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峰 戴士峰 孫健 陳明波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唐山市骨科醫院 唐山 063000
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腔內放置引流管的臨床價值
韓曉峰 戴士峰*孫健 陳明波
華北理工大學附屬唐山市骨科醫院 唐山 063000
目的 探討全髖關節置換術(THA)后關節腔內置負壓引流管的臨床價值。方法 選取52例初次接受單側THA的患者,根據關節腔內是否置負壓引流管分為引流組和非引流組,各26例。觀察2組患者術前與術后紅細胞比積、血清蛋白的下降值、術后輸血例數及血腫、持續滲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情況。結果 引流組紅細胞比積和血清蛋白下降值及輸血例數比非引流組高,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引流組術后血腫、切口持續滲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比非引流組稍多,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初次實施THA的患者,關節腔內置負壓引流管的臨床價值不大。
全髖關節置換; 引流; 紅細胞比積;血清蛋白
全髖關節置換術(THA)術后在關節腔內置負壓引流管一直存在爭議[1-2]。現選取近年在我科接受初次THA治療的52例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探討THA術后關節腔內置負壓引流管的臨床價值,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4-04—2015-12間在我科接受初次THA術的52例患者。納入標準:(1)符合THA手術指征且為單側手術。(2)均使用生物型人工髖關節假體。(3)血壓、血糖維持穩定,且無凝血機制障礙。(4)抽煙患者至少戒煙2周,服用阿司匹林及非甾體類藥物患者至少停藥1周。(5)手術均由同一組高年資醫師采取相同手術入路完成。根據術后關節腔內是否置負壓引流管分為2組,各26例。引流組:男8例,女18例;年齡39~76歲,平均58.2歲。骨性關節炎14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8例,股骨頸骨折4例。非引流組:男11例,女15例;年齡38~76歲,平均57.6歲。骨性關節炎16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7例,股骨頸骨折3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術前完善相關檢查,靜滴二代頭孢菌素預防感染。均采用后外側入路,切斷梨狀肌及其他外旋肌群,顯露股骨頸和髖臼,盡量保留關節囊。依次修整打磨髖臼,前傾定位并安裝髖臼假體,壓配牢固,填入髖臼襯試模。銼好股骨髓腔,保留髓腔銼并安置頭頸試模。復位檢查關節活動及頭頸試模的覆蓋情況。滿意后置入相應聚乙烯或陶瓷內襯、頭及股骨假體。復位再次檢查關節活動及假體頭的覆蓋情況。檢查無活動性出血,修復固定梨狀肌止點,縫合外旋肌群及關節囊。引流組于關節腔內置引流管1根行負壓引流。非引流組不放置引流管。
1.3 術后處理 術后心電監護24 h。預防性使用二代頭孢菌素預防感染。應用低分子肝素4 100 IU皮下注射抗凝。配合下肢血液循環泵促進血液流通。應用激光、紅外線促進切口愈合。血紅蛋白<80 g/L和(或)紅細胞比積<30%時給予輸血,血清蛋白<30 g/L時,需補充白蛋白。放置引流管者,需保持引流管通暢。
1.4 觀察指標 (1)觀察術后48 h紅細胞比積數值,并與術前相比較。(2)記錄術后72 h血清蛋白數值,并與術前比較。(3)記錄2組患者輸血例數。(4)觀察2組術后切口血腫、持續滲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并發癥的發生率。

2.1 2組術后血細胞比積、血清蛋白下降值、輸血例數比較 引流組術后48 h紅細胞比積下降值、術后72 h血清蛋白下降值及術后輸血例數均大于非引流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術后血細胞比積、血清蛋白下降值、輸血例數比較
2.2 2組術后并發癥比較 引流組發生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3例,切口輕度血腫1例,3例切口持續滲液,主要為稀薄水樣液體。非引流組發生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2例,切口輕度滲液2例,主要為血性液體,無切口輕度血腫病例。2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THA術后關節腔內放置負壓引流管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預防發生血腫和感染。但由于負壓引流瓶是一個密閉系統裝置,負壓瓶內的負壓不能保持恒定,隨著引流液的增多,引流瓶內的壓力會隨之減小甚至成為正壓而產生血腫。血腫一旦機化形成瘢痕組織,就會影響髖關節功能的恢復。負壓引流管本身就是造成切口感染的重要誘因,引流管放置時間越長,發生感染機會越大。另外,負壓引流管推遲了患者下地鍛煉的時間,所以并不能減少雙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本文結果亦顯示,2組患者術后雙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血腫等并發癥比較無顯著差異。
清蛋白作為血清中主要蛋白質成分屬于非急性時相蛋白,在維持血液膠體滲透壓、體內物質代謝及營養等方面起重要作用。引流管大量引流血液的同時也加大清蛋白的流失,降低患者免疫力易導致感染,甚至影響術后關節功能的康復。負壓引流導致THA術后貧血兼低蛋白的患者單純大量輸血,血紅蛋白上升較慢,只有維持血清蛋白正常,使血漿滲透壓保持正常作用,輸血的效果才會比較明顯。研究[3]指出,血清蛋白水平可作為估計重癥患者病情預后的指標, 加強對大手術重癥患者低蛋白血癥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義。本研究結果表明,引流組紅細胞比積、血清蛋白下降值及輸血例數均大于非引流組,存在顯著差異。有報道[4]術后第1 天引流量平均414 mL,負壓引流瓶引出大量血性液體可導致失血量增加而增加輸血例數。在不同的研究中,術后是否需要輸血的指征不同,但輸血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反映術后失血量的多少[5]。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對初次實施THA術的患者,在關節腔內置負壓引流管的臨床效果不明顯,相反還會導致血液及蛋白的流失和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臨床價值不大。
[1] Nanni M,Perna F,Calamelli C,et al. Wound drainages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to use or not to use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current practice[J]. Musculoskelet Surg,2013,97(2):101-107.
[2] Chen Z Y, Gao Y, Chen W, et al. Is wound drainage necessary in hip arthroplasty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 European Journal of Orthopaedic Surgery & Traumatology Orthopédie Traumatologie, 2014, 24(6):939-46.
[3] 張建,吳子釗,姜玲玲,等. 大手術患者血液蛋白水平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J].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7,28(16):1 936-1 938.
[4] 白福玉, 王建軍, 張明海, 等.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關節控內引流的臨床觀察[J].黑龍江醫藥科學, 2002, 25(6):21.
[5] 翟生,熊道海,武忠炎.切口閉合引流在髖關節置換術中作用的系統評價[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16):1 959-1 962.
(收稿 2016-12-02)
R683.42
B
1077-8991(2017)02-0035-02
*通訊作者:戴士峰,華北理工大學附屬唐山市骨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