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
摘 要:提要非稅收入與稅收一樣是我國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在非稅收入的管理和使用上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因素。本文在分析我國非稅收入現狀的基礎上,就如何完善其征收和管理作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非稅收;管理;問題
一、非稅收入的概念及特征
籠統地講,非稅收入就是政府除稅收以外的其他所有收入。具體地講,非稅收入是指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具有行政職能的社會團體、企業主管部門(集團)、政府或行政事業單位委托機構為履行或代行政府職能、依據國家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規章,以及憑借國有資產(資源)、政府信譽、國家投入而收取、提取、募集的除稅收以外的各種財政性資金。按照現行的預算管理辦法,非稅收入可分為納入預算管理的非稅收入和預算外的非稅收入。按照非稅收入的來源可分為:(1)行政事業性收費;(2)政府性基金,包括資金、附加、各類專項收費;(3)國家機關按照規定向下級、所屬單位集中的收入,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行業管理機構向所屬企業提取的管理費;(4)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國有資產、城市基礎設施、國有資源的經營、有償使用、出租、變賣收入;(5)事業單位用財政性資金或國有資產對其他單位投資或參股所得的投資回報或分成收入;(6)國家機關或以國家機關名義接受的捐贈收入;
二、我國非稅收入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一)非稅收入數額大,征收主體多元化,管理不規范。建國初期,我國預算外資金主要是為數較少的稅收附加和零星的收費收入。改革開放前的'1978';年全國預算外資金為342億元,相當于預算內收入的30.6。在體制轉軌和財政分權改革的過程中,我國預算外資金迅速膨脹,非稅收入在整個政府收入體系中的地位由“拾遺補缺”演變為占據“半壁江山”,成為與預算內收入、稅收收入并駕齊驅的財力資源。
(二)非稅收入無序膨脹、管理混亂帶來嚴重的負面效應。在體制改革以前,國財政收入有一半左右來源于非稅收入,其中絕大部分又是國營企業的上繳利潤。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非稅收入絕大部分納入國家預算,其透明度高,管理嚴格。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推進和對地方政府和各部門“放權”,同時由于缺乏監督和約束機制等多種原因,造成政府非稅收入無序膨脹,所產生的負面效應越來越大,主要表現為:一是對資源配置的不良影響。亂收費等現象嚴重擾亂了市場價格體系,扭曲了合理比價關系,使正常的市場交易和公平競爭受到沖擊。二是“費擠稅”,預算外擠預算內,分散國家財力,削弱國家宏觀調控能力,也不利于地方稅體系的鞏固、完善和發展。三是監督機制和協調統籌機制缺失。各項非稅收入多分散在部門單位管理,財政資金長期體外循環,游離于監督之外。政府難以從整體上把握財政資金的收入信息,無法統籌調節其在各部門中的使用。四是加劇了社會的分配不公,敗壞社會風氣,滋生腐敗等消極現象。五是加重了企業和社會的負擔。盡管現階段我國實現名義稅收負擔率在17左右,與國外多數國家相比,處于較低的水平,但是加上各種非稅負擔,企業和社會承擔的社會公共負擔已超30,各種名目繁多且無序的收費、攤派,使企業和居民不堪重負。
三、完善我國非稅收入征管的建議
(一)提高預算編制質量。
“收支兩條線”管理工作。一是建立科學的非稅收入測算機制。財政非稅收入征管部門要在掌握非稅收入政策、項目、標準、范圍及其變化的前提下,對本級非稅收入進行科學測算,制定切合實際的預算任務,在預算編制環節上實現政府非稅收入“應收盡收”,二是建立嚴格的非稅支出管理制度。建立起“收支脫鉤、政府統籌、綜合預算、績效考評”非稅支出管理制度,以配合和推進財政預算制度改革。三是建立公平的征收成本核定機制。所有政府非稅收入的征收成本均由財政非稅收入征管處室核定,執行統一標準,同時財政部門通過核定征收成本,激勵執收單位組織收入的積極性,鼓勵政府非稅收入合理增長。征收成本核定后,可作為部門的項目支出,直接匯入部門預算,以保證部門預算的公平性。四是加強對非稅收入的日常監督稽查力度,及時發現和糾正非稅收入收支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確保“收支兩條線”規定落到實處。
(二)完善非稅收入收繳制度。
全面推行非稅收入實行“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的征管制度。除按要求實行委托銀行代收的收費、基金、罰沒收入外,對其他非稅收入,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繳款的原則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隨稅收征收的各種附加仍由稅務部門代為征收;收入數額大或征收對象在縣以上城鎮的統一實行委托銀行代收;零星的非稅收入或不具備委托銀行代收條件的,由財政部門委托征收單位征收然后由征收單位按規定要求匯繳到同級國庫或財政專戶具備委托銀行代收款條件的非稅收入,征收部門開設的各類收入過渡賬戶要一律取消,改由應繳交有關款項的單位或個人,根據征收部門發出的繳款通知,直接將款項繳入指定的財政專戶。對暫不具備委托銀行代收款條件的非稅收入,由同級財政部門核準給予設立收入匯繳過渡賬戶,專門用于非稅收入收繳,不得用于征收單位支出。同時,在非稅收入征收過程中,必須嚴格加強票據管理,健全財政票據監管網絡,實行票款分離,罰繳分離,嚴禁白條收費和無票收費,真正實現票管費的目標。
(三)建立綜合財政預算管理模式。
要按照非稅收入的管理流程,改革現行分散征收、自主使用的非稅收入管理辦法,建立“征收、預算、使用三分離”的新型非稅收入管理模式。取消“收支掛鉤”政策,統籌安排政府財力。各級財政部門要徹底改變對非稅收入按一定比例返還、收支掛鉤的管理模式。除有特定用途的非稅收入或個別非稅收入需補償征收成本支出外,非稅收入原則上由政府統一安排使用,不與有關部門的支出掛鉤,不再實行結轉部門下年度使用。非稅收入按照資金性質實行分類管理:一是對各種具有專項用途的專項收費和政府性基金(附加、資金)等,實行預算編制與統籌調劑相結合辦法,資金結余實行結轉下年度使用;二是用于執收單位人員支出和公共支出的收費,實行收支脫鉤管理;三是社會公共資源有償使用招標、拍賣等所取得的收入,除安排相應的補償征收成本和手續費(傭金)支出外,其余由政府統籌安排。
參考文獻:
[1] 王鴻貌,陳壽燦.稅法問題研究[M],浙江,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12第1版。
[2] 安晶秋.論稅收法定主義——以稅收立法為分析視角[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