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流偉 朱興陽
河南伊川縣人民醫院 伊川 471300
自制過線器結合不吸收縫線關節鏡下治療前交叉韌帶止點撕脫骨折
岳流偉 朱興陽
河南伊川縣人民醫院 伊川 471300
目的 觀察關節鏡下自制過線器結合不吸收縫線治療前交叉韌帶(ACL)止點撕脫骨折的效果。方法 對19例ACL止點撕脫骨折患者行關節鏡下自制過線器結合不可吸收縫線治療。應用IKDC 主觀膝關節功能評分及影像檢查結果評估治療效果。 結果 19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隨訪5~19個月,X線片復查顯示:骨折復位、愈合良好,無前向不穩等現象。術后 3 個月內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均恢復至傷前水平。前抽屜及 Lachman 試驗均為陰性,未發現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膝關節松弛或者不穩定等并發癥。末次隨訪IKDC評分較術前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關節鏡下自制過線器結合不可吸收縫線治療ACL 止點撕脫,不僅可獲良好的復位及固定效果,而且創傷小、恢復快,可早期進行膝關節康復功能訓練,能盡快使膝關節功能恢復到傷前水平。
前交叉韌帶止點撕脫骨折;脛骨髁間嵴骨折;關節鏡;不吸收縫線
前交叉韌帶(ACL)止點撕脫骨折是ACL損傷的一種特殊類型,多為膝關節受暴力打擊后,由于 ACL 牽拉導致脛骨髁間嵴骨塊脫離脛骨平臺所致,臨床十分常見。保守治療骨折塊大多難以解剖復位,有可能發生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進而會引起ACL松弛、膝關節撞擊癥等,最終導致膝關節不穩及伸膝功能障礙[1-2]。傳統開放手術因創傷大、恢復時間長,易致關節僵硬諸多等并發癥,臨床應用受到一定限制。 2013-01—2015-12間,我們采用關節鏡下自制過線器結合不吸收縫線固定治療ACL止點撕脫骨折 19 例,效果滿意,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19例患者,男 14 例、女 5 例;年齡15~46歲,平均 27.1 歲。右側 12例,左側 7 例。交通事故傷9例,運動損傷8例,高處墜落傷2例。均為新鮮骨折,受傷至手術時間3~15 d,平均6.2 d。 Meyers-Mc Keever 分型[3]:Ⅱ型11 例,Ⅲ型 6 例,Ⅳ型 2 例。術前膝關節正側位 X 線片、CT、MR 等檢查均提示 ACL 止點撕脫骨折且伴骨折塊明顯移位。查體見前抽屜試驗、Lachman 試驗均呈陽性,術前IKDC 膝關節主觀評分[4](49.1±6.3)分。
1.2 手術方法 腰麻,取仰臥位,患肢常規消毒、鋪巾。患膝屈曲90°置于床邊。取標準膝關節前內、前外側入路,分別置入關節鏡鏡頭和操作器械。依次檢查膝關節各個間室,刨刀清除阻礙視野滑膜及部分髕下脂肪墊,清除關節內積血和凝血塊。合并有半月板損傷者同時給予半月板成形或縫合術。清除撕脫骨塊和骨床間卡壓的凝血塊及軟組織,必要時用磨鉆打磨骨床。以彎鉗或探鉤復位骨折塊,盡量達到解剖復位。將不吸收縫線對折后穿入預彎成45°弧形的硬膜外穿刺針,線頭露出在針頭側約2 cm,由任意一側入路將此硬膜外穿刺針插入關節腔,從骨折塊上方(即腱骨結合處)前交叉韌帶遠端中央偏后側穿入,自另一入路進抓線鉗將不可吸收縫線拉出。在脛骨結節內側,脛骨平臺下約3.0 cm處切一長1~2 cm橫形切口。在前交叉韌帶重建定位器引導下,用直徑為2.0 mm的克氏針,自撕脫骨床內外側分別建立1個骨道,隧道口間距骨橋≥1.0 cm。于克氏針上套入自制套筒后拔出定位克氏針,經套筒將自制過線器(圖1)分別自兩骨道插入關節腔,將不吸收縫線兩端交叉自骨道引出,使其在骨折塊前上方繞過前交叉韌帶基底部,呈 “8”字形壓住骨折塊[5],在反Lachman 試驗位置拉緊不吸收縫線,使骨塊復位后(必要時用彎鉗或探鉤協助復位),打結固定縫線。再次進行前抽屜及 Lachman 試驗,確定骨折塊無移位,骨折端固定牢固,膝關節無撞擊后,剪斷余線,沖洗關節腔,閉合術口。 術后立即開始功能鍛煉,包括踝泵、內推髕骨、直腿抬高等。采用膝關節支具輔助保護3個月,2周后即可開始在醫師指導下進行0°~45°內屈膝功能練習,在疼痛允許的情況下即可開始部分或完全負重。

圖1 自制過線器

19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均獲隨訪5~19個月,X線片復查顯示:骨折復位、愈合良好,無前向不穩等現象。術后 3 個月內患者膝關節活動度均恢復至傷前水平。前抽屜及 Lachman 試驗均為陰性。隨訪中未發現有骨折延遲愈合或不愈合、骨折塊復位丟失、膝關節松弛或者不穩定、膝關節伸直活動受限等并發癥。依據IKDC評分標準:術前IKDC評分(49.1±6.3)分,末次訪問時IKDC評分為(95.1±2.3)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治療不及時,可造成膝關節骨折畸形愈合,致膝關節松弛或髁間窩撞擊,引起伸膝功能受限,晚期只能通過前交叉韌帶重建予以補救,所以移位型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是絕對的手術適應證[1-3]。一般新鮮骨折在清除骨折塊下瘀血及軟組織后,以彎鉗或探鉤輔助下骨折塊大多容易復位。如骨塊復位后ACL仍松弛需尋找是否有骨塊旋轉移位或骨床內有碎骨塊嵌入,必要時進一步以磨鉆打磨并加深脛骨骨床[2-5]。對于陳舊性骨折,由于ACL攣縮伴骨塊吸收及脛骨骨床硬化,骨折塊解剖復位及愈合困難,因此手術時機最好在傷后2周以內。
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普及,關節鏡下復位、固定治療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已成為治療該類骨折的金標準。但對于固定物的選擇仍未達成一致意見。比較常用的固定物有:空心釘、可吸收螺釘、鋼絲、鈦纜、不吸收縫線等[6]。早期多提倡用空心釘或可吸收螺釘固定,但該術式需有較大的骨折塊方能達到有效固定,不適用于粉碎性ACL脛骨止點撕脫骨折,且螺釘較易撞擊髁間窩致伸膝困難。另外,由于螺釘直徑較粗,對骨骺損傷較大,因此不適合使用于骨骺尚未閉合的青少年。鋼絲、鈦纜能有效固定骨折塊,但在關節鏡下過線較為困難,且鋼絲需要二期取出,而鈦纜費用較高。不吸收縫線固定能有效避免這些缺點,且操作簡單。本組19例患者均獲滿意效果,術后均未有膝關節運動功能障礙或關節不穩發生。臨床上應進一步明確不同固定物對膝關節功能、康復及預后的影響以及術后康復的方式、時間、并發癥的處理等。
關節鏡下自制過線器結合不吸收縫線治療ACL 止點撕脫優點:(1)術者以直徑為3.0 mm克氏針自制成過線器,且一次性經骨道穿出不吸收縫線,有效減少對骨骺的損傷,故對骨骺未閉合的青少年患者尤其適用。(2)對于較小骨折塊亦能有效固定。(3)不吸收縫線費用較低,易于推廣應用。術中應注意:(1)應有效清理骨折塊下瘀血塊及軟組織,必要時打磨骨床,以取得解剖復位。(2)應盡量由ACL止點前2/3與后1/3交界處穿入不可吸收縫線,再以“8”字形交叉固定。切勿過前或過后,過前易致骨折塊后側翹起,過后易致固定欠牢靠。(3)脛骨結節內側兩隧道出口間距骨橋≥1.0 cm,以防骨皮質斷裂致固定困難。
[1] Vargas B, Lutz N, Dutoit M, et al. Nonunion after fracture of the an-terior tibial spine: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J Pediatr Orthop B, 2009, 18(2): 90-92.
[2] 趙金忠, 蔣垚, 沈灝, 等. 關節鏡下8字法縫線固定治療成人脛骨髁間隆突骨折[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03, 17(3): 205-208.
[3] Meyers MH,Mc Keever FM. Fracture of the intercondylar eminence of the tibia [J]. J Bone Joint Surg(Am),1970,52(8):1677-1684.
[4] Irrgang JJ, Anderson AF, Boland AL, et a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subjective knee form [J]. Am J Sports Med, 2001, 29(5):600-613.
[5] Zhao J, Huangfu X. Arthroscopic treatment of nonunited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tibial avulsion fracture with figure-of-8 suture fixation technique[J]. Arthroscopy. 2007; 23(4):405-410.
[6] 劉忠國,陳青植,邱必成,等. 線纜與絲線捆扎固定前交叉韌帶脛骨止點撕脫性骨折[J]. 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2,16(51):9 684-9 690.
(收稿 2016-09-01)
R683.42
B
1077-8991(2017)02-00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