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燕
摘 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永恒主題。與之相隨的是區域差距這一世界各國普遍存在的共同問題。控制區域差距擴大,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問題主要來自基于政府政策選擇的市場機制的作用。區域財政和稅收政策針對的是區域經濟中的市場機制發展失敗領域的調整和引導優先發展區域的優勢,刺激和幫助落后地區的快速發展。本文通過回顧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理論的國內外研究現狀,首先分析了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狀,戰略布局,區域金融政策和政策效果,然后從財政政策,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等方面討論了財政金融政策,以及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筆者認為,國家應大力發展財政和金融政策以應付各地區實際的財政和金融政策,不能因為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而被忽視。尤其中西部地區應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關鍵詞:區域經濟;財稅金融政策;影響
前言
區域經濟是“十二五”國家經濟結構轉型整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區域經濟政策、區域基礎條件和經濟流通體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存在較大差異,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明顯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整體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財稅金融政策是宏觀調控之一,也是政府調節經濟的重要手段,可在經濟波動大和經濟不景氣時期發揮調節作用,對于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證明,從區域經濟實際出發,充分借鑒國內外區域經濟發展的成功經驗,制定并落實適用于區域經濟發展的財稅金融政策可有效縮小地區發展差距,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提升國家整體經濟發展水平,維護社會穩定。
1 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影響因素
1.1 歷史因素影響深遠
隋唐之前廣大的西北內陸地區曾經是相對經濟發達地區,特別是黃河中下游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基礎經濟的封建時代區。但從隋唐時期,長江地區已經發展起來,經濟發展水平趕超內陸地區。從宋代起,中國的經濟重心完全轉移到東南地區。明清時代在商品經濟發展中,加上海運貿易的擴大,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是長江第一游泳和東南沿海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國家實行稅收,集體比私人更重要,私人強調外國投資收入負擔政策,國有經濟,名義稅負負擔和實際負擔率明顯高于其他經濟副本。不發達地區,國有經濟比重不利于企業振興,不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從現代以來,由于海外貿易和對外關系的方便,在東南沿海地區最早的萌芽,因此這些地區的人們有很大的潛力商品意識,市場意識和開放概念,有工商業傳統,成為中國的產業出生地。中國的廣大土地上保留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的經濟模式和生產方法。
1.2 地理因素的制約
我國從東向西實施稅收優惠政策,中西部地區梯度引進的外國資本數量有限,這進一步限制了在這些領域使用普遍適用的稅收激勵措施政策。使外資規模難以進一步擴大,從而形成惡性循環,限制不發達區域經濟增長。鄉鎮企業和個人民營經濟發展的規模及福利水平的差異導致了稅收優惠政策的差異。國有經濟比例的差異導致稅收負擔的差異。再從所有制結構分析,發達地區國有經濟比重高,國有經濟在發達地區的比重低,趨勢下降。不發達地區,國有經濟比重不利于企業振興,不利于經濟的快速發展。
1.3 缺乏區域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
中西部自然經濟的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商品經濟開始晚,發展緩慢;加上計劃經濟的深層基礎,計劃經濟的概念也相應強。在轉向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轉變其經濟運行機制,思想觀念更新,變得困難。另外中西部地區位于內陸,外匯不便,貿易、運輸投資成本高,投資效果慢,回報率低。在這種情況下,中央政府甚至給予它海上同樣的政策,或選擇中西部地區作為改革開放試點地區,是不可能實現與東部沿海地區相同的效益效果。改革開放以來,非國有經濟發展迅猛,集體企業,鄉鎮企業,外資企業和民營企業已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主體力量。中西部地區由于思想和客觀條件在限制中,仍然保持了國有經濟的經濟結構。由于國有經濟承擔必要改革成本,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
2 財稅金融政策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2.1 實體經濟利率差異對區域經濟的影響
一般來說,實體經濟利潤率較高時,其利息率也較高,反之則越低。目前,東部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實際利率已基本實現市場化,具有較強的經濟活力,貸款增長也較快,而中、西部地區仍執行統一的官方利率。在這種情況下,實體經濟利潤率較高時,其對資金的需求也越旺盛,同時也可保證信貸資金的盈利性和安全性,也更容易獲得銀行貸款,而中、西部地區的貸款增長速度較慢,所獲得的資金也較少,進而出現越富的地區資金越多,而越窮的地區資金越少。因此,為中、西部經濟發展較慢區域提供強有力的政策及資金支持,以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迫在眉睫。具體而言,可進一步加大中、西部地區的信貸傾斜力度,發揮政策性銀行的作用,加大開發力度,通過合理籌資和運用資金落實好區域經濟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適當增加中長期信貸,在保證重點項目信貸的同時為中、西部地區的重大建設項目提供直接信貸支持;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金融機構在中、西部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建立并完善地區金融組織體系和區域性金融機構等。
2.2 合理的稅收設計更利于區域經濟發展
我國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的是統一的稅收政策及相關法規。這樣一來,盡管東、中、西部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但其企業之間的稅負無明顯差異。即便各地區的稅負相同,中、西部地區企業的競爭和自我發展能力也勢必會弱于東部地區。如果中、西部地區的稅負更重時,則后果勢必更嚴重。因此,適當調整稅收政策可以縮小區域經濟發展差距。近年來,實踐表明,稅收激勵可以促進企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積極的政策效果。為了促進中西部地區資源開發,提高區域加工企業的效率,有必要擴大消費稅和資源稅的征收范圍,適當提高稅率。這樣既利于地方政府提高收入,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又可提高本地區資源利用率。
2.3 國家金融政策支持可推動區域經濟快速發展
我國應及時制定分類區域政策,努力提高區域政策的有效性。根據地區領域經濟部門的特點和需求,針對性加強主要功能區的發展具體指導,通過組織區域間經濟區條例的制定規劃或政策文件,進一步完善國家區域總體發展戰略要求,指導當地明確的發展方向。再一方面,實施分類管理,努力加強區域發展協調。專注于不同類型的地區域分類管理,為了發展更好的條件,特別是在一些城市群,大都市區形成廣泛,多級,多形態區創造新局面,堅持落實中國扶貧合作。
結束語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建立了經濟特區,打開沿海城市,實施西部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了落實減少企業所得稅,進口自有設備免征進口增值稅,關稅,財政折扣,設立專項資金,財政轉移支付等特別財政稅收優惠政策,利用金融和經濟相互作用促進這些區域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重要作用。財政和金融政策是經濟發展的主要監管者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發展實際財政資金,適應中西部地區財政政策促進各地區經濟的協調發展有一個不能忽視的角色。國家應該充分重視金融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中的政治融資發展中西部地區應該處于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爭取國家政策支持以促進該地區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海強.互聯網金融時代商業銀行的創新發展[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4,(1):43-45.
[2]高登榜,唐運舒,馮南平,等.促進我國區域產業轉移的政策研究[J].江淮論壇,2013,(5):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