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梅++邊燕++張小軍++姜巖峰++邢利民
摘 要:該文介紹了鄂爾多斯市鹽堿地水稻、有機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分析了水稻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快發展當地水稻產業的對策建議,主要包括:鞏固現有改良鹽堿地的成果,穩步擴大發展;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物質設備建設;加強良種良法配套;引領創建綠色有機品牌;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促進產銷銜接。
關鍵詞:水稻;發展現狀;對策;鄂爾多斯市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06-0076-02
近年來,在大力推進土地流轉、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和促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政策的引導下,以充分利用、改良鹽堿地和生產綠色有機產品為中心的水稻產業已在鄂爾多斯市“兩河”流域地區興起,并取得了較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在加快全市農業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新形勢下,水稻產業作為特色種植產業對帶動當地農業生產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1 鄂爾多斯市水稻產業發展自然區位優勢
鄂爾多斯市沿黃河流域受傳統灌溉方式和凌汛期水滲漏等因素影響,部分區域耕地鹽堿化現象較為嚴重。據統計,沿黃流域共有鹽堿地15.28萬hm2,其中鹽堿耕地7.02萬hm2,鹽堿荒地8.26萬hm2,可種植水稻的鹽堿地約3.33萬hm2。沿黃河地區屬典型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年日照時數3 100~3 200h,年平均氣溫6.0~6.6℃,≥10℃積溫2 800~3 200℃,無霜期135~150d,年降水量240~380mm,70%降水集中于7—9月份,年蒸發量為2 100~2 400mm,地表水徑流量0.15億~0.29億m3,黃河平均過境水量315億m3。
鄂爾多斯市無定河流域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水量充足,背風向陽,溫差適宜,無霜期長,適宜種植有機水稻的田地面積約667hm2。該地區年日照時數2 800~3 000h,年平均氣溫7.9℃,有效積溫2 800~3 000℃,無霜期140~165d,年降水量350~400mm,年蒸發量2 200~2 800mm。
2 鄂爾多斯市水稻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2.1 鹽堿地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近些年,由于黃河河床不斷提高,達拉特旗、準格爾旗、杭錦旗、鄂托克旗的沿河耕地因鹽漬化嚴重漸變為多而集中的鹽堿地,難以利用,致使農民群眾生產生活困難。自1997年羊場村率先在鹽堿地上試種水稻成功后,當地農民種植水稻的積極性不斷提高,積極探索開發利用鹽堿地的有效途徑,大力發展水稻產業,總結出“以稻治堿、以稻治澇、以稻致富”的發展思路,使大量鹽堿地“變身”優質水稻田。2016年,達拉特旗昭君鎮利用水洗鹽壓堿方法改造中度鹽堿地種植水稻866.7hm2,準格爾旗十二連城鄉利用脫硫石膏改良重度鹽堿地種植水稻153.3hm2,杭錦旗獨貴塔拉鎮、巴拉貢鎮施用土壤調理劑改良輕度鹽堿地種植水稻163.3hm2,鄂托克旗蒙西鎮堿柜村在黃河邊輕度鹽堿地上種植水稻300hm2。目前,全市鹽堿地水稻種植面積達到1 483.3hm2
鄂爾多斯市沿黃幾個旗區引進多家水稻種植企業投資打造無公害、綠色水稻種植基地,穩步擴大水稻種植規模;采用先進的鹽堿地改良方法大規模流轉改良鹽堿地,并在當地成立水稻種植協會,對農戶進行統一的種植指導和技術培訓,按照“公司+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促進水稻產業市場化運作,公司與水稻種植戶簽訂綠色水稻種植和收購協議,由水稻協會組織農戶進行種植管理,公司邀請水稻專家實地為當地農民講解種植技術,引導農民科學種田。收獲時,公司依照與農戶簽訂的訂單收購水稻,并負責產品的加工、包裝及銷售,形成了一條完整的產業鏈條,形成了“農戶掙錢、協會發展、公司壯大”的良性互動機制。
2.2 有機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烏審旗無定河流域從1950年初期就有種植水稻的歷史,當時種植直播水稻,面積只有約6.7hm2,單產為3 000kg/hm2左右,2012年以來,烏審旗依托無定河畔優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沙漠峽谷氣候優勢,經過土地整合,成功打造“綠色、無污染、有機”水稻種植示范基地,到2016年無定河鎮共種植有機水稻153.3hm2。無定河有機水稻種植示范基地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實行“六統一”管理(即統一種植、統一供肥、統一加工、統一包裝、統一價格、統一銷售),采用先進的有機栽培技術,實行人工除草、養蟹防蟲、施用生物有機肥。烏審旗政府投資無定河水稻基地安裝了全國首家大米安全追溯系統,該系統利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對大米育苗、種植、收割、加工、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實施可視監管,實現從田間到餐桌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保證。
2.3 庫布齊沙漠有機水稻產業發展現狀 庫布齊、毛烏素兩大沙漠位于鄂爾多斯市中部,兩大沙區總面積約3.5萬km2,占鄂爾多斯市總面積的40%左右,其中庫布齊沙漠面積為1萬km2左右、毛烏素沙漠2.5萬km2。2016年,鄂爾多斯市億利資源有限公司大膽嘗試在杭錦旗庫布齊沙漠腹地種植20hm2沙漠有機水稻,在平整流動、半流動沙丘后,在沙地上挖70~80cm深的池坑,在池坑底及四壁襯墊塑料膜防止水肥滲漏,然后回填沙土刮平田面,再在田旁打井,運用有機肥、節水灌溉等綜合措施種植有機水稻,沙地襯膜稻田雖然一次性投入較高,但可以受益十幾年甚至幾十年。
3 水稻產業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3.1 基礎設施和物質設備建設仍然薄弱 我市已種植的水稻面積僅占可利用面積的4.45%,目前沿河區域的基礎設施建設還不能滿足大面積水稻生產的發展需要,生產技術略顯滯后,從而制約了水稻的大面積種植。首先,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亟待加強,鹽堿地原有灌溉渠系還需進行改造;其次,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還需普及提高,全市現有的稻田耕地拖拉機、旋耕機、育秧機、插秧機、電動施肥器和收割機僅可滿足當前水稻種植的需求,如果再擴大種植面積,必須增加水稻種植機械。
3.2 技術推廣服務工作滯后 水稻種植技術服務體系還不健全,產前信息引導、產中技術服務還不完善,尤其是新品種、新技術、新設施引進試驗和示范推廣步伐緩慢,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水稻產量和品質的提高。例如,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清華大學“利用燃煤煙氣脫硫廢棄物改良鹽堿地”國家發明專利為基礎對鹽堿地進行改良的成果顯著,準格爾旗東、西不拉村鹽堿地施用脫硫石膏后,土壤的理化性質得到明顯改善,土壤pH值降低了1~2,從改良前的8.9降到改良后的7.5,降低了土壤的堿化度,從改良前的30%以上降低到了改良后的10%以下,土壤硬度明顯降低,滲透性提高了3~8倍,但是該技術在鄂爾多斯范圍內應用還不夠廣泛。
3.3 品牌眾多,還未形成品牌效應 鄂爾多斯市水稻目前已注冊的品牌有烏審旗“無定河”有機大米、達拉特旗昭君鎮“二溝灣”大米,但是達拉特旗水稻品牌還有些雜亂,達拉特旗方天河畔香農牧業專業合作社2010年注冊“二溝灣”大米商標,達拉灘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注冊“達拉灘”大米商標,昭君鎮部分農戶在使用“昭君傳奇”商標。其余各旗區還沒有創建自己的品牌,從全市范圍來看尚未形成品牌效應,水稻加工大多處于粗加工階段,急需延伸產業鏈條,做精、做細。
4 進一步發展水稻產業的對策建議
4.1 立足利用改良鹽堿地,鞏固現有成果,穩步擴大發展 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在水源充足的鹽堿地上種植水稻是土壤鹽堿化治理、改良和利用的有效途徑,也是促進沿河地區農民增收、保證糧食安全的重要途徑。要在現有鹽堿地水稻種植的基礎上,以改良鹽堿地為主要目的,鞏固現已取得的成果,穩步擴大水稻種植面積。
4.2 發展完善基礎設施和物質設備建設 一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對現有規劃不合理、設計不規范的灌溉排水渠系要進行改造,新開發的稻田要符合節水灌溉的要求建好排灌水設施。二是提高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對于大面積種植水稻的相關龍頭企業、合作社及種植大戶,配齊配全從水稻育秧、耕作到收割的各類機械,這樣可以簡化田間操作,降低勞動強度,節省苗田,節約成本。三是按照政府適當投入,企業自籌的方式,給予技術與資金的支持,幫助企業建設水稻收儲、晾曬、加工、包裝場所,提高加工能力,完善工藝與設備。
4.3 加強良種良法配套 進一步加強與科研院所及水稻種植發達地區的交流與合作,選出適宜本區域推廣種植、耐鹽堿性強、具有高產優質和良好比較效益的高原優質水稻品種,并進行大面積試驗示范推廣工作,制定一套適合本地區示范推廣的水稻綠色增產增效集成技術,提高水稻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4.4 引領創建綠色有機品牌 大力發展鹽堿地和有機水稻標準化生產,制定水稻栽培技術規程,建立當地堿米和有機稻米質量識別標志,大力推行地標管理、產品條形碼制度,鼓勵引導農業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等各類生產主體申請水稻商標注冊和創建自己的品牌,穩步擴大現有品牌影響力和知名度。實行統一品牌、統一質量標準、統一銷售價格,做到質量有標準、過程有規范、銷售有標志、市場有監測,逐步提高鄂爾多斯大米在市場中的占有份額。
4.5 扶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促進產銷銜接 一是重點以有前途、規模大的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突破口,集中扶持和發展規模化水稻種植基地,加快水稻種植企業的發展,如鄂爾多斯市無定河農牧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蘑菇苔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鄂爾多斯市方天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方天河畔香農牧業專業合作社、華清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西部環保鄂爾多斯土壤改良有限公司等,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合經營和農超對接、訂單銷售、直銷店、互聯網+等多渠道的銷售模式。三是以市、旗農牧業信息網、各大新聞媒體及龍頭企業的微信公眾平臺為載體,組建我市特色水稻種植宣傳、無定河有機大米及天然弱堿性稻米營銷信息平臺工作,將水稻種植企業和市場,與基地農戶有效連接,實現產、供、銷良性互動,保證稻米銷售暢通無阻。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