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軍
〔關鍵詞〕家庭教育;原生家庭;烙印
一名學生經常和老師同學發生矛盾,并且言行過激,難以讓人接受。
他的作業做得不認真,老師讓他重寫,他揚言要挖掉老師的眼珠子。在課堂上,看著老師不順眼,就會罵罵咧咧,影響老師正常的課堂教學。班主任找他做工作,他用“吐唾沫”的方式對班主任的教育表示不滿。
在班里,因為一點小事就和同學發生矛盾,非打即罵,引起了全班的公憤。一次,和同學鬧著玩,鬧急了,把同學摔在地上,用腳踢同學的頭。
做值日,經常被學校扣分。一次,班主任親自檢查后,發現他打掃得不干凈,讓其重新打掃一遍。他氣急敗壞地把掃帚一摔:“你難為我干嗎?有本事你自己打掃啊!”
科任教師、班主任和分管領導沒少做他的工作,但是見效甚微,所以只能提醒其他學生注意些,避免與其發生紛爭。
經過側面了解,他的父母在村里和鄰居關系也很緊張,經常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發生矛盾。媽媽有個經典的動作,生氣時用唾沫吐人。家人之間的關系也不好,曾經因為家庭糾紛,他的父母把孩子爺爺的頭都打破了。所以,我們就不難理解孩子為什么成長為現在這個樣子。孩子身上全是父母的影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來自父母長時間的熏陶,原生家庭給予孩子的東西是很難抹去的烙印。
什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指個體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原生家庭的氣氛、習慣,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學效對象,家人互動的模式等,都影響子女今后在自己新生家庭和社會生活中的表現。
為了更好地讓大家理解這個問題,我用我個人的例子剖析一下,以便于引起大家的深思。
我的原生家庭中主要有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三個妹妹。爺爺、奶奶、爸爸和媽媽對我的影響一直存在著,我的一些生活理念和品質都來源于他們。我感謝他們給了我一些積極的東西,讓我擁有了現在幸福的生活。
在我的記憶里,我的爺爺是不會生氣的。無論奶奶怎么嘮叨,爺爺總是沉默是金,最后笑笑就過去了。爺爺心胸很豁達,一輩子就一個理念,干活吃飯,所以爺爺高壽,活了95歲。我現在的好心態就來自于爺爺的影響,每當遇到煩心的事,爺爺的形象就會出現在我的腦海里。
奶奶是個熱心的人。村里很多人都找奶奶裁衣服,奶奶總是愉快地接受。逢年過節,為了烘托節日氣氛,很多鄰居找奶奶剪紙,奶奶也總是快樂地幫忙。村里的紅白喜事,更是離不開奶奶,雖然有時奶奶很累,但依然為鄰里操勞。我現在的熱心和追求價值感的動力就是奶奶給予的。
爸爸是20世紀60年代的高中生,精通無線電,兩次驗兵,都順利通過,只因家境不好,為了替爺爺奶奶撐起這個家,毅然放棄了參軍的夢想。爸爸對爺爺奶奶非常孝順,雖然有兄弟兩人,但是在孝敬父母上,從不攀比,他總是對我們說:“誰孝順的是誰的。”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就是你孝順的善舉最終會讓子孫看到,最后子孫也會按你對老人的方式孝敬你。爺爺奶奶得病后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療,到最后彌留之際也得到了最好的照料。
爸爸對婚姻的態度很堅定,媽媽身體一直不好,先是肺結核,后來從影像學上判斷是絕癥。爸爸從未放棄過媽媽,帶著她四處求醫,最后媽媽的病竟然奇跡般地看好了,讓我們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家。爸爸的那份孝心、責任和對媽媽永不放棄的愛,奠定了我現在對他們的孝,對人對事的責任心和維護自己婚姻完整性的信念。再有情緒,也不會使到工作上。雖然和妻子有過磕磕絆絆,但從來沒動搖過對婚姻的堅守。
媽媽對爸爸總有一顆寬容的心。爸爸在村里當了20年的會計,7年的支部書記,所以,爸爸對媽媽很強勢,很多時候都剝奪了媽媽的話語權。對于爸爸的強勢,媽媽給足了爸爸面子,總是保持沉默。爸爸經常喝酒,有時喝得很多,直到現在,爸爸依然吃飯要喝點酒。看到爸爸喝酒,我總是要勸上幾句。媽媽聽到后會說:“讓他喝點吧,一輩子養成的習慣,哪有那么好改的,只要能吃飯,不鬧事就行。”爸爸不干支部書記后也試著干其他的行業,可是爸爸選的行業都不適合他干,都賠了。面對爸爸的失敗,媽媽也就是嘮叨幾句,從來沒和爸爸真生過氣。當我們提出反對意見時,媽媽總是說:“不讓他折騰折騰,誰知道他適合干什么?折騰折騰他也就死心了。”所以媽媽寬容的品質對我有很大影響,我的內心幾乎沒有憎恨的念頭。
爺爺的好心態,奶奶的熱情助人,爸爸的責任、孝順和對媽媽的那份愛,媽媽的寬容,這些原生家庭中優良的品質不知不覺中已經注入了我的血液,奠定了我健康健全的人格,也成了我生存的法則。爺爺奶奶已經離開了人世,爸爸媽媽有時也不在我的身邊,但是他們留給我的一些無形的精神財富,依然指導著我的人生路。人生的關鍵時刻,總有一個熟悉的身影出現或總有一個聲音在提醒,幫助我做出正確的選擇。
原生家庭如果給予孩子美好的東西,孩子是很容易向往美好的;如果原生家庭給予孩子的是邪惡,那孩子就瀕臨邪惡的邊緣。家長要認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再把美好的東西帶到自己的新生家庭中,讓不好的東西通過自己的成長不再延續。因為,原生家庭給予孩子的東西是很難抹去的烙印,將影響孩子未來的生活。
(作者單位:山東省鄒城唐村中學,濟寧,273522)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