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波
摘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我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從“相加”到“相融”階段全面邁進深化改革的號角聲聞,“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采編發流程再造”,建設“中央廚房”,強化“全媒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傳媒業深化改革新階段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媒體融合 傳媒改革 新型主流媒體
2017年1月5日,中宣部在人民日報社召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總結交流近兩年來的經驗和做法,理清思路,明確方向,對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進行安排部署。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做了題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講話,重點講了六個方面的意見:一是堅定不移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二是確立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三是突破采編發流程再造這個關鍵環節,四是抓好“中央廚房”建設這個龍頭工程,五是強化全媒人才培育這個重要支撐,六是加強媒體深度融合組織領導。這一講話指向明確,思路清晰,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媒介生態下我國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頂層設計”。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建設新型主流媒體”深化改革的序曲
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強調,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和新興媒體發展規律,強化互聯網思維,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堅持先進技術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整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①由此,我國“媒體融合”改革熱潮迅速掀起。
加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成為我國傳媒業全面深化改革的國家戰略。從新聞輿論工作的角度來看,“受眾在哪里,輿論陣地就在哪里”。互聯網時代的媒介生態環境變化,尤其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帶著體溫”的手機社交媒體,其使用的頻率和用戶黏度,對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受眾市場帶來巨大的沖擊,報紙發行量、廣電收聽收視率迅速下滑,傳統媒體渠道優勢消失殆盡。“單向傳播”讓位給“點對點的多向傳播”,傳統媒體的“互聯網化轉基因”勢在必行。從傳媒經濟發展來看,“受眾經濟學”的邏輯依然強大,互聯網時代媒介競爭對于受眾市場的爭奪更加白熱化。移動化、智能化、互動化、個性化、社交化等,統統指向用戶體驗和市場份額。
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改革大潮中,央媒改革的實踐探索和經驗日漸明晰:②一、人民日報社“加速邁向新型主流媒體”,試行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實現記者一次采集,編輯多次生成,渠道多元傳播”。二、新華社“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構建現代傳播體系”,打造“新華全媒頭條”,適配多種終端,以先進技術引領和推動融合發展,實施“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培養方案。三、中央電視臺“面向移動互聯網,建設‘4G視頻傳播中心”,建設以“央視新聞”為品牌的多媒體新聞集成平臺,以“央視影音”客戶端為中央電視臺內容的新媒體發布平臺。
此外,以視聽媒介為例,全國范圍內,北京廣播電視臺的“大媒體”平臺、湖南廣播電視臺“芒果TV”、湖北廣播電視臺“搖電視”、河南省新聞出版廣電局的“大象融媒”等傳統廣電機構都在運用互聯網思維開拓創新,探求媒體融合轉型,盡力保持主流媒體影響力和傳媒受眾市場份額占有率,爭做“新型主流媒體”。
2016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就融合發展發表重要講話,提出了“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明確要求。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從“相加”向“相融”邁進。
關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深度融合與發展,人民日報社的實踐探索和研究結論是:③“媒體融合的坐標”應“以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為基礎”,“以全媒體平臺的建設為路徑”,“以積極擁抱新技術為抓手”。首先,手機用戶規模迅速擴展,移動終端已經成為用戶獲取新聞資訊的首選工具。其次,以用戶為中心的“中央廚房”工作機制,打通了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加速了記者與“兩微一端”的高效對接。最后,大數據分析、實時引擎搜索、云計算技術、虛擬現實等在互聯網時代對用戶有著至關重要的吸引力。這些真知灼見,為我國媒體融合改革的深入推進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當然,“融合媒體編輯部”在歐美也有失敗的先例,國內傳媒機構在是否投入巨資建設“中央廚房”的問題上難免會有躊躇。在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國內傳媒業深化改革的關鍵時刻,劉奇葆部長《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講話,毋庸置疑地展現出中共中央堅定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改革的決心和勇氣,給全國各級傳媒機構以深化改革的信心和動力。
從“相加”到“相融”: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
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如何才能從“相加”實現“相融”?劉奇葆部長《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講話給出了答案:④其一,順應移動化大趨勢,強化移動優先意識,實施移動優先戰略。一是打造移動傳播矩陣。傳統媒體進入移動傳播領域,需要關注新聞客戶端發展,推動移動媒體建設,形成載體多樣、渠道豐富、覆蓋廣泛的移動傳播矩陣。二是創新移動新聞產品。重點在“準”“新”“微”“快”上下工夫,打造與主流媒體品格和氣質一致的移動新聞精品。三是緊盯移動技術前沿。運用好大數據、云計算、VR、無人機等現有技術,研發全息攝影、機器人寫作、物聯網、AR等亟需技術。以先進技術為支撐,用最好、最新的技術提升采編能力,拓寬傳播領域。其二,重構采編發網絡、再造采編發流程,攻克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臘子口”。一要正確處理“統”與“分”的關系,精心設置組織架構,形成“一次采集、多種產品、多媒體傳播”的工作格局。二是分層級構建新型采編發網絡。新型融媒體采編發網絡的基本架構,可以由指揮調度中心、采編發聯動平臺、采訪編輯技術各部門、各媒體總編輯室等方面組成。三是創新媒體內部體制機制。要按照新的業務流程調整機構設置、人員配備,建立采編分離、全媒體生產的運行機制。其三,“中央廚房”是融媒體的中心,是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標配”和“龍頭工程”。建好用好“中央廚房”,一是要搞清楚什么是“中央廚房”,二是要搞清楚“中央廚房”怎么建,三是要搞清楚“中央廚房”怎么用。其四,全媒傳播需要全媒人才,媒體核心優勢是人才優勢。要把全媒人才培養擺在突出位置,采取切實有力舉措,加快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素質過硬的全媒化集團軍。一要引導現有人員向全媒記者、全媒編輯、全媒管理人才轉型;二要促進高校新聞院系與新聞單位的對接交流,抓好后備人才儲備培養;三要完善人才激勵機制,吸引凝聚全媒體內容生產、技術研發、經營管理等方面急需的高端人才。
以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為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于2016年7月18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中,對于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主要任務闡述要點如下:⑤一、樹立深度融合發展理念。以深度融合思維統領廣播電視發展頂層設計和媒介資源配置,推動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為一體、合而為一。二、加快融合型節目體系建設。堅持內容為王,增強廣播電視臺的節目原創能力和節目集成能力,構建面向多渠道、多終端傳播的節目資源體系。三、加快融合型制播體系建設。整合升級現有制播平臺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統籌各類采編渠道和各種播出方式,構建集采編、制作、存儲、發布、安全管控、運營于一體的廣播電視制播云平臺。四、加快融合型傳播體系建設。統籌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等多種信息網絡,構建泛在、互動、智能并具有信息安全保障的節目傳播覆蓋體系。五、加快融合型服務體系建設。努力尋求廣播電視與政務、商務、教育、醫療、旅游、金融、農業、環保等相關行業合作與融合的有效路徑,積極參與智慧城市、智慧鄉村、智慧社區和智慧家庭建設。六、加快融合型技術體系建設。搶占網絡信息技術制高點,開展云計算、大數據、智能技術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完善以云平臺、大數據等先進技術為核心的廣播電視融合技術支撐體系。七、加快融合型經營體系建設。樹立一體化營銷理念,把增強廣播電視媒體整體實力作為主要經營目標,推動各類經營性業務協同發展。八、加快融合型運行機制建設。按照媒體融合發展需要,重構廣播電視業務流程和運行機制。以廣播電視新聞制播為基礎,打造新聞信息的“中央廚房”,做到一次性采集、多媒體呈現、多渠道發布。以融合性業務為核心,整合廣播電視資源,做大做強廣播電視主業。九、加快融合型人才隊伍建設。探索人才激勵措施,建立科學合理、適應新媒體特點的人才激勵機制,凝聚人才,激發活力,鼓勵創新,調動從業人員融合發展積極性。
上述兩者堪稱我國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頂層設計”和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兩相比較,可以看到劉奇葆部長《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講話,對于加快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的要點更加明確,重點也更突出。“移動優先”“流程再造”“中央廚房”等,為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進一步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中央廚房”: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的“龍頭工程”
關于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議題,劉奇葆部長先后在《人民日報》發表了兩篇署名文章。一篇是2014年4月23日第6版的《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另一篇是2017年1月11日第6版的《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這兩篇文章主題相近,時間相差兩年多,一篇發表在我國傳媒業“媒體融合”改革前夕,一篇發表在“媒體深度融合”的關鍵階段。兩者對照,更容易看出我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深化改革的進展狀況。
《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一文,開宗明義地指出:“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是黨中央著眼鞏固宣傳思想文化陣地、壯大主流思想輿論做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全文要點如下:⑥一、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是一項緊迫的戰略任務。從媒體發展格局、輿論生態變化、意識形態安全看,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刻不容緩,媒體融合發展是傳媒領域一場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二、努力形成適應媒體融合發展的觀念和認識。一是樹立一體化發展觀念,二是強化互聯網思維,三是增強借力發展意識,四是發揚攻堅破難精神。三、瞄準和利用最新技術推動融合發展。一是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技術推進新聞生產,二是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實現彎道超車,三是利用4G技術發展網絡音視頻,四是利用微博微信技術拓寬社會化傳播渠道。四、進一步增強媒體信息內容的核心競爭力。一是在品質上追求專業權威,二是在傳播上注重快捷精簡,三是在服務上注重分眾化互動化,四是在展示上實現多媒體化。五、建立適應融合發展的組織結構、傳播體系和管理體制。一是重組媒體內部組織結構,二是構建現代化的立體傳播體系,三是建立科學有效的媒體管理體制。
《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一文,則是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對于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從“相加”到“相融”階段進路的“操作指南”。兩文對照,可以發現,《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像是我國傳媒業深化改革的戰略號角,較為宏觀,重在對思想認識和觀念的引領,《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的戰術指導,更為具體,重在推進媒體融合改革進入新的階段。其中,對于“中央廚房”建設問題的探討,更是細致入微,極具指導性和操作性。文章明確指出,“中央廚房”就是融媒體中心。推進媒體深度融合,“中央廚房”是標配、是龍頭工程。在融媒體采編發網絡中,“中央廚房”既是硬件基礎和技術平臺,也是大腦和神經中樞,應具備集中指揮、采編調度、高度協調、信息溝通等基本功能。在“中央廚房”的硬件、軟件配置問題上,明確指出“四個一”的“中央廚房”建設的基本標準,即“要有一個工作平臺,保障采訪、編輯、技術各部門代表集中辦公,開展常態化工作”;“要有一個技術支撐體系,打好底層技術基礎,配好硬件設施,為采編發網絡穩定運行提供可靠技術保障”;“要有一個全媒體內容管理系統,加強稿庫、資料庫建設,匯集各種稿件、節目素材、新聞背景資料,集成各種編輯軟件工具,為記者編輯獲取新聞線索、查閱背景資料、創作多媒體稿件提供支撐”;“要有一個傳播效果監測反饋系統,及時對本媒體稿件、節目傳播力和影響力作出評估,及時發現輿情熱點和參考選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調整傳播內容和傳播策略”。在“中央廚房”怎么用的問題上,強調要“形成一套新的運行機制”,建立總編協調制度、部門溝通制度、崗位值班制度、采前策劃制度、線索通報制度、效果反饋制度等,確保“中央廚房”與采編發網絡緊密結合、無縫銜接。
結語
我國傳媒業深化改革已進入“深水區”,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一經發布,迅速引起了全國各地宣傳系統的連鎖反應。例如2017年1月12日,河南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工作座談會在鄭州召開,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遵照執行中宣部的統一部署,堅定不移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深度融合,積極主動建設新型主流媒體集團。2017年1月16日,河南省十二屆人大七次會議開幕,在其2017年財政預算中提出,今年計劃安排4.8億元,支持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體,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據公開報道,上海、云南、吉林等省市在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方面紛紛采取措施。我國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從“相加”到“相融”階段全面邁進的深化改革號角聲聞,“移動媒體優先發展戰略”“采編發流程再造”、建設“中央廚房”、強化“全媒人才培養”已經成為傳媒業深化改革新階段的努力方向。(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互聯網+視域下電視融媒體產業創新發展研究”【項目編號:16YJCZH02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河南大學)欄目責編:邵滿春
注釋:①人民日報社編:《融合元年——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4)》,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5年版第7頁。
②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編:《中國媒體融合發展的實踐與探索》,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版第4、25、96頁。
③人民日報社編:《融合坐標—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年度報告(2015)》,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年版第3頁。
④劉奇葆:《推進媒體深度融合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人民日報》,2017/01/11。
⑤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網站,http://www.sarft.gov.cn/art/2016/7/18/art_113_31297.html。
⑥劉奇葆:《加快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人民日報》,2014/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