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杰
摘 要:文章采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養生文化“泛濫”原因進行解讀,進而分析養生文化合理傳播的路徑,研究認為:當今人們的健康生活需要科學養生方法的指導和經典養生文化的滋潤,養生文化要進行合理傳播與發展,首先要以學校教育為主線,普及基本的養生方法和知識,掃除養生“文盲”現象;其次要以電視、網絡等為傳播媒介,選擇養生文化名人為代言人,宣講科學的養生知識,嚴防偽養生專家大行其道;最后要以政府主管部門為關卡,出臺相關法律政策,促進養生文化“正能量”傳播。
關鍵詞:民族傳統體育 養生文化 傳播路徑 學校教育 媒體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839(2017)2—0098—03
1 引言
隨著社會的不斷向前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與質量的不斷提高,不論是物質生活還是精神文化生活都達到了空前的極大豐富與滿足。然而,現代文明在帶來富足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健康問題帶來了負面影響,如富貴病、癌癥以及環境污染病等等一些莫名其妙的復雜病癥。使人們不得不隨時關注自身的健康問題,越來越對自身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深入關注。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對一些保健身體的知識僅停留在感性認識上,對一些常識性的保養身體的知識,只是人與亦云、道聽途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的大有人在,這樣使一些不科學的保健養生知識,以訛傳訛,貽誤終身,甚至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尤其在現代信息傳播途徑多樣化的今天,情況更為嚴重。在這種境況下人們亟需科學的養生保健方法和理論方面的知識。然而,即使有些地方這些知識宣傳得很好,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顯得讓人無法真正去操作與實施,畢竟聽來的與實際操作的有極大差異。因此,需要對養生文化傳播建立一種科學有效的發展途徑,本文試努力從學校教育、媒體傳播、政府監管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探索一條適合養生文化傳播的新路徑。
2 養生文化“泛濫”現象解讀
2.1 長生:對養生文化的崇拜
在人類歷史發展長河中,健康長壽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景,因而,在我國乃至世界各地都先后發展起了富有民族特色的養生文化,在我國尤以道教思想中的“長生不老,貴生、重生以及肉體死后成仙”等的說法為重。雖然有些現象用現代的科學技術難以解釋說明,帶有極大的迷信色彩,但是這種思想不但沒有消除,反而在民間悄悄流傳。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這種思想恰恰迎合了很多人的心理,雖然口頭上承認是不可信、不科學的,但當遇到一些一時找不到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時,還是希望出現一些美好的愿景,比如人們常說的“好人有好報”“修煉成仙”等等。據相關研究報道,“從戰國末期以來,一直流行的有關長生不死、肉體飛升的神仙傳說、黃老道教家的養生思想及方法,加上統治階級祈求長生不死的狂熱追求,使得長生成仙的信仰在秦漢時期更為流行。”[1]受到這種自上而下的影響,“長生不老”“死后重生變成神仙”的迷信思想,在民間一下子也蔚然成風。時至今日,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在落后偏遠的農村受到這種思想的毒害更為嚴重。身體健康作為生活的基本前提,隨著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裕,人們更加關注身心健康問題。物質生活的極大豐富,讓人們開始不僅僅滿足于吃飽穿暖,也越來越關注生活的質量。然而,很多人只注重了物質生活的享受,而忽略了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或精神文化生活步伐較難適應快速增長的物質生活步伐),再加上健康問題的層出不窮,于是就借助迷信思想來麻醉自己,用極端思想來求取長生,即使得不到長生,也幻想自己死后可以成仙,于是對養生產生了絕對崇拜。
2.2 盲從:對亞健康現象的過度擔心
健康是人類自古以來一直需求的基本前提。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也變的越來越快,工作所面臨的壓力也隨之越來越大,生理和心理雙重的壓力,讓人們的健康狀況受到了極大的挑戰,尤其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口數量激增。所謂“亞健康”,是指“身體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一種身體狀況”。現今社會“亞健康”人數已經從早前的20%—28%上升到如今的60%—70%,有很大幅度的增加。另外,經濟發展帶來的工業化進程,使我們生活的自然環境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環境污染問題成為當今社會的一大難題。伴隨著這種身心壓力的激增以及環境污染,各種各樣的疾病開始在人群中肆虐,我國民眾進入疾病高發期。除了患病的民眾越來越多,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亞健康”狀態的人數也激增。據國內外的研究表明,中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并且還有下降的趨勢。這種“亞健康”狀態雖然不會對人們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帶來太大影響,卻會不時對身體發出一些報警信號,例如疲勞、失眠、胃口差、情緒不穩定等。這些信號讓人們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些困擾,只要人們身體稍微有一點不適,就對自身產生了不自信,懷疑自己生病了,到醫院檢查,大夫卻說身體沒有大礙,建議多休息,適當放松。但是“亞健康”不時來侵擾,久而久之,就對養生知識及專家講座產生了興趣,乃至對他們說的一些健康知識深信不疑,有些知識是平時生活中的常識,有些是不科學的、對身體有害,而他們不去辨偽,專家說的就是真理,成了深信不疑的盲從者。2.3 陳腐:難以擺脫陳舊養生理念的枷鎖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寶庫中的一朵閃耀明珠。要正確對待養生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要合理批判與繼承。然而,現今包裝成“大師級”的偽養生專家太多,人們應該信大道廢小術,科學合理的養生方式的前提是良好的養生環境,重心是觀念,而不是方法。造成人們對養生即可求又望而卻步的最根本問題,一是對自身身體的漠視,二是缺乏現代養生知識理念。指導人們科學養生的關鍵是幫助他們走出重術而輕道的誤區。重術而輕道,突出的表現是過于注重養生方法的吸收,總是糾結于養生問題的細枝末節,缺乏站在更高層面認識問題的視野和舉一反三的能力。
3 養生文化發展路徑選擇
3.1 以學校教育為主線,普及基本的養生文化知識,掃除養生“文盲”現象
學校教育是傳授系統知識和先進文化的基地。如何把養生文化內容通過合理的改造納入學校體育教育教學中,是推廣養生文化知識的前提,也是掃除養生“文盲”現象的最佳途徑。然而,縱觀我國學校體育教育發展歷史,養生文化并沒有得到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的重視,只有極個別高校涉獵一些養生課程,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冰山一角”。養生內容大部分還是散落在民間,任其自我發展,這也是為什么一些不科學的養生方法和知識得到流傳,一些所謂的“養生專家”大行其道的原因所在。因此,要改變這種不良狀況,使養生知識得到普及與認可,就需要政府及各級各地相關部門的介入,在學校體育教學中,通過制定養生教學大綱和目標,以講授養生的基本方法和知識為主,形成從小學—中學—大學形式的普及。另外,也可以組織學校有關養生專家到社區組織進行輔導或在一定地域設立養生輔導站,這樣就能很好地解決養生知識“亂象”問題。
3.2 以媒體為傳播介質,選擇養生文化名人代言,嚴防偽養生專家大行其道
網絡、電視、新聞、報紙書刊等媒體作為廣大民眾的傳播媒介,而今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于是乎,某些利益熏心者抓住人們關注健康的心理需求,在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上大肆宣講,以其增加收視率,來獲取經濟利益。當然,這是他們的一種生存方式,是一種競爭手段,這也無可厚非。但是在傳播過程中出現一些虛假現象,拿人們的生命質量開玩笑,實在令人發指。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情況也絕非是個案,尤其對于習慣看電視的中老年人來說,電視仍然是其生活中最主要的媒介,而且往往是其心目中最權威的媒體。因此,在關注健康時,他們自然而然地將電視作為獲取健康知識的首選。他(她)們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抵抗力逐漸下降,會更加關注健康養生類節目。如果通過這種途徑得來的是“偽科學”知識,對他們的傷害是何等的嚴重。因此,“視養生類節目應該避免包裝過程中的娛樂化對養生知識的曲解,避免其它利益場所的不良影響。電視不能淪為收視率的附庸,不能變成其它利益的推手,健康話題不能拿來當做利益的犧牲品。具體到養生節目,電視要對傳播內容進行把關。節目錄制前,確保傳播的知識的科學性。[2]因而,不論是電視、網絡還是書籍等傳播媒體在傳播健康養生知識的過程中,媒體負責者始終要堅持自身的社會責任,對自己的良心起誓,在對養生知識進行娛樂化包裝的同時,更要保持其科學性,避免其它利益因素對科學的扭曲。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養生知識的實用價值,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共同發展,從而讓更多的人受益。
3.3 以政府主管部門為關卡,出臺相關法律政策,使養生文化“正能量”傳播
養生文化是我國的一筆寶貴財富,應該加強普及,正確認識、重點保護。養生內容體系繁雜且深奧,老百姓并不具備鑒別某些養生知識真偽的能力,這就需要政府的手段與力量為其把關。應當建立專家資質審查機制,開展系列養生科學講座,規范出版內容的審查機制。目前,養生行業還是一個尚未成型的隊伍,應該盡快建立養生專家隊伍在全國巡回演講,普及基本的養生知識,且要長期做下去,現在人們最大的問題是心不定,在豐富多彩的養生世界里不知道該聽誰的,而一些所謂的專家反復忽悠沒有價值甚至有副作用的話。現在就需用科學的手段來對其進行甄別。要加強對養生理論、養生科學,多做一些宣傳推廣普及工作。
4 結語
身心健康,是每個人深切關注的問題,如何提高身體健康質量,歷來就受到人們高度重視,隨之而誕生的“養生術”受到人們的青睞和熱捧。養生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要想得到正規合理的發展,就應當做到“三位一體”,即:以學校教育為主陣地,傳播媒體為輔助,政府部門為抓手,使科學的養生文化真正惠顧于民。這樣在全社會共同參與監督之下,才能為當前的養生文化傳播搭建一個健康的發展平臺。
參考文獻:
[1]呂有云.從“全生避害”到長生不死——論道家重生養生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演進[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3):40.
[2]李 靜.“冷”知識的“熱”傳播——從娛樂化視角解讀電視養生節目的發展[J].傳媒觀察,2011(3):48.
On the Propagation Path of Health Preserving Culture
Sheng Jie(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hangzhou Liu Guojun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Changzhou Jiangsu 213025)
Abstract: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 and so on,the paper does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flooding”of the culture of health preservation,and then analyzes the path of the health culture. The study finds:peoples health needs the guidance of the scientific method of health and the classical health culture; health culture is to carry out a reasonabl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first of all, we should take school education as the main line,to popularize basic health methods and knowledge,to eliminate the phenomenon of “illiteracy”; next, we should take TV, network and other media,Choose health cultural celebrities as the spokespersons,presenting scientific health knowledge,preventing fake health experts; finally,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should issue laws and policies to promote health culture “positive energy”spread.
Keywords:traditional sports Keeping in good health culture Transmission path School education m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