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珮云
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一部力作
——《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后發國家生態文明》評介
孫珮云
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雖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在總體上卻存在認同或借鑒西方生態文明話語的傾向。如何以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為基礎,立足于中國和后發國家的現代化實踐,擺脫生態文明理論的西方霸權話語,建立后發國家的生態文明理論是國內學術界面臨的難題。王雨辰教授在他的新作《生態學馬克思主義與后發國家生態文明》中對這一問題作出了有力的探索。其主要創見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回應西方“深綠”和“淺綠”思潮的質疑,捍衛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性。王雨辰教授指出,以歷史唯物主義為基礎建構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前提是必須回應西方綠色思潮對歷史唯物主義當代性的質疑。西方“深綠”和“淺綠”思潮把歷史唯物主義看做是不承認 “自然的極限”和與生態思維相對立的機械決定論、經濟決定論、技術決定論、唯生產力主義等,從而否認歷史唯物主義能夠作為分析和解決生態問題的科學理論工具。對此,王雨辰教授予以批駁,指出后者堅持的是與生態思維相一致的有機思維方式、辯證思維方式和整體思維方式,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當代性。
第二,對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系統梳理。針對國內學術界缺乏對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發展邏輯和內容的系統梳理的問題,該書不僅深入剖析了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唯物主義生態維度的闡發,而且從其對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的生態批判、價值批判、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技術批判和它的生態政治哲學等四個方面作了系統梳理。并通過與其他西方綠色思潮的比較,展現出生態學馬克思主義所堅持的全面、現實的生態價值觀,及其歷史分析法和階級分析法在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源和解決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方面的價值和意義。
第三,援引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以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理論為基礎,建構后發國家的生態文明理論。后發國家生態危機的實質是全球生態資源占有、分配和利用的不平等。因此,變革資本主義制度、生產方式和資本所支配的不公正的全球權力關系是解決后發國家生態危機的根本出路。該書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始終從批判資本主義制度和生產方式入手去揭示生態危機的根源,可以成為構建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思想資源。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應當以實現環境正義為價值訴求,通過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和全球權力關系,切實捍衛后發國家環境權和發展權,并立足于地區和全球兩個維度,實現發展觀和境界論的辯證統一。
全書分為六章,章節之間邏輯清晰、環環相扣,幾乎每章都提出了新見解,無疑是一部我國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的力作。縱覽全書,這部著作的特點在于:
第一,廣闊的理論視野和比較的研究方法。該書通過對西方綠色思潮進行總體把握和具體比較,揭示了西方綠色思潮生態文明觀的實質及其相互之間的差異。
第二,強烈的時代感和責任意識。該書緊緊把握中國現代化發展的脈搏,以維護后發國家的發展權和環境權為目的和歸宿,思考如何在中國現代化的實踐中改變過去長期的GDP主義的發展理念,轉向生態文明建設,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開展和后發國家的生態文明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理論與實踐兼顧。該書不僅從理論上探討后發國家的生態文明,而且立足于后發國家的現代化實踐,呼吁生態文明的制度建設,以此來規范人們的實踐行為。
可以說,王雨辰教授對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獨特闡發,是對局限于“深綠”、“淺綠”等西方綠色思潮討論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超越,是對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和實踐問題的思考和探索的結果。該書雖然提出了諸多獨到的見解,但由于并不是所有后發國家都是社會主義國家,不能要求所有后發國家的生態文明理論都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為此,王雨辰教授后記中作了專門說明,提出這是應當進一步探討的問題。總的說來,該書是一部研究后發國家生態文明理論的不可多得的力作。
孫珮云,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哲學院博士生,湖北武漢,430073。
(責任編輯 胡 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