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珍劍
新時期公共職介服務的痛點與可塑性
胡珍劍
隨著公共就業服務的發展和變革,公共職介服務也隨之會發生變化。但是,不管怎樣變化,公共職介服務都是公共就業服務的核心內容。因而對公共職介如何開拓創新是我們不得不去思考的問題。
目前,公共就業服務存在不少問題,其主要痛點表現在:服務內容單調,以固定思維做固定事;服務后勁不足,人財物沒有充分的保障;服務方式粗放,缺乏精細化的服務方式;服務手段落后,缺乏創新思維;平臺功能單一,缺乏資源整合。這些痛點威脅著公共職介服務機構的地位以及生存與發展。
公共職介服務如何隨機應變,持續健康發展?說到底必須尋找可塑性,要“去痛養顏”,而最重要的是練“內功”。
(一)放眼就業大局
就業工作的根本是就業和創業問題,而職業介紹服務的核心就是要幫助服務對象實現就業和穩定就業,因此必然和就業創業結合起來一起思考,主動融入。
同時,把職業介紹置身于客體的發展中。一方面要涉及人的職業生涯發展,另一方面要為用人單位的人才招聘、人才培養與人才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
(二)精雕細琢
在“面”上。以公共職介機構為平臺,實施公共就業服務職能前臺化。
在“點”上。以目前普遍薄弱的、大有文章可做的職業指導為主思考創新。要轉變職業指導觀念,由過去粗放式的崗位介紹、信息對接,轉換為精細化的指導服務。可采取職業指導4+1循環模式:第一環節:職業素質測評。通過測評,引導就業人員從自我認知開始,科學確定自己的就業目標。第二環節:職業生涯設計。幫助服務對象設定長期的發展目標,并制定相應的發展步驟和具體活動規劃。第三環節:提升職業素養。組織服務對象有針對性的參加要到達生涯目標需要的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培訓。第四環節:后續跟蹤服務。幫助勞動者實現職業生涯發展和用人單位的人才培養與發展。
上面四個環節還必須貫穿一項工作:監督與評估。評估需要專業工具、專業人員根據特定內容,做好全程記錄總結分析,為職業指導工作者、職介服務機構或管理者提供改進工作和決策依據。
(三)抓鐵有痕
瞄準指導目標。瞄準服務群體,進行分類指導。指導內容包括就業形勢、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求職技巧等。
構筑立體式指導模式。實行集中式指導、分散式指導、融入式指導三種形式;建設信息對接平臺、構建就業訓練營和就業見習基地三個職業指導平臺。
實施“段、類”指導。不同階段施予不同的方法,如準備階段可開展就業意識、職業生涯規劃等專場培訓;其后可用面談法、測試法、分析法等;在提升階段,應針對其短板開展專題培訓和交流學習。對不同類型的對象也應施予不同的方法。
(四)建立機制
夯實隊伍。要打造專業化、職業化的職業指導隊伍,建立職業指導專家團,培養勞動保障協理員隊伍。充分運用就業創業服務補貼政策和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機制,擴大服務供給,提升服務專業化水平。
設立機構。為強化公共職介的作用和地位,可建立如就業指導中心、就業服務中心等,在中心內設置相關的服務工作室,如就業指導室等。
明確責任。要明確領導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職能和職責,每個職介機構設立首席職業指導師,起到骨干帶動和引領作用。
多方聯動。根據推進公共就業服務區域協作,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重點地區共建共享,在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標準等方面實現一體化的要求,可采取各級公共就業職介機構與企業、學校、機關實現橫向聯動,以及省與市州、區縣實行縱向聯動,重點是整合人財物等方面的資源,也可以探討項目合作的形式注入。
保障經費。主要是三方面的保障:相關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的保障;辦公和服務的硬件設施保障;辦公經費、人員經費、專家服務經費、提升職業素養的培訓經費和后續跟蹤服務經費及大型活動經費等的經費保障。
綜上,公共職介服務不僅要胸懷大局別具格局,還要精雕細琢、抓鐵有痕,同時以機制奠基,才能實現可塑性。抓好職業指導的結果,不僅突出了就業和穩定就業,還強調職業生涯規劃設計,追求人才的素質提升與發展。
(作者系國家高級職業指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