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藝
摘要:中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的藝術教育也是由來已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尤其是在進入21世紀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呼聲越來越高,藝術教育中的諸多問題也暴露出來,藝術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關鍵詞:藝術 教育 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02-0141-03
作為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中國有著悠久而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音樂、舞蹈、美術等文化歷史。藝術教育是美育的核心,藝術對學生個性的完善、心靈的健康、智力的發育以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和形成都有著極其重大的影響。雖然中國的藝術教育歷史悠久,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其中的很多思想都與現代的教育工作不符,而中國現代的藝術教育改革相對于西方來說,起步較晚,在改革開放以前基本上是沒有變化的,直到20世紀90年代以后才有了些許的調整,但大體模式并沒有變化。
進入21世紀,隨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呼聲越來越強烈。中國陳舊的教學模式也愈發暴露出更多的問題。
一、藝術教育的現狀
藝術教育能夠調動學生的口、耳、手等多種器官,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產生極其重要的作用。首先,藝術能夠促進學生記憶力的提高。如音樂是能使人產生回憶的藝術,音樂的旋律隨著樂曲進程的不斷變化能夠讓人產生無限的想象。同時藝術能夠開發人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而欣賞藝術能夠促進學生審美能力和高尚情操的形成。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藝術也是中國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今人們雖然認識到了這種中國特有的藝術的重要性,但我國的少數民族藝術在教育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
(一)學生心態
雖然在2008年教育部出臺的《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意見》中提出,要把藝術教育擺上應有的位置,但實際上,藝術類課程還是遠遠無法與升學有關的“主科課”相比擬的。學生雖然不至于連五線譜和高、低音譜號都不認識,但在心理上就將藝術類課程當作“副科課”,認為學習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類課程都是在浪費時間,甚至有時還會出現課堂紀律松散的現象,這些都使得藝術類課程教師的課程任務不能很好的完成。
(二)教師培養
在很多的調查中都表明,部分學生“喜歡藝術,但不喜歡藝術類的課程”,而不喜歡藝術類課程的原因多種多樣,如內容與生活距離太遠、教師的授課方式過于死板等,這些都與藝術類課程的教師有著一定的聯系。甚至有的教師還有不認真備課、提前下課的行為。雖然教育部有著相關的規定,但這些也都只停留在字面上,沒有真正改善藝術類課程的尷尬局面。為了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中小學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教師的培養工作也必須得到重視。
(三)不受學校以及老師的重視
藝術教育能夠加強學生的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加深學生的創造能力,促進綜合能力的提高,對于學生的道德完善以及智力發育有著深遠的影響。并且國家對藝術類課程的課程量有著明確的規定,要求將藝術類課程放到應有的位置。但迫于升學的壓力,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挪用幾節藝術類課程來為學生“加餐”的情況時有發生。尤其是在初三、高三兩個年級,面臨著中考和高考的壓力,音樂課、美術課等“副科課”基本成了擺設,即便沒有被占用,也經常成為學生學習其他科目的場所。
并且很多老師也覺得自己所教授的課程不像語數英等課程一樣重要,存在一種輕視的心理,認為自己就算在課上下大功夫也不會得到相應的回報,屬于“投入高,回報少”,從而不愿花費心思去提高學生對藝術的興趣,認為“得過且過”就可以了,對于學科任務也只是敷衍了事。這些都使藝術類課程的教學出現了諸多問題。
(四)少數民族藝術在藝術類課程中所占比重不高
現在的藝術課程中雖然有一部分是與少數民族有關的少數民族藝術,但這一部分在總體中所占的比重不高,尤其是在實際的教學中。一部分書本上所規定的內容并沒有出現在實際教學中。
這種情況在藝術類課程中都有體現,這對于我國民族藝術的保存十分不利,很多民歌、民樂、民舞都已經到了瀕臨失傳的境地,這些都是我國藝術文化的瑰寶,應該得到人們的自覺保護。
二、藝術在中小學中的教育與傳承
藝術的教育與傳承問題在現階段是很難改善的:例如改善生活中人們生活環境中的藝術氛圍,這些都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對家庭、社會氛圍以及對藝術的接受程度加以改善,這些都不是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成效的;對于環境、多媒體以及藝術相關用具等方面的改善,一些少數民族藝術流傳地區處于偏遠山區或者農村,這些地區還可能存在著溫飽問題,讓人們在溫飽問題都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的時候將精力放在藝術上顯然是不現實的。藝術的發源時間也是在人類學會了使用工具、有了閑暇時間之后。雖然有很多的困難,但藝術還是需要傳承下去的,特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少數民族藝術。我們只能去試圖解決一些現階段能夠解決的問題。
(一)端正學生對藝術類課程的態度
藝術教育雖然是十分重要的,但藝術類課程是“副科課”的概念還是深入人心,許多人對于藝術類專業的人還存在著一些偏見,認為專業學習藝術的人都是因為成績不好,不得已才轉而學習對語數外要求不高的藝術。從古至今,人們就將藝術的作用限制在了“陶冶情操”之上,認為藝術只是一種興趣愛好,是人在閑暇的時候所做的、能夠耗費時間的工具。要想在根本上更正這個概念,需要將藝術列入中、高考中來,使藝術教育成為應試教育中的一部分。現在雖然也有特長生的藝術類考試,但終究也只是針對少部分人的,很多人抱著“隨便考考”的心理,并不是十分在意特長生的“加分”。而且特長生的考試僅僅依靠的是天分,甚至在參加考試時并沒有接受關于藝術的綜合理論知識。如果以這個為全體的標準肯定是不公平的,實施起來也會打擊很多人的積極性。
因此建議國家教育部能夠將藝術的理論知識列入到中、高考的考試范圍。雖然個體的天賦存在差異,對于一些方面的成績評判會有一定的不公平性,但對于藝術史、樂理等可以通過練習來提高的科目,都可以作為統一考試科目來進行。用“應試”來使所有人都進行對藝術知識的一般了解,讓所有人都具有最基本的藝術知識,從而為改善生活環境中的藝術氛圍打下一定的基礎。
(二)開設綜合的少數民族藝術理論課程
在研究生之前,小學、初高中都沒有開設少數民族藝術類的課程,而在本科教育層面上,普通高校藝術類院校普遍沒有開設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只有在其他藝術類專業才有少數相對沾邊的課程,但也只是較為專業化的藝術概論、藝術教育等課程,對于綜合性的學習并沒有太大的幫助。而由于沒有初等教育的鋪墊,直接上升到研究,使得這門課程的接受度并不高,很多學生對于這門專業都不是十分了解。即使想要報考,對于相關知識的學習也沒有系統的方向,許多專業書籍在網上、書店都很難找到,這都對少數民族藝術的推廣起到了阻礙的作用。總體而言,少數民族藝術作為一門專業課程的處境并沒有如“音樂學”“舞蹈學”“美術學”等藝術類學科那樣獲得相應的優待和認同,反而備受冷落。而現在少數民族藝術的傳承問題已經十分嚴峻,沒有了這些“后備力量”的推動,就無法更好的保護、發展少數民族藝術。雖然政府用青歌賽等比賽類的方式來推廣少數民族藝術,但只有在理論了解的基礎上才能更好的欣賞藝術。因此建議在中小學中開設少數民族藝術類的課程,讓少數民族藝術走到人們的生活當中。
(三)培養合格的藝術類教師
一個合格的藝術類教師需要具備堅實的基礎、較強的實踐能力、認真的態度、選擇合理教學方式的正確判斷等。我國中小學的藝術類課程模式是以課堂教學為主,以教師的“教”為主,學生處于“學”的被動地位,這也是我國中小學大部分課程的主要模式。這種單純的教與學的模式限制了中小學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將他們禁錮在一個固定的框架內的同時,也將藝術教育分為學生與講臺兩個部分。
教學方法的優劣與教學質量是密切相關的。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對于藝術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和掌握教師所教授的知識;不適當的教學方法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從而收效甚微。為了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中小學的教學方式也應該有所改變。藝術教育不能如同語數英等課程那樣嚴肅而循規蹈矩,而應該用科學的教學方法對待不同年齡段的學生,讓學生用心去體驗、去領悟。
(四)制定相關的藝術監管機制
在培養教師的基礎上,還應該制定相關的監管機制。藝術教育不能只靠教師的自覺性,也不能沒有規則的任由教師自由發揮。應當出臺相關的監管機制來規范教師的教學。例如,定期抽查老師上課,并在已有評估機制的基礎上進行獎懲和規范。
(五)將少數民族藝術真正的融入到教學中
現在中小學所用的教材雖然也有不少少數民族藝術的內容,但大部分都只停留在書本的層面。在一些條件不好的學校只能選擇性的放棄這一部分的學習,而條件好的學校最多也只會在多媒體中為同學演示、播放相關的視頻。這些僅僅停留在書面的東西并不能讓學生記憶深刻,更多的是看過之后就忘記了。而要求教師成為“全才”,了解所有少數民族的藝術并對于這些樣樣精通是不可能的。那么,唯有沿用大學的教學模式才能夠解決這個問題:大學中有很多講座,中小學也可以將一些藝術大師請到校園中來,組織學生們聽講座,普及相關知識,從而達到了解相關少數民族藝術的作用。中小學的學生不需要像大學的學生一樣聽一些專業性強的講座,在一定程度上也應該在定期的教師培訓中加入收聽講座的部分,安排一些能夠掌握的講座,讓更多的老師能夠更加深入的了解一些少數民族藝術的知識,為少數民族藝術的普及打下基礎。
三、結語
少數民族藝術,來源于少數民族的生產生活,同樣的,它的教育、發展、傳承都不能離開人們的生產生活,只有真正的融入到人們現代化的生活中,少數民族藝術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和延續。
參考文獻:
[1][美]阿瑞提.創造的秘密[M].錢崗南譯.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
[2]鄭燕莉.音樂教學中的多元文化[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