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王瑋 范杰英
摘 要:水稻這種作物在世界很多國家的農業發展中都占有重要地位,而水稻根系又決定著其在整個生長過程中的效果,只有水稻有良好的生長情況才能夠有良好的產量。所以本研究主要是以水稻根系與產量之間的關系為研究對象,首先,對水稻的根系分布以及根系形態2方面的研究成果進行了總結和分析,然后,根據這些分析結果對水稻根系與產量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以通過優化水稻的根系狀況來不斷提高其產量。
關鍵詞:根系分布;根系形態;水稻產量
中圖分類號:S-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332015
水稻不僅在我國南方農業生產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世界其他很多國家和地區中水稻在農業生產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水稻根系研究是水稻科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受到來自農業各個領域專家和學者的關注,在水稻根系形態研究、根系與產量關系、根系生長與環境關系、根系生長調控以及遺傳等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的研究。
1 關于根系分布的研究
有關水稻根系分布的研究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已經出現了。我國學者在對土壤中的根系進行深入研究后用“根相”一詞來對土壤中根系的分布情況進行定義。
張加強(2011)在研究中發現,水稻的品種的不同會對根系體積以及干物質量等產生一定的影響,而且與所處土壤的深度也有一定的關系,這2方面的因素都會隨著根系在土壤中深度的加深而不斷的減少。水稻的根系主要分布在耕作層和表層中,很少有水稻的根能夠達到20cm以下。在同樣的耕作層中,水稻的品種不同,其在耕作層中的質量也會有很大的區別。
郭士偉等(2012)對水稻根系分布與葉角的分布進行研究,發現水稻根系分布不僅與葉角有一定的聯系,而且兩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幾何關系,但是在研究過程中所進行使用的土壤并不適合所有品種水稻的生長,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對研究的過程造成了一定的阻礙,也正是因為這種原因的影響,所以使得對不同水稻根系的研究到現在為止還不夠全面。
侯立剛(2012)在對水稻根系的研究中發現:水稻根系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規律,最重要的規律就是隨著根深度的增加水稻的干物重就會逐漸減少,另外,在研究過程中還發現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特征與整個水稻的形狀也有一定的聯系,隨著水稻根深度的不斷增加,水稻葉片與莖之間的角度越小;從根系的生長情況來看,水稻在進行齊穗期后根系還在生長,但是水稻的品種不同,根系在這個階段的生產情況也存在一定的不同,但是根系的形態在齊穗期就已經基本形成,在后期的變化并不會引起在形態上較大的改變。
林鶯等(2013)在對水稻根系分布的研究中將不同分布位置、生長年齡以及功能期不同的水稻進行分開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從根系中下部生長出來的冠根以及小的分支根的萌發時間主要是生長期,生長方向為斜下方以及直下方,大部分的根系都處在土壤層的5cm以下的表層,這些根系的主要在功能期的前期以及中期的前半部分生長;而從上部3個節位長出的冠根以及分支根的功能生長期主要是在穗分化至乳熟末期,呈橫向生長,這些根系大多分布在5cm以上的土壤表層中。生長的時期主要是功能中后期。
2 根系的形態
根系在生長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水稻養分效率的影響。目前有很多學者都對根系形態進行了研究。整個研究主要包括2個方向:根形態,這是根系能夠表現出現的主要特征,包括長度、分枝情況以及根毛情況等;根構型。這是指同一根系中不同類型的根在土壤中的空間造型和分布,潘鳳英(2011)通過研究得出水稻根系的長度、重量以及吸收養分的面積等都能夠對根構型產生一定的影響,根構型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應出根對土壤中養分的吸收情況,通過對根構型進行研究,能夠發現土壤或者是其他環境中存在的問題。
在對水稻根系進行研究的過程中,研究人員使用了很多有效的方法進行研究。由于每株秧苗都會有很多的分枝,而且每個根的長度、重量等都會有一定的區別,所以要想對不同的水稻根系進行有效的研究,就必須在研究過程中選擇合適的研究方法。
楊建昌(2012)在對根系研究過程中發現我國早在西漢時期就提出了用“代田法”和“區田法”2種方法來對作物的根系進行保護,利用這2種方法來促進根系的生長。而在文獻資料中對作物根系研究比較詳細的是德國的學者Hales,他在1727年就使用了挖掘法在對植物根系分布進行研究,這種方法受到了很多學者的認可,從而在農作物根系研究中沿用了100多年的時間,一直等到1892年,美國的King使用了網狀的鋼絲箱將根系與土壤進行分離,然后再用水沖走其他殘余土壤,通過這種方法能夠保證根系的完整性,從而大大促進了學者對作物根系的研究。后來,美國學者Goff在1897年對King的這種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使用釘板代替了網狀鋼絲箱。進入20世紀之后,美國植物生態學家Weaver對Hales的方法進行了進一步的改良,并將改良后的方法應用到對水稻根系的研究中,至此學術界在水稻根系方面的研究才開始正規起來。
通過對已有水稻根系研究方法進行總結的基礎上發現,雖然現有對水稻根系的研究方法很多,這些方法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水稻根系形態進行研究,但是每種方法都還存在著一定的缺陷,有的是在實踐中的可行性比較低,有的是對根系的損傷比較大等,針對這些情況,世界各國的學者和植物專家還需要不斷探索更加有效的方法來加強對水稻根系的研究。
3 水稻根系分布與產量之間的關系
劉學等(2014)由于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發展,國內總耕地面積不斷減少,農作物糧食安全方面的問題尤為突出,以此對提高水稻增產進行討論研究,水稻根系對水稻的生長起著重要的作用。水稻對水分及營養物質的吸收主要靠根部來完成,在水稻生長過程中,水稻對周圍環境的適應度、生長發育及產量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在研究如何提高水稻增產時,往往把水稻的根部作為主要研究對象。水稻根部結構較為復雜,在對其進行研究時帶來了很多困擾,經過科研人員的共同努力,對水稻根系的研究得到了可惜的成果。
金千瑜等(2014)在研究中發現,水稻根系對水稻生長發育產生的影響還取決于水稻根系本身的形態指標,及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都有一定的關系。水稻在生長過程中它的根部分布的越深,則它的葉角就越小,葉片挺直,產量也會較高;反則產量較低。另外他還發現水稻的根部分布影響葉角,當水稻葉角面積比較大、且縱向根系分布較為密集時,有利于加強水稻的光合作用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吳朝暉(2012)認為在實際生活中高產水稻大多都具有不易早衰、顆粒飽滿以及水稻秸稈青綠的特點,之所以出現這些優點都可以歸根于其根系在土壤中扎根比較深,他認為不同品種的水稻在不同的土壤層中會具有很明顯的生長差異,水稻扎根越深,則其產量會越高,而其果實的數量也和其扎根的深度有明顯的關系,所以在在實際水稻種植過程中,要重視根系的深度,有效的培育深層根系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水稻的產量。
任思榮(2013)在對前人的研究進行總結的基礎上,得出水稻的產量與根系的根數、重量以及吸收面積等都有一定的關系,他對10個不同品種的水稻的根系分布情況與其發育以及產量情況的關系做了實踐性實驗,發現所有品種的水稻在抽穗期以及成熟期的發育和產量變化最為明顯,而且這2個時期的根冠比與產量有非常明顯的負相關關系。
謝祖彬(2013)發現前人多是在室內對水稻進行了根系與產量的研究,雖然這些情況也能夠得出根系分布與產量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實際情況中水稻是生存于自然環境中,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這些環境因素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根系的發展,從而影響到水稻的產量,所以說現有的對水稻根系分布與產量之間關系的研究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在后續的研究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環境中的空氣、水以及土壤等各方面的因素,從而更加全面的對水稻根系分布以及產量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參考文獻
[1]郭士偉,夏士健,朱虹霞,等.水稻根系活力測定方法及超級稻兩優培九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研究[J].土壤,2012(2):45.
[2]侯立剛,馬巍,孫洪嬌,等.有機栽培對水稻產量和品質影響的研究[J]. 吉林農業科學,2012(1):33-35.
[3]張加強,潘鳳英,竇俊煥,等.紅麻雜交種的根系生長對鹽脅迫的抗性優勢表現[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5):25-26.
[4]林鶯,范海.鹽脅迫對二色補血草根系活力的影響[J].安徽農業科學,2013(27):39-40.
[5]楊建昌.水稻根系形態生理與產量、品質形成及養分吸收利用的關系[J].中國農業科學, 2012(1):31-33.
[6]劉靜,王慶祥.NaCl和NaHCO3脅迫對水稻幼苗根系的影響[J].雜糧作物,2014(1):41-42.
[7]劉學,歐陽由男,王會民,等.水稻根系生長發育特性及其與產量形成的關系[J].中國稻米,2014(4):35-37.
[8]龔江,鮑建喜,呂寧,等.滴灌條件下不同鹽水平對水稻根系分布的影響[J].棉花學報,2013(2):32-33.
[9]吳朝暉,周建群,青先國.水稻根系分布形態研究法現狀及展望[J].湖南農業科學,2012(5):26-27.
[10]任思榮,朱建國,李輝信,等.大氣CO2濃度升高對水稻傷流液中礦質元素的影響[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13(5):
37.
[11]王紅妮,王學春,陶詩順,等.低溫潛沼性逆境下不同耐受能力水稻根系動態變化[J].生態學報,2016(19):42-43.
[12]蘇暉,仲軍,王云智,等.水稻根系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上海農業科技,2016(03):35-36.
[13]李鑫,張戰,趙一洲,毛艇,張麗麗,劉研.水稻根系研究進展[J].北方水稻,2014(2):37-38.
[14]傅友強,吳道銘,申守營,等.一種定量測定水稻根系氧化力的新方法[J].土壤,2013(6):37-38.
[15]白勝雙,周春喜,陳方江.環境對水稻根系影響的研究進展[J].現代農村科技,2012(13):51-52.
[16]劉騫,齊宏偉.水稻根系研究進展[J].種子世界,2014(11):
39-40.
[17]黃沆,陳光輝.水稻根系育種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S1):36-37.
[18]吳朝暉,周建群,青先國,等.水稻根系研究的現狀及展望[J].湖南農業科學,2015(6):33-35.
[19]張成良,尹富強,陳大洲,等.水稻根系研究法的現狀[J].江西農業學報,2014(2):23.
[20]張成良,姜偉,肖葉青,等.水稻根系研究現狀與展望[J].江西農業學報,2012(5):22.
[21]馬守臣,徐炳成,李鳳民,等.根修剪對冬小麥根系效率、水分利用及產量的影響[J]. 應用與環境生物學報,2011(5):
30.
[22]徐富賢,熊洪,謝戎,等.水稻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進展及其動向[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5(5): 26-27.
[23]敖和軍,王淑紅,鄒應斌,等.超級雜交稻干物質生產特點與產量穩定性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13(7):16-17.
[24]常二華,張慎鳳,王志琴,等.結實期氮磷營養水平對水稻根系和籽粒氨基酸含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2(4):26.
[25]魏海燕,張洪程,張勝飛,等.不同氮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態與生理指標的研究[J].作物學報,2013(3):
26-27.
[26]常二華,張耗,張慎鳳,王志琴,楊建昌.結實期氮磷營養水平對水稻根系分泌物的影響及其與稻米品質的關系[J].作物學報,2014(12):51-52.
[27]魏海燕,張洪程,戴其根,等.不同水稻氮利用效率基因型的物質生產與積累特性[J].作物學報,2012(11):44.
[28]程建峰,戴廷波,荊奇,等.不同水稻基因型的根系形態生理特性與高效氮素吸收[J].土壤學報,2014(2):35-37.
[29]吳文革,張洪程,吳桂成,等.超級稻群體籽粒庫容特征的初步研究[J].中國農業科學,2013(2):23-24.
[30]韓冰,俞慧云,陳曦,等.硒鈷肥配施對紫花苜蓿根系形態的影響[J]. 草原與草坪,2016(5):29.
[31]毛樹春,李鵬程,韓迎春,等.裸苗移栽棉花根系形態特征的初步觀察[J].棉花學報,2008(1):19-20.
[32]李林.不同量磷施入不同比例土體中對棉花根系形態和磷吸收的影響[J]. 西北農業學報,2008(2):33.
[33]張炎,崔水利,王講利,等.不同施磷量對棉花根系形態和磷吸收的影響[J].新疆農業科學,2006(2):39-40.
[34]林文,李義珍,姜照偉,等.不同處理對水稻根系形態及機能的影響[J].福建稻麥科技,2010(4):38-39.
[35]崔水利,張炎,王講利,等.施磷對棉花根系形態及其對磷吸收的影響[J].植物營養與肥料學報,2013(3):36-37.
[36]褚光,楊凱鵬,王靜超,等.水稻根系形態與生理研究進展[J].安徽農業科學,2012(9):42-43.
[37]郝艷淑,姜存倉,王曉麗,等.不同棉花基因型鉀效率特征及其根系形態的差異[J].作物學報,2011(11):50.
[38]蔡紅光,劉劍釗,張秀芝,等.不同根構型玉米的根系形態及其對密度的響應[J].玉米科學,2014(5):45-46.
[39]阿麗艷·肉孜,張巨松,郭仁松,等.不同施氮量對棗棉間作棉花根系形態與生理特性的影響[J].西北農業學報,2013(10):23-24.
[40]吳偉明,程式華.水稻根系育種的意義與前景[J].中國水稻科學,2015(2):51-52.
[41]M. Rostamza, R. A. Richards, M. Watt. Response of millet and sorghum to a varying water supply around the primary and nodal roots[J]. Annals of Botany, 2013, 112(2).
[42]Benjamin M. Delory, Pierre Delaplace, Patrick du Jardin et al.. Barley ( Hordeum distichon L.) roots synthesise volatile aldehydes with a strong age-dependent pattern and release ( E )-non-2-enal and ( E , Z )-nona-2,6-dienal after mechanical injury[J]. 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2016.
[43]Chun-Wang Meng, Cheng Peng, Qin-mei Zhou et al.. Spirostanols from the roots and rhizomes of Trillium tschonoskii[J]. Phytochemistry Letters, 2015(14).
[44]Jiang Chai, Xiaomei Song, Xin Wang et al.. Two new compounds from the roots and rhizomes of Trillium tschonoskii[J]. Phytochemistry Letters, 2014(10).
[45]Shuangxin Lu, Naonobu Tanaka, Yutaka Tatano et al.. Erecricins A–E, 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s from the roots of Hypericum erectum[J]. Fitoterapia, 2016.
作者簡介:王昱(1980-),女,助理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農業信息綜合研究;姜曉莉(1966-),女,碩士,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