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達斐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的深度發展,大型活動日益頻繁,人員密集場所的安全問題屢有發生,增加了公安機關的管理和防范難度。西安市作為一帶一路的重點建設城市,對內對外文化經貿交流日益增多。為了保障人民群眾在公共場所的絕對安全,筆者從機制建立、主動監管、分區分級、開展演練等方面對西安市公安局做好人民密集場所的管理工作提出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密集場所;安全管理;工作建議
西安作為全國副省級城市,總人口近1000萬;西安作為西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橋頭堡,一批國際化、大規模、高水平的論壇會議、展覽展銷、文藝演出、體育賽事等活動先后在該市密集舉辦,在友好往來、貿易投資、技術交流、信息溝通、經濟合作、增加就業和展示形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造成了人員集中的活動日益增多。為了能夠保障人民群眾在參加大型活動的絕對安全,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議:
1 攻堅克難,探索建立公共安全管理新機制
西安作為發展迅速的省會城市和國際化旅游都市,公共場所較多、節假日人流量大,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集預警、防范、處置、善后等各環節于一體的綜合性、長效性管理機制,全面提升全市各級公安機關應對公共安全突發事件的整體能力,對保障人員密集公共場所安全非常必要。去年上海“12·31”擁擠踩踏事件發生后,西安市公安局高度重視,專門召開會議認真總結事件教訓,專題研究人員密集公共場所安全管理問題,并成立由治安管理部門牽頭的調研專班,對全市火車站、地鐵站等交通樞紐,公園、博物館等公共場所,超市、商場等人員易聚集場所進行全面摸排,最終統計出854處主要人員密集場所,在結合實地數據、參考大量文件資料的基礎上,編制出臺《西安市公安局人員密集公共場所活動安全管理預警防范處置善后工作機制》。從前期摸排了解全市各地情況、內部為該區域評估打分,到動態信息的掌控及相應的研判預警,再到不同級別的處置和最終善后追責,這套工作機制為西安市各級政府、公安機關和社會責任單位提供了一整套解決方案。
2 主動作為,將群眾自發性聚集活動納入監管視線
2007年10月1日,國務院出臺《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規定: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面向社會公眾舉辦的每場次預計參加人數達到1000人以上的活動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負責安全管理工作。隨著經濟社會不斷發展,1000人以下活動及群眾自發性聚集活動的安全隱患不斷增加。針對當前群眾自發性聚集活動、無須安全許可活動和人員密集場所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西安市公安局主動作為,明確要求全市各級公安機關將無須安全許可的活動、群眾自發性聚集活動和人員密集場所統一納入視線,參照大型活動標準進行監督管理,實現安全管理無死角。公安機關按照“分區、分級、分類”的原則進行監督管理,其中“分區”指的是分區域由屬地派出所、分局或者歸口部門進行管理;“分級”就是把不需安全許可的活動按照風險評估和預計人數劃分為3個級別,分別由派出所、分局或市局進行備案登記;“分類”就是場所分為臨時性、經常性、節假日激增、商業活動引發等類別。“分區、分級、分類”的目的就是要將這些新納入視野場所的日常監督管理職責明晰、具有可操作性,確保任何形式的安全隱患和薄弱環節都有相關部門進行嚴格安全監管,努力實現安全管理精細化、規范化。
3 明確標準,實現分區分級分類預警防范處置
西安市公安局參照復旦大學盧春霞博士在《公共場所中擁擠人群的研究》中對人群擁擠的定義和人群密度值通過標準,緊密結合全市人員密集場所活動實際,劃分了3個擁擠度標準并科學設立了相應的三級預警標準:人均占有面積不足1平方米(室內人均面積不足1.25平方米),為三級預警;人均占有面積不足0.75平方米(室內人均面積不足1平方米),為二級預警;人均占有面積不足0.5平方米(室內人均面積不足0.75平方米),為一級預警。圍繞這三個標準,按照分級分類原則,西安市公安局、各分縣局及派出所將對各類活動進行信息搜集、隱患研判,為各級指揮中心及時發布預警指令和防范處置工作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規定了統一的分級預警發布和預警處置權限,其中二、三級預警指令由各分縣局指揮中心發布,一級預警指令由市局指揮中心發布。按照“就近、快速、帶裝”的原則,分縣局為二、三級預警處置力量,市局為一級處置力量,不同級別會有不同警力和配套設施及規范進行現場處置。各警種、各部門力量配屬和任務一目了然,從而形成三級預警、三級研判、三級發布、三級處置等相關配套規范。特別是當一級預警處置時,包括公安、衛生、急救、市政、電力、運輸等部門都有各自任務,為有效應對緊急事件的發生設立了比較全面的解決方案。
4 夯實責任,建立四級防范體系
切實做到防患于未然,突破口就是責任落實,明確人員密集公共場所安全的實際責任方。針對此前責任主體不明確,特別是不需公安機關備案管理的活動和群眾自發性活動安全狀況無人管理,以及其他安全措施無法落實的問題,西安市公安局在《安全管理工作機制》配套文件中明確規定,按照“分區、分級、分類”的原則,建立社會單位、派出所、分縣局和市局的四級防范體系。其中,社會單位首次被納入防范體系內,成為第四級防范主體。規定中的社會單位,主要指商業主辦方和場地管理方。比如:在某商城舉行的明星見面會,以往常常是人流易聚集、安全隱患大但無人管理;現在按照規定,明星見面會的主辦方以及場地管理責任方的商場是安全管理責任主體,要接受管轄公安機關的監督,并要嚴格落實安全管理責任和各項安全措施,制定安全保衛方案和處置突發事件預案,明確安全責任人并不斷向公安機關提供安全動態信息。轄區派出所作為三級防范主體,要加強對見面會場所的巡邏力度,并進行備案登記,做好安全監督。各分(縣)局、市局各業務警種是二級防范主體,負責定期對各類室內公共場所消防設施、安全通道標示標牌、應急照明、視頻監控等安全設備進行檢查,對1000以上、5000人以下的大型群眾性活動嚴格審批,堅持“誰主辦、誰負責”的原則,監督主辦方制定安全保衛方案和處置突發事件預案,明確安全責任人。市局為一級防范主體,負責全面統籌指導全市防范工作。社會單位要嚴格落實人防、物防、技防措施,保安和志愿者的聘用,安全門、警戒線等防范措施以及警示性標示的使用都有相應要求和規范,必須接受公安機關監督,達不到標準,公安機關有權不予批準。同時,人行天橋、公園廣場這些易造成人員密集的場所雖無具體責任主體,但相關的政府部門有義務設立防護措施,接受公安機關監管,防止安全事故發生。責任主體必須按照文件的要求達標,并須通過公安機關的審批和備案才能開展活動,從而實現把安全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
5 開展演練,大力提升應急管理實戰效能
為全面檢驗新機制實戰效能,西安市公安局組織在人流密集地(平時日均人流量15至20萬人次,節假日日均人流量40至50萬人次)模擬處置一起大人流量擁擠事件。經過不到半個小時的疏導處置,人流密集地擁堵人流量明顯減少,擁堵狀況有效緩解。整個演練從預警研判、應急指揮、快速增援、封控通道、人流疏導等方面對一體化應急處置工作進行全面磨合,對人員密集公共場所活動四級防范體系運行機制和預警防范處置善后“四位一體”工作機制進行全面檢驗,提升了各單位協同作戰能力和群眾安全防范意識,取得了良好效果,新機制的實戰效能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