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培訓監管新路子,讓勞動者“身懷絕技”
廣元市青川縣人社局積極探索就業創業培訓監管新路子,在對培訓學校的選定、培訓流程的規范、培訓資料的審核和培訓資金的撥付上以“嚴”為抓手,以“實”為目標,努力實現“培訓一人,鑒定一人,就業一人”的就業創業培訓目的,充分保證了就業專項資金的安全有效使用,為培訓對象就業創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年來,累計培訓8356人,實現就業7400余人。其中,2016年培訓1794人,實現1652人就業,就業率達到92.08%。
做好培訓工作第一環節,注重“兩堅持”實現培訓良好開端。一是堅持陽光操作,實行定點采購。嚴格按照條件公開、自愿申請、平等競爭、擇優認定的原則,面向全省各級各類職業院校和就業培訓機構,通過政府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擇優選定定點培訓機構。二是堅持標準設置,嚴格考察審批。由財政、人社部門相關人員組成考察組對已中標培訓學校的辦學資金、設施設備、教學場地、就業安置等軟硬件條件進行實地考察,從源頭把好培訓質量關,為實現培訓的真實可靠奠定扎實基礎。
注重提升職業技能培訓促就業的效果,在培訓過程監管上不斷創新和完善,做到“三個嚴格”。嚴格培訓工種設置。明確要求各培訓機構開班前進行培訓意愿調查,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科學設置培訓工種,徹底改變“培訓什么就學什么”的舊觀念,努力實現“缺什么補什么”“需什么教什么”的培訓模式,確保大多數培訓對象學到真正想學的技能。嚴格開班備案審批。各培訓機構在開班前10日內向縣就業局提出開班申請,報送開班計劃、培訓工種、教學安排,培訓學員名冊等,就業局對培訓人員、培訓師資、課程設置等進行審核,符合開班條件的經簽字認可后并報人社局備案后方可開班。嚴格培訓過程監管。按照每40個學時至少到班核查1次的要求,完善人社、財政、就業三位一體的聯動監督檢查模式,采取現場查驗學員身份證、問詢本人個人信息及與本人對比照片等方式,核查參訓人員的真實性,對比教學進度是否與申報教學計劃相符來核實培訓課時的真實性,堅決杜絕李代桃僵、冒名頂替和培訓學時打折縮水的現象發生,真正達到學有所成、學有所獲的目的。
嚴格審查培訓資料,實實在在做到“五個查驗”,確保培訓就業真實。一是照片查驗。對培訓過程中學員照片進行比對,做到學員身份證、前期調查照片、培訓合影照片、鑒定證書照片四者合一,真正實現人員真實。二是筆跡查驗。對學員簽到冊、考勤表、教材資料發放表及就業合同等表冊上學員的簽名進行比對,防止李代桃僵的情況出現。三是合同(證明)查驗。凡企業就業人員必須提供就業合同原件,產業就業人員必須出具鄉鎮、村社簽字蓋章的證明文件。四是電話查驗。每期培訓按照10%的比例進行電話抽查,重點了解培訓學時、培訓內容、就業安置等方面的內容。五是實地查驗。深入安置企業和產業就業地走訪調查,了解企業就業真實性和產業發展規模,最大程度規避虛假就業現象發生。
細化培訓補貼各環節,保證資金安全運行。首先是完善培訓資金管理制度。人社部門與財政部門積極協調,認真做好資金管理和分配工作,按照就業專項資金的使用要求,對資金實行專戶存儲、專戶管理、專賬核算。明確開展培訓各個操作環節的工作流程,細化經費審批程序和內容,加強對資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管,切實把職業培訓補貼政策落到實處,確保培訓資金安全使用。其次是嚴格規范培訓補貼撥付程序。人社部門依據就業專項資金使用規定,規范各項補貼申報流程,杜絕重復冒領和造假行為。培訓機構或個人將資料報縣就業局初審后報人社局復核,再報縣財政局審核后,由就業管理部門將享受就業補貼政策的人員名單、補貼標準、就業單位、聯系方式等情況在網上公示,接受社會監督,在無異議的情況下才能將培訓資金撥付給申報單位或個人,真正做到培訓專項資金使用透明、有效、安全。
廣元市青川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