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蘊涵和預設判別的邏輯語義標準:困境與對策

2017-04-10 23:49:41李懷奎
山東外語教學 2017年6期
關鍵詞:語義信息

李懷奎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蘊涵和預設判別的邏輯語義標準:困境與對策

李懷奎

(廣西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本文在探討蘊涵和預設概念的基礎上,從邏輯語義的視角討論了蘊涵和預設的區(qū)別和各種鑒別方法的長短之處,澄清了這幾個問題:(1)蘊涵和預設各有自己的觸發(fā)機制,很有必要辨別這些觸發(fā)機制的特點;(2)無論從邏輯還是從語義上看蘊涵和預設都有重疊之處,因此割裂邏輯和語義來區(qū)分蘊涵與預設都會產生偏頗;(3)蘊涵和預設的關系復雜,但是掌握好它們的各種語義觸發(fā)機制和邏輯關系,再輔以各種鑒別方法,還是能夠把它們有效區(qū)分開來。基于此,本文不提倡把預設并入蘊涵,或者把蘊涵并入預設的做法。

蘊涵;預設;邏輯語義標準

1.0 引言

到目前為止,對于蘊涵和預設的關系有三種觀點:二者截然不同(即蘊涵和預設是互斥的),蘊涵包括預設,預設包含蘊涵。多數(shù)學者持第一種相對傳統(tǒng)的觀點(比如Levinson,2001;Peccei,2000;Saeed,2000;Yule,1996等)。邏輯上,他們利用否定檢驗法來區(qū)分蘊涵和預設;語義上,他們認為二者有不同的觸發(fā)語。預設的觸發(fā)語相對復雜(見:Levinson,2001:181-185),蘊涵則由詞匯間的上下義、整體部分、同義和反義的關系觸發(fā)。但是邏輯上的否定檢驗并不完全可靠,這在特殊疑問句的預設與蘊涵方面顯露無遺。母句“Who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 可以認為預設子句“Someone is the professor of linguistics at MIT.”,因為不管母句是真是假,子句都可以成真。也可以認為它們是蘊涵關系,因為它們符合這樣的邏輯關系:母句成真,子句一定真;母句為假,子句可真可假。所以Levinson(2001)把它們看成預設的關系,而Peccei(2000)和Yule(1996)則看成是蘊涵關系。

鑒于如此問題,有學者認為應該將預設納入蘊涵。Wilson & Sperber(1979)將蘊涵分為前景蘊涵和背景蘊涵,預設是背景蘊涵的一種。Smith & Wilson(1983)則提出了廣義蘊涵和狹義蘊涵的概念,前者包括預設。國內不少人持類似看法。比如趙勇、施應鳳(2011)、劉哲(2001)的強蘊涵與弱蘊涵,文煉(2002)的嚴格蘊涵和實質蘊涵,其中的弱蘊涵和實質蘊涵都可以涵蓋預設。熊學亮(1999:68)建議消解語義預設,把其納入到蘊涵中。

有少部分人持與上一種觀點相反的意見,認為預設可以包括蘊涵。比如陳振宇、錢鵬(2015)就把母句由于上下義關系衍生出的子句看成是預設。

另外國內外有些學者對于蘊涵和預設的認識存在一些偏頗。國外方面,Gazdar(1979)和Karttunen(1971,1973)的觀點大概最為典型。前者認為蘊涵不一定是預設,后者則認為蘊涵就是預設(關于他們觀點的片面性,具體見陳振宇、錢鵬(2015)的評述)。國內方面,李興亞(1989)、石安石(1994)等根據(jù)句子的形式(即肯定式與否定式)來判斷蘊涵和預設。比如認為“她把桌子擦干凈了”蘊含“她擦了桌子”,而“她沒把桌子擦干凈”則預設“她擦了桌子”。也就是說一個肯定句變?yōu)榱朔穸ň洌奶N涵就成了該否定句的預設了。這顯然有悖于主流的看法,根據(jù)陳平(1996)的觀點,在漢語一般的否定句中,狀語、補語、賓語如果在否定范圍之內,都有可能是否定的焦點,成為否定詞語義上的否定對象,謂語動詞(或形容詞)本身則可能保持肯定意義。照此說來,在“她沒把桌子擦干凈”就應該等于“她擦了桌子,但是擦沒干凈”,句子的前半部分屬于其背景信息,處于否定范圍之外,是其預設。也就是說,一個句子的預設不會由于其肯定或否定,其中各成分順序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句子的蘊涵(或者焦點信息)是可以改變的,說話人會根據(jù)不同的意圖對話語的不同部分做出強調,所謂的對比焦點就是如此(方梅,1995)。總之,要區(qū)分清楚句子的預設和蘊涵,就得給它們下一個相對合理的定義,要考慮到母句的句型和句式(比如肯定句和否定句、疑問句和陳述句、簡單句和復合句)和不同語言間的差異(比如漢語和英語)(周孟戰(zhàn)、張永發(fā),2016:45)。

以上評述顯示,蘊涵和預設的區(qū)分在語言學界是個頗具爭議的問題。本文在進一步辨析蘊涵和預設概念的基礎上,對區(qū)分它們的邏輯語義標準進行評價,并提出自己的一些觀點。需要說明的是,第一、本文中的“蘊涵”是名詞或者形容詞,相當于英語的“entailment”。而“蘊含”則是動詞,相當于英語的“entail”。第二、不管是蘊涵還是預設,其實就是句子意義的一部分,如此的意義有常規(guī)的部分,也有其非常規(guī)的部分。比如,“這是小李的父親”蘊含“這是老李的兒子”,從常規(guī)語義看,兩個句子是等同的,但是從非常規(guī)語義或者語用上看,它們則是明顯有區(qū)別的。至于“兒子長得像母親”和“母親長得像兒子”雖然語義上相互蘊含,但是顯然是不成立的,因為后一個句子有悖常規(guī)。預設也是如此。“我的車路上爆胎了”常規(guī)上預設“我有一輛車”。但是“我的消防車路上爆胎了”常規(guī)上還預設“我有一輛消防車”嗎?顯然不是。至于“他后悔通不過考試”甚至語用上都可能不預設“他不通過考試”。本文所談的蘊涵和預設都只包括那些常規(guī)的部分。

2.0 蘊涵和預設觸發(fā)機制的厘清

2.1 蘊涵觸發(fā)機制的進一步說明

語言學界已經形成這樣的定論:蘊涵是由于詞匯間有上下義、整體部分、同義和反義等語義關系而得以觸發(fā)產生的。問題是有人在談到上下義關系時把詞匯間凡是相互間有包含的關系都包括進來(Murphy,2012:216-236)。其實語義之間的所屬關系有嚴格的上下義關系、整體部分關系、集體成員關系和狹義的類義關系(見:Saeed,2000:63-71)。嚴格的上下義關系是詞匯之間所代表的概念的屬種關系,比如“樹-桂花樹”、“顏色-紅色”。下義詞往往可以進一步分裂,“桂花樹”包括“金桂”、“銀桂”、“四季桂”等。形成上下義關系的兩個詞具有“B是A”的關系,其中A代表上義詞,B代表下義詞。

語義間的包含關系中還有整體部分的關系。比如“中國-北京”、“花-花蕊”、“身體-手”,等等。整體部分關系不等同于上下義關系。后者中下義詞可以代表上義詞,即有“B是A”的格式,而整體部分關系則只有“B屬于A”的格式。B代表部分,A代表整體。

還有一種語義關系是集體成員的關系。有兩種類型的集體:定數(shù)和無定數(shù)集體。比如“船隊-船只”中的“船隊”擁有船只的數(shù)量是限定的,是定數(shù)集體;“某人-某個人名”中的“某人”除了可以指一個不確定的人,還可以泛指多個人(這就是為什么英語中“someone”有時可以用“they”指代的原因)。所以“某人”可以稱為無定數(shù)集體。

語義間的包含關系中還有狹義的類義關系。數(shù)量(比如“一、二、三……”)、頻率(比如“總是、經常、有時……”)、程度(比如“非常、比較、一般……”)、可能性(比如“certain、probable、possible”)、順序(比如“優(yōu)秀、優(yōu)良、合格”、“大、中、小”)、級別(比如“博士、碩士、學士”、“教授、副教授、講師”、“廳級、處級、科級”)等產生的不同數(shù)量大小、強度差別和級別差異就屬于此類,也叫做有序類義詞。這種具有等級差異的語義關系不是上下義關系,因為它們之間沒有真正的屬種關系。也不是整體部分的關系,不能說“一屬于二”、“優(yōu)良屬于優(yōu)秀”、“碩士屬于博士”。

句子間存在上下義、整體部分和集體成員的語義關系都可能產生蘊涵,它們是單向蘊涵(one-way entailment)。由同義和反義關系產生的蘊涵其實是句子間的相互釋義,也叫雙向蘊涵(two-way entailment)。狹義的類義關系中,表示數(shù)量、頻率、程度和可能性的語義關系可能產生蘊涵。“我有三本書”一定意味著“我有兩本書”。這種蘊涵是單向蘊涵。由級別和順序產生的類義關系則沒有蘊涵關系。“他是教授”不會意味著“他是副教授”。由此得出兩點結論:第一、傳統(tǒng)把蘊涵關系局限在上下義、整體部分、同義和反義關系中是不全面的。集體成員關系和大部分的狹義類義關系同樣也產生蘊涵。又不能說語義之間的包含關系完全等同于句子間的蘊涵關系,一些語義之間有類義關系,但并不產生蘊涵;第二、把蘊涵理解為一個句子對另一個句子的包含是不全面的。由同義和反義關系產生的蘊涵與其母句之間就具有同等地位的釋義關系。所以國內有人把“entailment”譯為“推衍”或者“衍推”。

2.2 預設觸發(fā)語及其未盡之處

能夠促使句子產生預設的表達叫做預設觸發(fā)語。對于具體的觸發(fā)語都有哪些目前并沒有一致看法,根據(jù)Levinson(2001:181-185),預設觸發(fā)語包括一些特定的詞、詞組、分句和句子。預設觸發(fā)詞主要有動詞和副詞,前者包括事實動詞(如regret,aware,realize...)、含義動詞(如manage, forget, avoid...)、狀態(tài)變化動詞(如stop, begin, continue...)、重復動詞(如return, restore, repeat...)、評價動詞(如criticize, accuse, charge(指控)...)等;副詞包括那些表示重復的詞(如again, anymore, another time)。

詞組級別的觸發(fā)語指那些具有限定性描述的名詞短語。最為典型的就是由所有格、定冠詞或者形容詞性物主代詞等修飾名詞的結構;分句觸發(fā)語包括時間從句、非限定性的定語從句和虛擬性的條件從句;句子方面的觸發(fā)語有一般疑問句、帶有比較級的簡單句。需要指出的是,Levinson(同上)認為強調句中的被強調詞也可以引發(fā)預設,對此我們認為值得商榷,下面再做詳論。

大多數(shù)觸發(fā)語的作用就是激發(fā)其相鄰位置的信息形成預設。比如“John realized that he was in debt”的預設“John was in debt”是由事實動詞“realize”觸發(fā)的,該預設與其觸發(fā)語沒有直接聯(lián)系。但是也有部分預設與其觸發(fā)語有緊密聯(lián)系。“John managed to open the door”預設“John tried to open the door”,“He came again”預設“He came before”,其中“try”和“before”的語義信息是分別包含在“manage”和“again”的語義信息之中的。也就是說,觸發(fā)語在激發(fā)預設的同時,還把自己的一部分語義信息加入到預設中。這和蘊涵的產生機制有類似之處。這些論證說明兩個問題:第一、語義預設研究中涉及的“觸發(fā)語”需要定義,要明確它僅僅是起到觸發(fā)的作用,還是觸發(fā)的同時還把自己本身語義信息加入到預設中。第二、蘊涵和預設的區(qū)分存在灰色地帶,要甄別它們還需要相當?shù)难芯俊O旅婊谇叭说难芯浚瑥恼Z義和邏輯兩方面來論述區(qū)別蘊涵與預設的困難與解決辦法。

3.0 蘊涵和預設的語義邏輯判別的困境與對策

區(qū)別蘊涵和預設還存在諸多困難,這里只提兩點。第一方面就是語義判別的標準難以確定。 “蘊含是話語斷言部分表達的意義,而預設則是話語非斷言部分表達的意義”(石安石,1994:181)。斷言就是句子信息的焦點,屬于基本的信息。一旦否定該句子,它就會處于否定的范圍內。而句子的預設(即非斷言信息)屬于句子的背景信息,處于否定的范圍之外。但是對于什么樣的信息是斷言,語言學里則沒有嚴格的表述,也沒有比較廣為接受的判別方法(劉哲,2001:62)。

解決這一問題的對策就是要掌握好蘊涵和預設各自的觸發(fā)機制及其特征。蘊涵必須由詞匯間特定的語義關系產生,預設則由特定的詞匯、詞組、分句和句子觸發(fā)產生。這些觸發(fā)語與其預設可以有,也可以沒有語義聯(lián)系。那么,我們就可以根據(jù)這一點來限定蘊涵和預設的范圍:蘊涵是由嚴格的上下義、整體部分、同義、反義、部分的狹義類義等的語義關系產生;預設由所謂的預設觸發(fā)詞、特定搭配、分句和句子產生。

第二個方面的困難就是邏輯判別的標準有重疊之處。雙向蘊涵(即由同義與反義產生的蘊涵)中的母句和蘊涵句具有同真同假關系(即母句為真蘊涵為真,母句為假蘊涵必為假),而單向蘊涵(即由相互包含關系產生的蘊涵)中的母句和蘊涵句則有同真同假或同真不同假的關系(即母句為真蘊涵為真,母句為假蘊涵必為假,或者母句為真蘊涵為真,母句為假蘊涵可或真或假)。而語義預設則是同真不同假(即母句為真預設為真,母句為假預設也為真)。

由此可見,單向蘊涵的邏輯判別和預設的邏輯判別有重疊之處,這就是先前的一些研究對特定句子(比如特殊疑問句和分裂句)的蘊涵句和預設句的看法有分歧的根源。誤判者可能對詞匯間上下義關系的認識不夠清楚,把那些所謂的“虛擬上位”概念也包括進來(見:劉哲, 2001:64)。我們的解決辦法就是明確詞匯上下義關系的標準,具體的規(guī)定如下:

上義詞和下義詞要同時具備:

(1)同等詞匯化;

(2)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屬種關系。

同等詞匯化就是上下義詞均為獨立且有意義的詞匯,而且詞性要相同。如此就可以消解“stop(doing)-(do)before”、“forget(to do)-ought to(do)”的疑似蘊涵關系。所謂真正的屬種關系,是指具有統(tǒng)屬性質的上義詞要能夠衍生出多個下義層級,構成一個相對復雜、級別分明且相互聯(lián)系的類屬系統(tǒng)(王寅,2006:139-150)。因此,一個上義詞原則上要統(tǒng)領至少三個或以上的下義種差詞。這樣就可以消解“manage-try”、“做事-吃飯”、“again-before”之間存在的疑似蘊涵關系。還要厘清集體與成員之間的語義包含關系。如此就可以消解“某人-特定人名”、“某物-特定事物”、“某地-特定地點”、“某時-特定時間”等的疑似預設關系。

4.0 蘊涵和預設鑒別方法的研究述評

最為人所熟知的鑒別方法是否定檢驗法。之后有Karttunen(1971,1973)關于“含義動詞”的預設的“If…then”檢驗法、熊學亮(1999:64)的義素判別法、石安石(1994)斷言信息和非斷言信息判斷法、句型判斷法、重復預設等于啰嗦的判斷法,等等。關于否定檢驗法,我們認為石安石(1994:183-198)的評價較為全面中肯,并贊成他的看法:國內有些研究者對否定檢驗法的批評根本就是誤解。即使否定檢驗法有瑕疵,它仍然是鑒別常規(guī)性蘊涵和預設的有效方法(另見陳振宇、錢鵬(2015)、劉哲(2001))。下面簡評目前我們所掌握文獻中提到的一些其他的鑒別方法。

(1)“If ... then ...”檢驗法

Karttunen指出由含義動詞產生的預設不能用否定檢驗法。比如“He managed to stop his car”和“He tried to stop his car”并不一定具有同真不同假的關系。進而提出檢驗預設“If ... then ...”的鑒別法,前面這兩個句子之所以前者預設后者,是因為它們符合“If he managed to stop his car then he tried to stop his car”。但是這一方法并不能有效區(qū)分蘊涵和預設。“John gave Mary a bundle of rose as her birthday present”蘊涵“John gave Mary a bundle of flower”也可以納入“If ... then ...”的格式:“If John gave Mary a bundle of rose as her birthday present then he must give her a bundle of flower”。

(2)義素辨別法

義素法(或者成分分析法,component analysis, CA)可以加深人們對于下義詞蘊涵上義詞的認識。“I saw a girl impressed me most yesterday”之所以蘊含“I saw a female yesterday”,是因為“girl”包含[+FEMALE]、[-ADULT]、[+HUMAN]等義素,而“female”只包含[+HUMAN]這一義素,“girl”包含的義素比“female”包含的多,所以攜帶前者的句子就能夠蘊含攜帶“female”的句子。但是這一方法也有問題。“manage”包含[+ATTEMPT]和[+SUCCESS],“try”只包含[+ATTEMPT]。那么“He managed to stop his car”就應該蘊含“He tried to stop his car”,這顯然和傳統(tǒng)觀點相悖。熊學亮(1999:68)的解決辦法是取消語義預設這一概念,把它并入到蘊涵中。我們認為有必要說明義素分析法的適用范圍,它主要用于分析上下義詞的語義關系。“manage-try”顯然不構成上下義關系,因為它們不存在屬種關系。所以義素法并不完全適用于判別蘊涵和預設。

(3)是否是斷言信息的判斷法

蘊涵是句子斷言部分的信息,預設是句子非斷言部分的信息。這樣的判斷看似簡潔明了,但是至于什么是一個句子的斷言則見仁見智。如果根據(jù)石安石(1994:173)的說法:疑問句中所傳達而又不要求回答的那一部分即是預設。比如:“你為什么遲到了?”預設“你遲到了”,因為對前一句的回答是“我遲到了是因為……”;“你是準備坐車還是騎車進城?”(回答:“我準備……進城。”)預設“你準備進城”。根據(jù)石安石如此的觀點,還根據(jù)預設信息是非斷言信息,蘊涵信息是斷言信息的常識,可以得到:疑問句中不需要回答的信息是非斷言信息,有預設的成分,需要回答的是斷言信息,有蘊涵成分。

但是這樣的觀點在分析who、what、when和where疑問句的預設時會出現(xiàn)問題。“誰病了?”的回答是“……生病了”。省略號處可以用張三、李四或者王五替代。可以推衍出句子“有人(或者某人)生病了。”Levinson(2001)認為它應該是預設,石安石(1994:174)在討論句義的預設時,也認為它是預設。但是在討論從強調句衍推出的“某人……”,石安石(同上:189)則認為它是該強調句的蘊涵。

出現(xiàn)如此問題是由于在Wh-疑問句的回答中可以獨立出現(xiàn)斷言信息,也可以是斷言信息和背景信息的結合。因此判斷Wh-疑問句的預設或蘊涵就會碰到一定的困難。我們認為“someone-who”不存在集體成員的關系。這可以從疑問副詞和不定代詞“some-”的關系可以看出來。與“when”對應的是“at some time”,因此不能說“when-some time”是集體成員的關系。所以Wh-疑問句不蘊含攜帶“some-”的句子。因此“誰病了?”預設“有人(或者某人)生病了。”隱性強調句(如“JOHN stole three horses”)和顯性強調句(如“It was John who stole three horses”)的情況則不同,“Someone stole three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或者“It was John who stole three horses”的蘊涵,因為“someone-John”也存在集體成員的關系。句子的蘊涵會隨著其信息焦點的改變而改變,但是句子的常規(guī)預設一般不會隨著其信息順序的改變而改變。比如“John stole three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時,它蘊含“Someone stole three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時,它蘊含“John stole two horses”;是“John stole THREE HORSES”時,它蘊含“John stole something”。但是不管怎么變,“John stole three horses”總是預設“There exists John”。

(4)重復預設等于啰嗦的判別法

石安石(同上:178)還提供一個鑒別預設信息的方法,那就是如果把一個句子的預設附加在其后,就會顯得啰嗦。比如“他的心臟病把他害苦了”預設“他有心臟病”。如果把它們并在一起“他的心臟病把他害苦了,他有心臟病”,就顯得啰嗦了。可是這樣的方法并不能把預設和蘊涵區(qū)分開來。“我昨天看見一位驚為天人的女郎”蘊含“這位女郎是女性”。把二者合并起來說“我昨天看見一位驚為天人的女郎,她是女性”,也照樣啰嗦。

另外還有一些說法限于篇幅不再詳細評價,比如石安石(1994)和李亞興(1989)認為肯定句的蘊涵到了否定句就變成了預設的說法顯然是有問題的。還有一些人認為“some time-Friday”、“someone-John”可以構成上下義關系,也是值得商榷的。我們也不贊成把它們看成是“虛擬”的上下義關系,這樣不利于充分認識詞匯之間的語義關系。其實,根據(jù)我們前面的分析,它們應該是集體與成員的關系。

概言之,沒有任何一種方法能夠一勞永逸地把蘊涵和預設切分開來。我們需要從語義、邏輯和常識等方面來認識它們。語義上,應該認識到詞匯間語義關系的復雜性和對這些關系的把握有一定困難。邏輯上,應該承認否定檢驗法仍不失為區(qū)別蘊涵和預設重要手段,同時還要弄清楚句子的否定的范圍,以及對句子的否定是否違背常規(guī)。常識上,正如我們在引言中指出的那樣,要看蘊涵句和預設句是否符合常規(guī)現(xiàn)實。當然我們還可以用以上介紹的一些輔助方法來鑒別蘊涵和預設。總之,我們的看法是,還是應該把蘊涵和預設區(qū)分開,不能因為概念之間有少量的灰色地帶就把它們混合起來。那種把預設并入蘊涵,或把蘊涵并入預設的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在學科研究的初期,由于對概念的認識不深入,人們往往用一個比較寬泛的術語去涵蓋多個概念或一個概念的多個方面,隨著研究的展開和認識的深入,研究者讓術語精細化,盡量做到一個術語涵蓋一個概念或者該概念的一個方面。把前人已經區(qū)分開來的概念混在一起無疑是學科研究的退步。

5.0 結語

本文首先辨析了蘊涵和預設的概念。其次從邏輯語義方面討論了蘊涵和預設的區(qū)別。邏輯上,母句和蘊涵句具有同真同假或者同真不同假的關系,母句和預設句具有同真不同假的關系。因此對蘊涵和預設區(qū)別的邏輯標準并不可靠和充分;從語義上看,厘清詞匯間的各種語義關系,掌握蘊涵和預設各自的觸發(fā)機制等,是區(qū)分二者的出發(fā)點。最后評價了蘊涵和預設各種鑒別方法,發(fā)現(xiàn)各個方法均有其局限性,進而指出蘊涵和預設關系的復雜性,需要從邏輯、語義和常識等方面去把握。

[1] Gazdar, G.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tionandLogicalForm[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

[2] Karttunen, L. Implicative verbs[J].Language, 1971,47(2):340-358.

[3] Karttunen, L. Presuppositions of compound sentences[J].LinguisticInquiry, 1973,4(2):169-193.

[4] Levinson, S. C.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5] Murphy, M. L.SemanticRelationsandtheLexicon[M]. Beijing: 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 2012.

[6] Peccei, J. S.Pragma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7] Saeed, J. I.Semantics[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8] Smith, N. & D. Wilson. 現(xiàn)代語言學:喬姆斯基革命的結果(李谷城等譯)[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3.

[9] Wilson, D. & D. Sperber. Ordered entailment: An alternative to presuppositional theories[A]. In C. -K. Oh & D. A. Dinneen (eds.).SyntaxandSemantics11:Presupposition[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9.229-324.

[10] Yule, G.Pragma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11] 陳平. 英漢否定結構對比研究[A]. 李瑞華. 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C].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53-288.

[12] 陳振宇,錢鵬. 蘊涵、預設和完備性[J]. 當代語言學,2015,17(1):98-109.

[13] 方梅. 漢語對比焦點的句法表現(xiàn)手段[J]. 中國語文,1995,(4):279-288.

[14] 李興亞. 現(xiàn)代漢語[M].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5] 劉哲. 談蘊涵和預設的區(qū)分問題[J]. 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24(3):61-64.

[16] 石安石. 語義研究[M].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4.

[17] 王寅. 認知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

[18] 文煉. 蘊涵、預設與句子的理解[J]. 世界漢語教學,2002,(3):5-9.

[19] 熊學亮. 認知語用學概論[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20] 趙勇,施應鳳. 從認知參照點視角探討蘊涵的等級性和語義預設的關系[J]. 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11,5(4):98-103.

[21] 周孟戰(zhàn),張永發(fā). 葉蜚聲、徐通鏘《語言學綱要(修訂版)》指瑕——以“句義的蘊含、預設關系”為例[J]. 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6,30(3):43-36.

RevisitingLogicalandSemanticCriteriatoDistinguish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

LIHuai-kui

(CollegeofForeignStudies,GuangxiNormalUniversity,Guilin541004,China)

Thispaper,basedonthenotionof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shedslightonthedistinctionbetweenthemandthemeritsanddemeritsofthemethodsdistinguishingthem.Thefollowingissuesaremadeclear.First,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allhavetheirrespectivetriggeringdevicesanditisnecessarytohaveaninsightintohowsuchdeviceswork.Second,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overlapeachotherbothlogicallyandsemantically.Thereforethedistinctionof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canbedistortedfromeitherlogicorsemantics.Finally,thoughinsomecasesonemaygetconfusedbetweenentailmentandpresupposition,withthehelpoftheirtriggeringdevicesandlogicalrelationship,onecandistinguishentailmentfrompresupposition.Therefore,wedonotembracesuchphilosophyofintegratingpresuppositionintoentailmentoroppositely,integratingentailmentintopresupposition.

entailment;presupposition;logicalandsemanticcriteria

10.16482/j.sdwy37-1026.2017-06-002

2016-11-09

本文為2013年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哲學社會科學項目“廣西旅游城市社會用語英漢對照的語用實證研究——以桂林市為例”(課題編號:13BYY001)的階段性成果。

李懷奎(1973-),男,廣西河池人,教授,英語語言學碩士。研究方向:語用學和外語教學研究。

H03

A

1002-2643(2017)06-0015-07

趙衛(wèi))

猜你喜歡
語義信息
語言與語義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上”與“下”語義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闡釋
認知范疇模糊與語義模糊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深+N季”組配的認知語義分析
當代修辭學(2011年6期)2011-01-29 02:49:50
語義分析與漢俄副名組合
外語學刊(2011年1期)2011-01-22 03:38:33
修辭的基礎——語義和諧律
當代修辭學(2010年1期)2010-01-23 06:35:10
信息
健康信息
祝您健康(1987年3期)1987-12-30 09:52:3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二区三区无| 成年午夜精品久久精品| 波多野结衣无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夜夜操国产| 日韩东京热无码人妻|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在线观看视频| 制服丝袜亚洲| 亚洲欧洲自拍拍偷午夜色| 黄色网页在线观看|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式| 欧美午夜小视频|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代蜜桃 | 日本www在线视频| 国产一级妓女av网站| 最新国产午夜精品视频成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亚洲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在线| 日本不卡视频在线|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专区一区|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孕妇大杂乱| 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人人添| 久久精品无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亚洲中久无码永久在线观看软件 | 精品天海翼一区二区|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成人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 国产女人18毛片水真多1|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aaa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国产96在线 | 国产一区三区二区中文在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性精品| 精品国产自在在线在线观看| 99久久99视频|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不卡网亚洲无码| 色哟哟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对白优播| 久久成人免费| 日韩精品毛片| 亚洲色图另类|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综合网天天|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z| 中文字幕色站| 91成人精品视频| 成人看片欧美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91免费在线看|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国产视频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日韩在线| 依依成人精品无v国产|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欧美日本在线| 午夜久久影院|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人成电影在线观看| 黄色网站不卡无码|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本不卡网| 国产福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第三页在线看| 精品国产免费观看| 国产爽爽视频| 国产在线第二页| 久久青草视频| 国产视频欧美|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