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時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
一、努力提升國際話語力。中國必須通過構建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力求實現話語權和話語力的最大化。這意味著,中國既要積極“發聲”,又要使發出的聲音能被他人聽懂或認可。二、大力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的本質就是中國如何對外“發聲”,或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因此,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的建設。三、要對重大國際問題表態。中國外交恪守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并在處理國際事務時盡量韜光養晦。但是,為了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充實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中國必須要對重大的國際問題表明立場。事實上,對重大國際問題表態,不僅有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而且還能體現中國的大國擔當和增加中國外交的透明度,進而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四、敢于在敏感問題上“發聲”。民主、人權、選舉、政治改革和其他一些在國內被視為較為敏感的話題,常被國外的一些政治家、學者和記者當作攻擊和批評中國的“炮彈”。為了反擊和自衛,既要在各個場合用不同的方式宣傳中國特色的政治制度的優勢,又要敢于與其“叫板”,揭露西方政治制度中的種種缺陷和弊端。五、最大限度地縮小中國特色話語體系與國際話語體系之間的差異性。世界上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政治制度、社會制度和文化傳統,也有不同的價值觀。一方面,我們應該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理直氣壯地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就;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使用容易被西方民主接受的話語,使中國發出的聲音被更多的人接受。六、積極發揮學者的作用。在許多國家,學者因擁有某一專業或某一領域的專業知識而能為其國際話語權的提升作出重要貢獻。七、加大政黨外交的力度。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等機構應該利用“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機遇,宣傳中國政治制度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