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蕾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第一,強化法規制度建設,明確市場交易基本原則與運行機制。現代文物市場中普通大眾成為購買主流,買賣雙方的文物鑒賞能力嚴重不對等,為此應對適用《拍賣法》的“免責條款”增設限制條件,實施拍賣合同備案跟蹤,倡導社會主義商業誠信。第二,高度重視社會文物鑒定問題,整合現有的鑒定資源,規范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行為。國家文物局正在集中力量抓緊制定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評估的標準和辦法,以對社會文物鑒定正本清源。一套完整的鑒定標準、權威的鑒定機構和具有社會公信力的鑒定專家,是診治文物鑒定痼疾所迫切需要的。第三,構建文物市場信用體系。這是一門嚴肅且必要的功課,古玩行中有個“老理兒”叫“無信不立”,就是要求行業中的人要戒貪、自我約束。不僅要建立信用體系的制度保障,同時要充分利用行業協會的力量,建立文物經營者的信譽約束機制。人心的轉變,可能會比強硬執法取得更明顯的效果。第四,文物部門與工商、公安、稅務和海關等部門加強配合,聯合打擊虛假鑒定、惡意欺詐等違法犯罪行為,同時守好國門,嚴防文物走私出境。充分發動人民群眾的力量,嘗試建立舉報制度,使破壞文物市場正常秩序的人無處藏身。第五,暢通官民溝通渠道,消除芥蒂、共同捍衛文物市場的健康繁榮,確保文物安全。比如,對出土(水)文物,民間總有一種說法,提議國家允許民間收藏者享有對這類文物的占有權,為國藏寶。而法律明確規定這類文物屬于國有,禁止民間交易。面對這類民間聲音,相關政府部門最好正面回應,以正視聽。沉默回避不利于疏解民間不滿,市場就有可能不理會法律政策按照自己的邏輯運行。第六,加強文物類節目管理,提倡介紹文物鑒賞知識,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弱化文物價格評估環節,引導民間理性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