性榜樣,對同性榜樣的模仿將幫助他學會人際交往的正確打開方式。
輔導結束前,重新體會這沙盤中的世界時,W女士不禁感慨:媽媽以為的“樂園”,對孩子來說實在太孤獨、太冷清了啊!
意識到自己在教育中的品德焦慮和過度限制問題之后,W女士決定開始做出調整。期待隨著媽媽的努力,我們的“小和尚”也會發生更積極的改變。
四、總結
對于進入青春期的孩子來說,同輩關系的建立、同伴交往能力的發展至關重要,既是他們內心的需要,又影響著其社會性的發展和人格的形成。與同齡人的積極交往是種訓練,能幫助孩子們積累經驗,從而知道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哪里是禁區,哪里是界限,該如何得體地說話做事,同時也有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建立。缺乏這種練習的孩子,則可能在人際關系中表現得與眾不同甚至格格不入,不被接納和歡迎。作為家長,應為孩子提供信任、支持和鍛煉的空間,而不要當“圈養”孩子的爸爸和媽媽。
(作者單位:山西省長治市實驗中學,長治,046011)
編輯/張 帆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