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華,宋志慧
(山西電力職業技術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1)
發電企業工作過程中會用到水作為工作介質、冷卻介質、清洗介質,為了保證安全生產,電廠水處理成為電廠熱能動力裝置專業、火力發電廠集控一門重要的課程。電廠水化驗員、電廠水處理值班員、環境保護監察員、污水處理值班員這些目標崗位群中典型工作任務也決定了電廠水處理成為一門重要的課程 。
通過近十幾年的實際教學,筆者認為目前在“電廠水處理”課程的教學過程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教學內容選取不靈活;
(2)教學內容組織創新性少;
(3)教學方法單一;
(4)考核方式傳統;
(5)重理論,輕實踐;
(6)教師水平需要持續提升。
針對該課程教學中目前存在的上述問題,為適應新形勢下對電廠水處理人才的需求,需要對該課程現有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使學生能夠將理論學習和實踐工作相結合,提高綜合職業能力,更加貼合企業的實際需要。根據十幾年教學實踐,提出選取適合的教學內容、組織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完善考核方式、加強實踐環節、提高教師水平等建議。
1)調整和優化教學內容,突出專業特色,加強實踐教學。教學內容的選取不局限于某一課本,一切內容的選取以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相關企業的需求為主,可以采用多出版社的多個版本教材,取其精華。
2)教學學習過程可參考各大電廠水處理操作規程,參照此課程高職院校的對接國家職業標準“電廠水處理值班員”。利用各種網絡資源,如國家級精品課程等。
3)對于高職電廠水處理課程來說,將來對接的職業標準是“電廠水處理值班員”。為了更加貼近職業需求,適應企業實際需要。可以將教學內容與職業能力相對接,與合作企業實行訂單式培養。
教學內容的組織以電廠水處理值班員的典型作務為導向,與學生將來職業生涯對接。原來傳統的是教學內容的某一章、節、知識點。改革后的教學內容的組織為學習情境 、任務驅動 、教學做一體化。例如:電廠水處理中陽離子交換器失效→監測出水中Na+含量→PNa計的使用方法原理 →PNa計使用注意事項。
3.3.1 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例如,學習反滲透除鹽時,可先引入生活中常見的現象,腌咸菜、輸液時為什么使用0.9%的鹽水溶液等滲透現象,啟發學生由自然現象聯想到違背自然現象是要付出代價的,從而引出反滲透除鹽必須具備的兩個條件。
3.3.2 設計專題開展課堂討論,增加心理素質與語言表達能力
在講授離子交換樹脂再生時,對于再生的四種方式:順流式再生、逆流式再生、分流式再式、復床串聯式再生可開展課堂討論,討論各種方式的優缺點及實際生產中如何選擇,并讓各小組寫出書面總結。通過專題的討論可增強學生對此知識點的掌握,鍛煉學生的思考及表達能力,激發學生創造思維,從而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創新性。
3.3.3 構建網絡教學平臺,拓展學習空間
設置網絡平臺,將學習內容中的重點難點錄制視頻形式傳至平臺;建立習題庫并配套答案,供學生練習以便掌握知識點和檢驗自己學習的程度;在線答疑,為自主學習的學生提供幫助。
3.3.4 實施問題案例引導式授課、創新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
例如,由某廠鍋爐爆炸,究其原因,水冷壁結垢嚴重,鍋爐水的脫鹽工作未做好。引出鍋爐水脫鹽工作的重要性,以及電廠水處理不合格引起的嚴重危害。由實際案例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采用“照本宣科”式的教學方法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
增大形成性考試的比例,相應的縮減總結性考試的比例,此消彼長,相輔相成。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該課程的傳統考核方式確定為“期末考試” 形式,這種總結性考試是一般是在期末課程完全結束后進行的,它的弊端在于學生平時學習積極性不高,臨近考試前才開始突擊準備,勢必造成學習內容不扎實,甚至考完就忘記。而形成性考試更能充分考慮學生認知規律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我們采取教學過程中進行的各種測試“平時成績 + 期末考試”的形式。 其中,平時成績占30%,包括出勤情況、課堂表現、回答問題、作業完成情況、專題討論、實踐操作的等操作過程的測評。根據一學期情況綜合評定,期末考試占70%,主要為卷面成績。發現此種方法能更全面的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以后的考核改革中將逐漸增大形成性考試的比例,相應的縮減總結性考試的比例,最終達到各占50%的比例,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電廠水處理”課程是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從電廠實際工作任務出發,與學生將來職業生涯對接。從企業實際需要出發,配套進行樹脂的鑒別、再生、酸堿滴定測定總堿度等實驗,掌握 PNa計、PH計,濁度儀等儀器分析方法。在開展第二課堂的基礎上,由學生自發成立化學興趣小組。校級科研課題積極組織學生參與,給與學生良好的引導,讓他們具備初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方法。充分考慮專業發展趨勢并結合本地實際,教師帶領學生進入周邊電廠等企業進行生產實習。 通過實習,學生可以熟悉相關產業的技術標準、實際生產流程、工藝路線及設備等。
教師是實現學校課程內容與用人單位職業需求的前提條件。教師的整體水平與一門課程的教學效果密切相關,“電廠水處理”這門課程不僅要求任課教師具有較強的理論水平,同時還要求其具有較強的動手和實踐經驗。可以通過以老帶新、專題講座、學歷進修、競賽比武、教學培訓、教師去企、外出培訓、科研提升、雙師人才等多種方式促進教師的成長以及成熟。鼓勵教師特別是具有較高學歷卻缺乏實際設計經驗的青年教師,深入企業生產一線,參與生產實踐,真正理解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以此來指導教學工作。還可以采取訂單培養的模式進行教學改革。
總之,一切的教學出發點都是為了學生能掌握相關職業技能,提高全面素質,滿足企業所需,用心培養學生從初學者成長為電廠水處理方面的技能型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 葉春生.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概論[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1.
[2] 李桂霞.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05(20):64-65.
[3] 龔愛琴,丁邦東.高職院校環境專業《化學分析》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時代教育,2013(21) :229.
[4] 王偉卓,李煥冬.基于CAI的電廠水處理教學改革研究[J].中國電力教育,2014(32) :70-71.
[5] 李艷萍.火電廠水處理技術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國網技術學院學報,2012,15(5) :52-54.
[6] 黃成群,徐彥芹.高職“電廠水處理”課程說課初探[J].中國電力教育,2009(7) :73-74.
[7] 關 瑩,唐 榮,張瑞敏,等.高等職業教育《水處理技術》課程項目化改革與實踐[J].廣州化工,2017,45(15) :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