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武
【摘要】 本文主要介紹了光纖通信設備日常維護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并就通信設備在運行中易發生的故障進行了分類、定位、排除方法進行了講解。
【關鍵詞】 光纖通信 設備維護 故障處理
隨著我軍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光纖通信以保密性好、傳輸信息量大、距離遠、頻帶寬、質量高、抗干擾,成為固定通信的骨干分子。因此,做好光通信設備的日常維護工作,確保其安全穩定地運行極其重要。
一、光纖通信
光纖通信是指利用激光作為載波信號,通過光纖來傳播信息的通信系統。
1、光纖通信分類。1.單模光纖。單模光纖是指僅允許一個模式傳播的光纖通信,傳播路徑單一,適用于長距離傳輸。2.多模光纖。多模光纖是同時允許多個模式進行傳播,傳播路徑較多。
2、光纖的傳輸特性。1.損耗特征。光纖損耗的原因有吸收損耗、散射損耗和附加損耗等。2.色散特征。光纖通信中的信號是通過不同的波長攜帶的,傳輸速度也不同,到達光纖端時有時間差異,引起的一種波形畸變的現象成為色散。
3)光纖通信的優點。1.容量大:通信線路的頻帶寬,容許傳輸的信息多,通信量大。2.損耗低:石英光纖在1550nm波長區內的損耗極小,可以低到0.18dB/km。3.保密性強:因為光在光纖的傳輸過程中不會離開光纖和向外輻射電磁波,即使在拐彎彎度大的地方,漏出包層的光也微乎其微。4.抗干擾能力強:光纖屬于絕緣體。不怕雷電和高壓,電磁源干擾影響小,抗核輻射能力強等。5.體積小,重量輕。6.光纖材料豐富:光纖主材是普通的石英砂,地殼化學成分有一半是石英砂,儲存量大,價格也較低。
二、光纖通信系統設備維護
1、光纖通信設備的維護項目。光傳輸系統的維護項目包括工作環境、硬件設備和網管系統。1.工作環境。工作環境是光纖通信設備運行穩定工作正常的重要指標之一,主要包括溫、濕度及空氣含塵度。2.硬件設備。(1)風扇濾網及時清潔(每周或每半月一次)。(2)機架聲光告警功能檢查(每周)。3.網管系統。網管系統要定期對操作系統進行病毒檢查、數據備份、軟件升級、安裝補丁。
2、光纖通信設備的維護方法。1.溫、濕度的控制。機房內的空氣溫度控制在規定范圍(10℃-28℃)之內;濕度控制在40%-80%之間。2.風扇濾網的清潔。含塵濃度較大的機房每周進行一次清理,環境好的機房可以每半月清理一次。3.更換單板和信道測試。(1)更換單板的方法。當我們需要替換或增加一塊單板時首先要核對好單板的版本、型號和工作槽位;其次就是插、拔單板時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防止發生二次故障。(2)信道測試的方法。信道測試分為光路和電路兩種,光路測試包括在用信道測試和備用信道測試。電路信道測試時儀表要接地良好,否則會影響測試結果,另外必須確保供電穩定不間斷,以保證測試順利完成。
3、光纖通信設備維護的注意事項.在對光纖通信設備的維護時必須遵守人身安全規范和設備操作安全規范。避免在操作設備時,造成人身傷害或設備損壞。1.人身傷害。單板的光接口和光纖內部的激光束,會傷害您的眼睛,進行單板或光纖的安裝和維護等操作時,嚴禁眼睛靠近或直視光接口與光纖接頭。2.設備損壞。1)用光纖對光口進行硬件環回測試時,為防止激光束功率過大損害設備,需要增加光衰減器。2)在使用OTDR(光時域反射儀)時,需要斷開對端站與單板相連的光纖,防止過強的光功率損壞接收光模塊。
三、光纖通信系統的故障定位和排除方法
1、光纖通信系統故障定位的方法。1.故障定位的原則。故障定位一般應遵循:先線路, 后傳輸; 先單站,后單板; 先高級, 后低級的原則。2.故障定位的方法。發生告警后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管理系統查看告警的段落和性質。
2、光纖通信系統故障的排除方法。在運行維護工作中故障定位及排除的常用方法有:1.告警性能分析法。通過網絡管理系統獲取告警和性能信息, 進行故障定位。可以全面地、詳實地了解全網設備的當前或歷史告警信息。2.環回法。環回法是PDH( 準同步數字系列) 傳輸設備定位故障最常用、最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3.替換法。替換法就是使用一個工作正常的物體去替換一個工作不正常的物體, 從而達到定位故障、排除故障的目的。4.配置數據分析法。查詢、分析設備當前的配置數據,若配置的數據有錯誤, 需進行重新配置。5.儀表測試法。儀表測試法指采用各種儀表(光功率計、光反射儀、SDH 分析儀等)來檢查傳輸故障。6.經驗處理法。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 通過復位單板、單站的掉電重啟, 重新下發配置等手段可有效及時地排除故障, 恢復業務。
結束語:作為維護人員,必須掌握光纖通信設備的工作原理、日常維護項目、網絡拓撲結構和設備內部的信號流程。在故障發生時最快的找到故障點,查明原因并進行合理有效的處理,以確保設備安全穩定的運行。
參 考 文 獻
[1]白小錄、封國權《現代光纖傳輸設備維護與運用》海潮出版社,2013;
[2]《光纖通信傳送網維護規程》總參謀部通信部,2003;
[3]《光網絡工程師培訓》華為技術有限公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