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業標
〔關鍵詞〕工學結合;中職學生;職業生涯指導
中職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不能脫離“工學結合”的大環境。“工學結合”是我國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一種新嘗試,即學生一邊在企業實踐,一邊在課堂學習,把理論學習和生產性的實踐鍛煉合為一體,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相統一[1]。該模式給中職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指導提供了一個具有鮮明職業性、應用性和崗位性的真實的教育背景,也為學生提供了與社會、企業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過程[2-3]。但同時也給工學結合背景下,如何有效開展中職學生的職業生涯指導帶來新的挑戰。
一、 當前中職學生面臨的職業生涯發展困境
(一)缺乏自我認識,職業意識不強
本研究表明,只有26.42%的學生非常了解自己的性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有80%以上的學生不清楚一個合格的護士應具備哪些心理素質,無法確信自己將來是否適合護理專業的各項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很多學生對自己缺乏準確的自我認識,對所學的專業缺乏必要的職業認知。同時,也有一些實證研究結果發現,對自我和職業認知的不確定,會使學生對事物的觀察和思考容易片面化、理想化;在擇業過程中,有的期望值過高,不切實際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工作;有的對自己缺乏信心,不敢面對人才市場。
(二)缺乏切合自身實際的考慮,職業目標模糊
調查發現,僅有24.02%的學生喜歡所學的專業,絕大多數學生選擇本專業多是聽從了父母或親友的意愿;46.32%以上的學生尚未形成或實施自己的職業規劃或考慮過未來的職業發展,22.12%的學生從未主動向他人詢問或與人討論未來的工作。在訪談中,發現許多學生雖然把大多數時間和精力都用在了學習上,但沒有去認真考慮過自己將來的職業。他們的職業目標模糊,缺乏明確的前進方向和目標追求,進而導致缺乏求學動機和學習興趣,對未來感到迷惘,不知所措。
(三)缺乏職業化行為,職業態度不夠端正
調查發現,入讀前曾參與過與專業有關的社會實踐的學生只占7.71%;23.33%的學生不曾試圖了解各類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知識,很少甚至沒有收集關于職業或升學方面的信息;24.31%的學生畢業后有不從事本專業工作的考慮;44.72% 的學生在校期間很少實施自己的規劃。這充分說明,大多數學生對自己將來的發展沒有計劃,缺乏對其專業和將要從事的職業的社會環境、發展前景等方面的了解,存在理想化傾向。
(四)過于注重自我感覺,職業價值取向偏頗
調查發現,在回答“畢業后,我會非常愿意從事與本專業一致的工作”這一問題時,僅33.97%的學生表示“符合”;而追問其余學生為什么不愿意時,他們都言及做護理工作就是打打針、拿拿藥、端端盆。在“我認為個人職業生涯成功的標準是什么”這一項調查中,“獲得工作快樂”占41%,“社會地位高”占25%,“工資高”占18.7%,“職位高”占8.8%,“適合自己”占6.4%。以上數據表明,多數學生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過于注重個人的自我感覺,很少考慮社會的實際需求和人生發展規律,在職業價值取向上體現出一定程度的現實化、實用化、功利化和自我化等特點。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開展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的社會化原則
(一)指導目標社會化
真正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是將個人的職業目標和社會需求相結合,是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前提下實現個人職業目標的規劃。因此,在設置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目標時,不能僅從學校和學生角度出發,而應從社會角度出發,進行廣泛深入的社會調查與研究,認真分析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職業崗位設置的現狀和趨勢,據此進行專業和教學設計,在此基礎上再確定教學目標,以避免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的盲目性。
(二)指導內容社會化
為使學生在社會發展和職業需求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實現從學生向“社會人”“職業人”的順利轉變,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必須融入相應的社會內容。其內容不能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不能僅僅局限于生涯設計本身,要更多地融入相關的社會知識和技能、技巧,如本專業發展概況、行業需求標準,從事該職業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職業道德素質、擇業技巧、國家現行就業政策、就業法規等,以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職業。
(三)指導過程社會化
有效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不僅要有理論教育,更要有活動教育和環境教育。通過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增加對社會人才需求狀況的了解,對職業及其發展趨勢和崗位要求的了解,認識學校和社會的差異,從而較好地實現角色轉換,制定出有利于成功就業的生涯規劃。走出校門,請進校門或自行設計,讓學生進行多層次的職業體驗,學生才能真正了解用人單位的用人標準,才能制定出可操作的、清晰具體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規劃。
(四)指導師資社會化
職業生涯發展指導,這項工作面廣量大,光靠學校教師往往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為此,可以請社會上的專業機構、企事業單位的專業人士來學校指導學生。他們雖然沒有系統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知識,但在職業生涯規劃的某個方面通常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獨到的見解和深刻的體會。因此,在師資方面,學校應打破自我封閉的框架,借鑒國際先進經驗,利用社會資源,聘請社會人士參與,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優勢互補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師資隊伍。
三、工學結合模式下中職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指導實踐
(一)完善教學內容,加強指導的實踐性
首先,補充具有校本特色的職業定向和就業案例。結合中職學生的專業背景,介紹學校開設本專業前沿領域的國外國內發展趨勢和社會需求狀況,往屆畢業生的就業去向情況等,便于學生了解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要求,樹立專業意識,拓寬學生的職業認知層面。
其次,借鑒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的規劃方法,深入了解學生的職業發展愿望和職業興趣,設計出一套符合發展學生職業認同的職業發展路徑和方法,提升其對所學專業的滿意度和忠誠度。而且,還要介紹企業職業管理的流程,鼓勵學生爭當企業中的重點員工,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熱情和實踐鍛煉的積極性。
再次,要結合職業崗位要求,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測評,為“人職匹配”的實現奠定基礎[4]。測評重在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動手自測,更全面地了解自己以及崗位要求,有意識地改變自己。
最后,要組織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職業現狀、崗位能力需求進行實地調查,并以此為依據設置職業生涯發展指導的內容,使學生能夠學以致用。
(二)增設教學過程,加強指導的體驗性
首先,要結合專業實踐,在學生課堂學習、實訓和社會實踐各個環節加強學生對本專業社會應用情況的了解,介紹本專業在社會諸多職業中的地位和現狀,使學生了解社會對本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的特征,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樹立自己的專業方向,確立自己未來在社會職業中的位置。
其次,增加特殊教育環節,從專業設置、教學計劃、素質教育活動的拓展等方面,來滿足學生的生涯發展需要。如把學生作為未來的員工,建設模擬公司,通過角色模擬,使學生按照公司日常管理的規范化運作安排日常生活,承擔員工應有的職責;注重禮儀、禮節,講究儀表舉止,提高溝通能力。
最后,建立職業生涯設計工作室,解決學生在專業學習、職業選擇、就業去向等方面的實際問題;為學生建立全程的職業生涯發展檔案,做好已就業學生的跟蹤調查和后續服務,為學生制定和調整職業規劃提供依據。
(三)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指導的開放性
團體指導和個體指導相結合,既重視中職學生的共性,開展系統的課堂教學,又充分尊重學生的個別差異,以學生個性發展和生涯發展為本,在工作上要突顯人性化、個性化和細致化,引導學生從職業角度了解社會,了解自我,準確定位,規劃人生。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設置職業測評、職業規劃咨詢、職業生涯檔案、職業心理素質拓展等模塊,加強簡歷制作、求職禮儀、模擬面試、角色轉換和社會適應性訓練等,以提高學生對職業規劃生涯的認識與職業定位意識。
講授與訓練相結合,教學可采用課堂講授、典型案例分析、情景模擬訓練、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社會調查、實習見習等方法,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提高教學效果。
采取課程學習與網絡資助學習相結合的學習模式,依托網絡教學平臺,幫助學生開展職業生涯發展指導測評,做好生涯發展咨詢工作。
校內指導與校外指導相結合,既可以由校內專兼職教師來進行教學、輔導,也可以請校外專家、成功校友、職場人物來校做專題講座和座談,調動社會資源,以提高該項教育的開放性、互動性和有效性。
(四)改革考核手段,加強指導的導向性
傳統的評價學生的主體是學校科任教師,所進行評價的手段是通過課程考試或是教師、學生進行評議[5]。這種評價方式容易導致學生上課記筆記,考前背筆記,考完全忘記。其實,一張試卷也不能全面地考核一個人職業素養的高低。因此,必須走出“知識衡量為大”的誤區,逐步建立以素質為權重,以能力測評為中心的“工學結合”考核評價體系,把現場考核、過程考核、實踐成果考核與相應的知識考核有機地結合起來,把校內考核與校外工作崗位上的社會考核結合起來,構建一種由培養狹窄的學科型人才向適應職業崗位需求的復合型人才轉變的考核機制;變書面考試為實踐性考察,實行彈性學制、學分制等學習方式,把平時課外作業、模擬情境教學中的表現以及體驗活動的參與度等作為過程考核的內容,使考核真正成為學生職業生涯健康發展的導向標和助推器,并通過考核與修正來增強學生實現職業目標的信心,以培養學生的思維、操作、創造、綜合實踐等方面的職業能力為終極目標,從而使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職業崗位的需求,滿足職業教育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羅桂全.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改革創新探索[J].高教論壇,2013(5):126-128.
[2]王輝,肖啟運.高職院校學生專業社團參與專業實踐教學的探索[J].北京城市學院學報,2013(2):68-70.
[3]李英.論高職院校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社會化[J].鎮江高專學報,2011(1):46-48.
[4]王春明. 高職院校就業指導課三模塊實踐教學探索[J]. 河南合計學院學報,2012(6):103-106.
[5]張幸逍. 拓展專業技術適應崗位需求,立足本職崗位發揮專業特長[J]. 科研,2015(8):23.
(作者單位:浙江省永康衛生學校,金華,321300)
編輯/杜文姬 終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