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偉
海南“電視夜校”燃起貧困戶心中的火
□何偉

上學改變命運,知識挖掉窮根,開辦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是為了給各位鄉親提供一個只需要花費時間,不需要花費一分錢的上學機會。
林青是海南省臨高縣臨城鎮頭星村委會的貧困戶,2016年11月至今,林青整個人變了。
從“摘了檳榔換酒喝”的“懶漢”變成辛勤勞動、主動脫貧的典型;從冷眼對待幫扶人員到懂得感恩;從不讓女兒讀高中到鼓勵孩子考大學,這些變化要從林青收看海南省脫貧致富“電視夜校”說起。
2016年11月18日晚8點整,首期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欄目在海南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與此同時,為加強與基層貧困群眾的溝通互動,海南省開通了“961017”服務熱線,各廳局設專人負責解答貧困戶提出的問題。
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就是利用電視網絡平臺,實施電視教學。海南省扶貧辦主任孟勵介紹,夜校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扶貧政策知識、產業發展、思想教育、扶貧典型案例等。
截至2017年1月5日,“電視夜校”已播出14期。海南電視臺的收視統計數據顯示,海南省網、海口市網平均收視率為2.33%、1.32%,平均每期有195萬人收看節目。
首期節目中,海南省委副書記、夜校工作推進小組組長李軍率先開講。“上學改變命運,知識挖掉窮根,開辦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是為了給各位鄉親提供一個只需要花費時間,不需要花費一分錢的上學機會。”李軍說。
2016年10月20日,海南省正式敲定開辦夜校工作方案,僅用28天,第一堂課就與貧困戶見面了。截至目前,海南全省共有2784個教學點、10余萬人參加課堂學習、討論,參學的貧困戶代表達到8.3萬人,簽到率達到了99%以上。“961017”服務熱線共接聽貧困戶來電9161個,辦結工單5905個。
“海口全市的脫貧致富‘電視夜校’分校有19個,教學點有165個,每期節目都有市領導到教學點和村民一起收看節目,全市2913位困難群眾全部收看節目,獲益匪淺。”海口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吳川祝告訴筆者。
“電視夜校”講些什么?“‘961017’熱線接聽到的咨詢電話,90%都是關于學生資助方面的問題,可見,許多貧困群眾對政策把握不準,很多人都不了解相關政策規定,更談不上申請了。”做過主講人的海南省教育廳廳長曹獻坤告訴筆者。
通過“電視夜校”的講解,貧困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更為了解。“在‘電視夜校’節目播出前,我們農信社每周受理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約200戶。節目播出后平均每周受理發放建檔立卡貧困戶貸款約300戶。”海南省農信聯社小額信貸部副總經理莫敏說,自“電視夜校”開播以來,海南農信聯社扶貧貸產品宣傳和貸款發放等情況都顯著提升。
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縣三才鎮樂安村貧困戶劉海珠患有頸椎病,其丈夫在2016年病逝,留下一雙兒女。通過“電視夜校”,她了解到海南省農信聯社能夠為婦女免擔保提供貸款,通過申請,她很快拿到5000元的貼息貸款,在村里開辦了小賣部,“現在每天的凈收入有40多元,春節前賺的會更多”。劉海珠說,以后攢的錢多一些,再多進一些貨,將小賣部擴大一點規模,兒子上大學就不愁了。
“電視夜校”通過典型案例或人物導入,以個人訪談、實地操作、現場互動、穿插“961017”熱線電話等形式,解讀和總結扶貧相關政策,普及扶貧知識,實操致富相關技能等,同時將誠信、感恩教育融入教學內容。經過摸索,“電視夜校”已經推出了海南話教學,這樣的教學讓老百姓更易懂易接受。
“開辦‘電視夜校’的目的,就是通過全方位提供扶貧政策、種養技術、產銷信息、就業需求、誠信文化、感恩教育等內容,進一步提高鄉鎮干部、幫扶責任人、駐村第一書記、村‘兩委’干部掌握和運用扶貧政策的水平,強化貧困戶自身的脫貧意識、脫貧責任,提升貧困戶脫貧致富的積極性,激發其脫貧的內生動力,改變貧困戶‘等、靠、要’思想,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李軍說。
“夜校時間太短,我們沒看過癮。”貧困戶主動要求村干部們加堂“小灶”。受貧困戶熱情的感染,陵水縣三才鎮樂安村駐村第一書記肖柳青開始講解教育、醫療、住房等方面的幫扶政策。
“我們施行‘下課不放學’,扎實開好課后‘造血班’。”肖柳青說,每堂課結束后,鄉親們會要求她用本土語重溫本堂課的學習重點,“可見鄉親們的學習熱情有多么高漲”。
“只要肯干,怎么會脫不了貧?”來自白沙邦溪鎮芭蕉村的吳麗瓊說。夜校課程讓她明白,只要把政府給的政策用好,自己勤勞就能致富。
(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