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合濤+程敏+羅充+陳玲+付喻



摘 要 目前學校過多的注重知識教育,對學生進行終生生存發展所需要的品質和技能的培養相對較少,而生物學科在滲透“心本教育”方面,有獨特的優勢。本文就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為例,根據“心本教育”思想,對可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本教育”思想的章節進行了探討并給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 心本教育 生命教育 生物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 B
1 引言
狹義的心本教育可以理解為對個體進行心理品質的教育,可以表示為:心本教育=心品教育。廣義的心本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理念,包括教育的價值觀、教育的目的觀、教學觀、人才觀等。心本教育是對人性的教育,是以心理學科為輔助,注重對學生終生生存發展所需的心理品質與能力的培養。人的品質包括人的生活能力品質、道德品質、心理品質和文化品質等。下面就以人教版生物七年級下冊為例,就常見的社會現象,從生命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愛護環境這四個方面對可在初中生物學教學中滲透“心本教育”思想的章節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內容涵蓋心理調節、增加抗壓能力、與人相處和適應社會。
2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生物學教科書中可滲透“心本教育”的章節分析
2.1 生命教育,尊重父母
精神病學者麥寧格認為,心理健康是人們對于環境及相互之間具有最高效率及快樂的適應狀況。部分學生因為抗壓能力低、不能適應環境、無法處理好同學之間的關系等因素選擇輕生。初中生物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涉及的內容見表1。
“人的生殖”一節涉及男女生殖系統、胚胎的形成以及生殖過程等內容,教師根據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教育學生尊重父母,同時珍惜生命。通過對“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發生在肺內的氣體交換”兩節的處理,讓學生明白呼吸道的結構和作用,學習肺部的結構以及氣體在肺部的交換機制。人體呼吸是靠精細的組織完成,極其脆弱,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傷害,引導學生要懂得愛惜身體。“輸送血液的泵——心臟”內容涉及了人體心臟的基本結構以及它的運血機制。“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一節主要介紹了人體對外部世界的感官器官——眼球。兩節都與人體的結構有關,教師可以教育學生懂得愛惜自己,適當運動和合理用眼,懂得保護自己,珍惜身體。“神經系統的組成”和“神經調節的基本方式”兩節涉及神經系統的組成及其調節機制,教師在講解神經系統的調節機制時,可以加入殘疾人或植物人的生活視頻,也可以結合史鐵生身體殘疾卻積極生活最終成為偉大作家的事例來鼓勵學生熱愛生活,珍惜健康的身體。
2.2 道德教育
當今社會出現很多食品安全問題,如三鹿奶粉事件、地溝油事件。社會道德出現滑坡,要加強社會道德建設,必須從學生做起。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可以用于道德教育課程見表2。“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一節涉及食品安全知識,教師可以在此節加強食品健康教育,課上播放與食品安全事故相關的視頻,讓學生收集資料并進行課堂展示。教師要指出食品安全事故是不法分子導致的,要求學生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輸血與血型”處于第四章第四節,主要介紹了血型和血液含量。教師可以教育學生關愛他人的生命,倡導學生積極獻血,從而讓學生懂得關愛他人,提升學生的道德。
2.3 青春期性心理健康教育
七年級生物下冊涉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章節有“人的生殖”和“青春期”。初中是人生中的關鍵期,即青春期,這段時期中,人的生理發育十分迅速,但心理發展的速度相對緩慢,心理水平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發展的過渡期。因此青春期的大多學生身心處于非平衡狀態,容易引起心理發展上的種種矛盾。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家長和學校只注重學生的學業成績,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關注較為薄弱。生物教師可以根據課堂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見表3。
2.4 環境教育
當今世界,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其經濟發展是以破壞環境為代價。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城市環境惡劣,不少市民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不愛護環境。因此教師在教學時要加入環境教育,涉及環境教育的內容見表4。
“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探究環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處于教材的最后章節,體現了人類和環境之間的關系。人類人口增長很快,19世紀初的世界人口總數達到了10億,到1930年增加到20億,到2005年達到65億,2011年已突破70億。人類對環境的資源的索取增多,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加大。教師可以分析人類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加入人類破壞環境的事例,做成幻燈片流動放映,激發學生的感情,加強對學生的環境教育,保護環境。
3 建議
在當今教育特點的大背景下,學校、教師、家長過分強調學生的學業成績,對學生心理發展變化的關注較少,較少關注學生生存發展所需技能與品質的教育。教師在構建學生的知識體系的同時,應更多的加入心理品質的教育。
3.1 強調教師“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心本教育”與初中生物課程相結合強調了課堂教學“以人為本”“從心出發”的教學思想。教師要完成“心本教育”的滲透就必須要有“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思想,強調自身的人文主義情懷,真正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深入了解學生,這從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教師的要求。
3.2 培養學生與人和諧相處和適應社會的能力
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目標是培養社會化的人。狄德羅認同培根的唯物主義反映論和實驗科學方法論,并指出“學習和研究知識必須要有正確的方法”。“心本教育”的思想就是培養社會化的人。對學生社會化的培養,教師可結合自身教育經驗采取靈活的方式進行教學,培養與學生終生生存和發展相關的品質和能力。
3.3 培養學生抗壓、心理調節能力
生物是門自然學科,但又與人文學科相融合。心理學知識的運用加強了生物學科在教育上的作用。生物教師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多的是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心本教育”與生物學科的結合,起到了培養學生抗壓能力、心理調節能力的作用。
3.4 提升學生思想道德水平
道德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只有有良好道德的人才能為社會的進步做出貢獻。心本教育強調對學生心理品質的教育,注重教育對社會的作用,教師可以根據生物學科知識,加強學生對道德的規范,促進道德教育的內化。
參考文獻:
[1] 吳發科.心本教育[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1,9.
[2] 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原理與操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3] 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52-356.
[4] 課程教材研究所.生物學七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0.
[5] 鄭長龍,梁慧梅.科學方法教育思想的由來及發展[J].化學教育,1998(6):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