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外國語學校 楊 璇
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
——“認識分米和毫米”教學有感
江蘇省蘇州外國語學校 楊 璇
認識分米和毫米是蘇教版小學二年級下冊的教學內容,二年級的孩子在課前對長度單位“毫米”已經有所接觸,但是對毫米的理解仍是不清晰的,還沒有建立表象。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的發展需要,以學生已知的“厘米”為切入點,引導學生用“厘米尺”來測量橡皮的長度,在測量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讓學生感受到“要使測量更加精確,不夠整厘米時,需要用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感受用毫米作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片段】
師:現在我們就用“厘米”這個長度單位量一量你手中的橡皮的長度,量好后同學們要說一說你手中的橡皮的長度是多少。
(學生操作)
師:說說你量得的結果是多少?
生:我橡皮的長度正好是3厘米。
生:我橡皮的長度比4厘米多一些。
生:我橡皮的長度比5厘米短一些。
師:說得很好。如果想要知道橡皮的準確長度,用厘米做單位還行嗎?怎么辦呢?
生:有沒有比厘米還小的長度單位呢?
師:同學們真的很聰明,我們今天就來學習“毫米”這個長度單位,用它可以解決我們剛才的問題。(教師板書:認識 毫米)
師: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為什么會產生毫米?如果只是單純地教授學生什么是毫米,學生一定很難理解。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結合教材編寫的意圖,綜合把握教學目標,靈活設計教學活動,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親自去經歷、去體會毫米產生的過程。
一毫米很短,短到什么程度學生是沒有概念的,因此需要通過豐富的動手操作活動幫助學生建立“1毫米有多長”的概念。安排學生通過量一量、捏一捏等活動,形成1毫米的長度觀念,將這一表象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腦海中。
【教學片段】
感知1毫米的厚度。
活動要求:
①從數學書上數出10張紙,看看厚度大約是多少;
②拿出你的學生卡,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
③從信封中拿出一枚1角硬幣,量一量它的厚度大約是多少。
通過動手操作,讓學生感知這些物體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師:請同學們拿起一枚一角硬幣,用你的拇指和食指輕輕捏住,然后兩個手指保持原來的姿勢不動,并把硬幣輕輕取下,你兩個手指間的距離,就是大約1毫米。
學生操作感受。
師:想一想你周圍的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生:螞蟻的長度。
生:尺的厚度。
……
小結:我們今天認識了一個新的長度單位:毫米。毫米這個長度單位在我們生活中的用處很大,還有一些淘氣的小朋友也可以用它來量一量小螞蟻的身長。
長度單位的教學需要真實的長度,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學生根據用厘米作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經驗,逐步學會用毫米作單位來描述、測量物體的長度,幫助學生建立準確的長度觀念。毫米的認識其實比分米的認識難度要大,改變教材的呈現順序,先教學“毫米”的認識,讓學生經歷“創造”的過程,積累如何學習長度單位的經驗。接著再認識“分米”,大膽讓學生經歷“找、數、畫”的研究過程。這樣,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有知識的收獲,更有學習方法的體會以及活動經驗的積累。這里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達成,更是“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度”的落實。
【教學片段】
師:你聽說過“分米”這個長度單位嗎?分米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第二個長度單位。(板書:分米,用字母dm表示)
(1)量一量
師:那么1分米到底有多長呢?這個吸管的長度就是1分米,請你用尺量一量這根吸管長多少厘米。
生:長10厘米。
師:10厘米就是1分米。(板書:1分米=10厘米)
(2)認一認
師:請同學們拿出直尺,按照10厘米就是1分米,在直尺上找出1分米的長度。
師:直尺上從刻度0到哪兒是1分米呢?
生:從刻度0到刻度10是1分米。
師:請大家跟著老師一起來用手比劃一下1分米有多長。用右手拇指按著刻度0,食指按著刻度10,兩個手指之間的距離就是1分米,這也是我們以前說的——
生:一扎長。
(3)畫一畫
師:請同學們用直尺畫一條長1分米的線段。
師:你是怎么畫的?
生:從刻度0畫到刻度10,線段要有兩個端點。
師:畫好了嗎?
生:沒有,還要再在線段的上面寫上1分米。
師:老師這里也有一把尺子,但是沒有0刻度線,你還能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嗎?

生:可以從刻度5畫到刻度15。
生:也可以從刻度7畫到刻度17。
小結:無論從哪個刻度開始畫,只要畫一條長度是10厘米的線段,就是1分米。
估計與估測是《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突出強調的內容。估測既是一種意識的體現,也是一種能力的表現,有助于學生感受長度單位的實際意義。
真正讓數學融入生活,設計新穎的練習題,用適合兒童的學習方式——改錯,讓孩子們在做中學。促進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長度觀念,發展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片段】
談話:真高興同學們已經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的長度單位來進行測量了。老師都忍不住想考一考大家了。
課件呈現:先估計,再測量,把數據記錄下來。

學生分小組進行測量。
談話:學習了數學知識,就要用學到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明明寫了一篇日記,記錄了他一天的生活瑣事,你們想看看嗎?
明明的日記
2016年3月31日 星期四 天氣:晴
今天早晨,我從2分米長的床上爬起來,來到了衛生間,拿起了1厘米長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臉,吃早飯。我跑步到學校,看到老師已經在教室里講課了,我趕緊從書包里翻出13毫米長的鉛筆和6分米厚的數學書,認真聽老師講課。
師:你們笑什么?明明的日記中用錯了很多單位,請你幫他改正一下,希望你不要和他一樣鬧出同樣的笑話。
《認識分米和毫米》這節課屬于概念教學,在課堂的生成上要充分尊重教材、理解理解和補充教材,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讓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長度單位的教學需要真實的長度,量(liàng)起源于量(liáng),讓學生在測量活動中回憶起已有的測量經驗,把握測量的細節,建立準確的長度觀念。課堂上還應關注概念的形成過程重視練習的層次設計,用適合兒童的學習方式,讓孩子們在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