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思遠+匡穎晨+李明珠
記憶中的春節如今的“年味兒”嘗起來已經不如當年的醇正。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雖然能夠果腹終日,但在節日稍稍觸景生情,回想起童年的“年味”大餐,自然會被回憶“秒殺”。
2016年年底,一部新春微電影《17把樂帶回家》,讓人感覺時間過得真快,一年又結束了。同時,把80后、90后兩代人帶入回憶中,那些曾經快樂、溫馨的場面映入腦海,讓人大呼被“回憶殺”。
2004年,正是該微電影的主人公宋丹丹、高亞麟、楊紫、張一山和尤浩然 ,演繹了那部風靡全國的家庭情景劇《家有兒女》,伴隨著整整兩代人的成長。13年過去,80后、90后這兩代人都已經長大,成家立業,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此時,他們感受到的年味兒也開始不同。
小時候盼著過年
對每個中國人來說,春節都是充滿著喜悅和團圓的氣氛。而對80后、90后兩代人,當年的記憶總是非常溫馨。90后的李艾(化名)說,“小時候嘛,就是期盼著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好吃的,最最重要的是有壓歲錢。”
“現在會想到那時候自己還是個小屁孩,每天比現在開心多了。”在北京讀研究生的馮琦說。小孩子的世界,快樂地玩耍是一件大事,期盼新年,也是期盼新年的專屬游戲。馮琦說:“以前一年中最盼望的就是過年放炮仗,這種小男孩的過年專屬游戲不僅能娛樂自己,還能搞惡作劇,讓大家一起樂,烘托節日氣氛。”
人在童年時候的記憶是最值得懷念的。大學生王家玉給兒時的新年貼出了“放鞭炮、看春晚、逛廟會”幾個標簽,憧憬新年的到來,就是憧憬這些年復一年的老活動能帶來新快樂。當然,過年在童年的回憶中不僅僅只有吃喝玩樂。
80后的研究生李源回憶說:“小時候盼望過年,就是盼望著一家人團團圓圓,這比做什么都好。”90后的王曉娜同樣覺得:“過年并不是期盼吃什么玩什么,而是享受和家人團聚的每一天的感覺。”
長大后的感受
80后與90后的成長正好經歷中國快速發展和變革的時代,他們童年時的春節,與成年后的春節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長大了,好多事情要去考慮,想的多了就沒那么多心思在過年上。”李艾說。
剛畢業的王悠也這樣認為:“新年仍然是一個重要的節日,但越來越匆忙,有很多比過年更重要的事情催促著我。”
人們越來越忙,距離也越來越遠,春節聚在一起,也不及原來那樣親近。“現在家里老人沒有了,親戚也還走動。但孩子都大了,結婚的還好,能聊點家長里短,沒結婚的卻都在玩手機。”媒體從業者張虹感嘆道,“另外,親戚之間的差異在我看來變淡了,甚至有種貌合神離的感覺。以前的鄰居都搬進了樓房,人和人的距離被拉長了。”
距離上的遠離,自然會產生心理上的隔閡。王家玉說:“現如今親朋之間拜年,談論的話題永遠是攀比工資、學業以及財富。以至于現在過年除了能感覺自己長大一歲,再也沒有其他感受了。”
不僅在心理上,在節慶活動中年輕一代也感受到了當今年味的不同。宋佳覺得:“現在的新年并沒有期盼的熱情,只是貼春聯、放煙花這些充滿儀式感的活動,還保留著最后的年味。”
而對于過年“禁煙”的地區來說,“年味兒”似乎只能用別的程序代替這種快樂。大學生姜雨佳說:“城市禁止煙火,拿紅包變成了歡慶佳節的重要環節。”
科技發展,紅包也可以不用面對面地給,新媒介的出現給人們提供了很多便利,也讓人們失去了一些樂趣。研究生徐曉婷告訴記者,“這兩年除夕夜家人都在搖紅包,尤其是年輕一代,不經意間就忽視了家中的年長者。本來發紅包是一個熱鬧喜慶的節慶活動,結果變成了每個人對著冰冷手機屏幕安靜的競賽。其實過年過的是文化,更是心的交流,這些都漸漸淡了。”
“年味兒”為何會淡?剛參加工作不久的研究生田寶祥認為:“年味兒只有在孩子的眼里才不會變淡,我們覺得變淡是因為我們長大了,失去了對世界的新鮮感。”而研究生尹旭則說:“雖然傳統的過年儀式都還存在,但是時光過得太快了,大家對過年有了不同的理解。不再像從前一樣每個人認真執行過年的程序。”
回憶中的“年味兒”
有了對比,自然就會產生對過去的回憶。80、90后的年輕人雖然常被人看成“新新人類”,但對待春節,他們更向往童年的過節方式。
張虹曾對《家有兒女》的劇情深有感觸,這次《17把樂帶回家》的上映,讓她回憶起童年的年味。她說:“小時候,我們都會放鞭炮,串親戚覺得很放松自在,家里的老人也都健在。年夜飯都是一家人親手做的,而不是去餐館或者超市購買。”
回憶中的“年味兒”,不僅有和睦的氛圍,也帶著可愛的童真,這也許是很多都市年輕人真正懷念的味道。大學生宋佳說:“小時候新衣服一定要等到三十那天穿,白天可以和同齡的孩子出去玩,晚上在枕頭底下壓著壓歲錢睡覺,以求祛災避禍,直到現在我也這樣做。”余國全回憶起了童年春節豐富多彩的游戲,他說:“放鞭炮是肯定的,此外我和小朋友們還會去附近的寺廟里祈福,聽新年的鐘聲,然后還會去猜燈謎逛燈花。”
對于80后、90后兩代人來說,曾經無憂無慮的他們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他們腦海里思考的不再只是課本里的知識與假日的狂歡那樣單純,家庭、工作、社會等不同場景的轉換,讓他們肩上扛起沉甸甸的責任,即使在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也無法釋懷現實生活帶來的沉重壓力。
張虹深有感觸地說:“日新月異的社會也改變了我們的人際關系,過節理念,甚至對親情、家庭的態度。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也帶走了我們記憶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將它們束之高閣,變成回憶。”
如今的“年味兒”嘗起來已經不如當年的醇正。快餐文化盛行的時代,雖然能夠果腹終日,但在節日稍稍觸景生情,回想起童年的“年味”大餐,自然會被回憶“秒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