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糞污的“重生”之路在何方
目前全國畜禽糞污年產生量約38億噸——這相當于每生產1千克肉類,就要產生44千克的畜禽糞污,這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是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是促進畜牧業轉型升級的具體行動,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也是回應人民群眾關切的緊迫任務。”農業部部長韓長賦日前表示。
所有垃圾都是被放錯了地方的資源。畜牧業生產中最讓人頭痛的畜禽糞污也不例外,除了用作清潔能源,畜禽糞污的另一大用途是做有機肥,這也是目前各地主推的資源化利用方式。專家認為,基于我國畜禽養殖小規模、大群體與工廠化養殖并存的特點,堅持能源化利用和肥料化利用相結合,以肥料化利用為基礎、能源化利用為補充,同步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是解決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的根本途徑。

盡管各地都有一些探索,但業界大多認為,在支撐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能源化、肥料化利用的運行機制、補貼政策、科技支撐等方面問題仍待解決。比如,和化肥相比,有機肥施用成本高、見效慢,短期內會影響作物產量,加上農村缺少青壯勞動力,有機肥特別是液態有機肥既臟又臭,農民使用有機肥的積極性不高,而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還田利用技術也需要進一步規范和推廣普及。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確定,要堅持政府支持、企業主體、市場化運作的方針,以沼氣和生物天然氣為主要處理方向,以就地就近用于農村能源和農用有機肥為主要使用方向,力爭在“十三五”時期,基本解決大規模畜禽養殖場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問題。
對此,農業部畜牧業司司長馬有祥說,將加快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推進畜牧業綠色發展,推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總結推廣一批畜禽糞污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的典型模式。
(董 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