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錫垚
對大邑縣大學生返鄉創業的調研與思考
劉錫垚
大學生作為創新創業最活躍的群體,為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注入新的活力。本文通過對成都市大邑縣大學生返鄉創業的現狀進行專題調研,就進一步推動大學生返鄉創業提出對策建議。
(一)資金規模情況
截至今年2月末,大邑縣累計接收返鄉大學生1102名,在政府扶持和金融支持下,有67名大學生自主創業成效初顯,自主創業總體規模達1286萬元,平均資金規模19萬元,實現創業產值約120萬元,帶動就業424人。
(二)項目選擇情況
調研發現, 大學生在創業行業的選擇上多以農業養殖業、服務業為主。表明大學生在項目選擇上重點是投入小、見效快、收入穩定的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
(三)創業模式情況
調研發現, 大邑縣大學生返鄉創業模式在創業動機、創業方式、資金籌措和組織形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主要分三大類。一是知識型創業,例如開辦藝術語言類補習班、培訓班;二是創意型創業,例如開辦室內設計公司、文化傳媒公司等;三是服務型創業,例如經營網絡科技服務、餐飲、超市等。
調研發現,大邑縣大學生在返鄉創業過程中存在好項目偏少,創業受到資金、人才等因素制約,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受到的指導幫扶和心理關懷較少等問題。
(一)優質創業項目偏少
在調研了解的67個創業項目中,從創新性、市場前景、產業基礎等方面來看,優質的創業項目仍然偏少。其中,具有創新性和特色的項目僅有2個,占3%。98%以上的創業項目的市場范圍是在大邑縣內,大學生創業者的項目缺乏地域特色,沒有與地方產業基礎形成良性互動。
(二)創業瓶頸有待破解
大邑縣的創業金融服務、發展空間相對一、二線城市較為落后,發展創業知識和技能、專業人才的缺乏也是阻礙創業者順利創業的一個因素,導致大學生返鄉創業需要自己投入更多,使得很多創業企業無法實現預期的發展目標。
(三)運作管理經驗缺乏
調研結果顯示,大學生在創業過程中,雖然成立了公司,但在經營管理、市場運作上,由于本身缺乏經驗,在建立財務制度、人事制度等方面并不是很清楚,導致在公司后期管理維護上出現諸多問題。
有效推動大學生返鄉創業,真正培育創業良好氛圍,可以從吸引、引導、幫扶幾方面著手,有組織地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
(一)以創新創業為目標,發揮資源優勢
將創新創業與供給側改革相結合。根據大邑縣自然地理和產業基礎特點,把一三產業互動作為重要的創新創業方向,形成一批市場前景廣闊、富有地域特色的創新創業項目。
引導創業者挖掘大邑縣休閑觀光農業、服務業的潛在優勢,把握其中蘊藏的巨大創業機會,和現代營銷方式、現代流通手段、現代產業組織方式結合起來,激活原有存量資產,圍繞提高產品品質、提升效率、延長鏈條、拓展市場等方面進行創新創業。
(二)以平臺建設為載體,提升項目品質
按照大邑縣的實際情況,加快推進創業園區、眾創空間、孵化基地等平臺建設。著力推動創新創業環境的培育、創新創業配套服務體系的完善,引進有創新性、帶動性的創業人才和項目,形成一批以民營創業平臺為主、政府創業園區為輔,富有特色、成效顯著的創新創業集聚區。
(三)以創業輔導為主題,化解創業風險
積極探索建立多層級、多形式的創業輔導機制,通過定期交流、分享經驗、討論商機、抱團取暖等方式,克服、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困難和問題,降低創業風險,提高創業成功率,將產業資源、知識資源、人力資源深度融合,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為返鄉大學生創業營造良好環境,不斷提升創新創業成效。
(四)以金融服務為抓手,提供創業支撐
重點改善創新創業金融服務,引導更多民間銀行資金服務于創新創業。大膽探索民間金融與創新創業項目融合的新通道,形成政府、民間、公司、銀行等相互補充、服務高效的創新創業金融服務體系,為創新創業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單位:大邑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