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佳
摘 要:我國是出產馬鈴薯大國,出產量也位居世界首位,但是我國馬鈴薯種植生產力水平不高,與國際先進的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我們要進行機械化種植,提升機械化種植水平能夠讓在降低生產投入同時又能夠讓馬鈴薯的質量和產量都得到提升。所以推廣馬鈴薯機械化種植能夠提高馬鈴薯生產力水平的基本途徑。本文對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進行了分析和講解。
關鍵詞: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
馬鈴薯機械化種植主要是在種植馬鈴薯過程中,才用各種機械來完成馬鈴薯的播種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我國農業在近幾年做出了不斷的調整,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經濟作物,在各地種植的面積在不斷增加,人工種植已經跟不上我國農作物發展,是一種落后的種植方法,這個時候就需要機械化種植能夠有效地提升馬鈴薯的產量,增加經濟水平,機械化種植是以后馬鈴薯種植的重要技術。
1 選地、整地與施基肥
1.1 馬鈴薯在機械化種植時,要選擇相對平坦的地勢、土壤也要肥沃、交通方便。盡量選擇一些排水灌水方便的平地或者坡度較緩的地勢,土壤的選擇最好是中性或者微酸,要選擇一些曾種過豆科等的地塊,馬鈴薯不適宜連續在一塊地上連續播種。
1.2 整地。在播種之前,需要整地,整地時需要進行深耕和深松,在深耕中,要注意把握好深度,耕深要達到30以上為佳,要使用大型的拖拉機和大型鏵式機配套作業。深松是要達到40com以上。達到“平、齊、松、碎、凈、墑”的標準,即滿足地表平整、土壤疏松、上松下實、保墑利暄的要求。
1.3 施肥。在播種前,要選擇好底肥,最好是農家肥進行施用。這樣有利于提高土壤的肥力。應根據耕種地塊測土配方施肥。馬鈴薯需肥量較高,根據馬鈴薯目標產量和土壤實際肥力狀況確定施肥量。施肥可采用種肥分層馬鈴薯種植機,一次性將種肥施入土壤中,或者先以肥料拋撒機撒于地表,再以旋耕機旋耕耙耱。機械化施肥標準是:土壤化肥覆蓋率應達到100%,斷條率小于3%,底肥深施均勻變異系數小于6%,施肥部位準確率70%以上。
2 種薯選擇與處理
2.1 種薯選擇。種植馬鈴薯應選擇適合當地氣候、土壤條件的脫毒種薯。購買種薯時,須向有資質并可溯源的種子經營單位或個人購買。
2.2 種薯處理。播前7~10d,利用晴天晾曬種薯2d,然后進行嚴格篩選,剔除病薯、爛薯、蟲薯、畸形薯。播前1~2d對50g以上的種薯進行切塊,刀具先用0.1%高錳酸鉀溶液或75%酒精溶液進行消毒,再切成大小30~50g的種塊,每塊上有1~2個芽眼。較小的薯以整薯播種。切后0.5h,用種塊消毒粉拌種。消毒粉可采用農用鏈霉素、烯酰嗎啉和雙飛粉按1:2:97的比例拌合均勻,1kg消毒粉可處理50kg種塊。在18~20℃下堆積催芽4~5d,等到芽長到0.5cm后就可以用來播種了。
3 播種
3.1 播期確定。4月中下旬-5月初,這段時間適合東北和甘肅、青海等一些西北地區種植馬鈴薯,到秋季收獲,通常情況下一年只能種一季,所以稱為北方和西北一季作區。山東、河北、河南、山西、江蘇、湖南、河北等可以一年種植兩季馬鈴薯。山東、河北、等中原一帶的2、3月份種植春馬鈴薯,6-7月是收獲機;8月份種植秋馬鈴薯,10-11月初的時候收獲;江蘇、浙江等中南一些的省份1-2月份可以種植春季馬鈴薯,5-6月份收獲;9月份的時候種植秋季,12月份的時候收獲。這些地區被稱為中原以及中南二季作區。
3.2 播種密度。馬鈴薯的種植密度通常是根據葉面積指數確定的,馬鈴薯合理的葉面積指數是3.5-4.0。葉面積大小主要受種植密度決定,密度越大葉面積指數越大,反之,密度越小葉面積指數也越小。
3.3 機械化播種。播種機可以一次性完成開溝、播種、覆土、起壟等程序,效率很高。機械化播種機主要有懸掛式單行/雙行馬鈴薯播種機、懸掛式單行/雙行馬鈴薯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機、懸掛式四行馬鈴薯播種機、牽引式四行馬鈴薯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機/播種施肥噴藥聯合作業機等,目前使用較多的是懸掛式雙行馬鈴薯播種機/播種施肥聯合作業機。國內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模式主要有壟作模式、平作模式和起壟雙行種植模式,還分為覆膜和不覆膜兩種方式。播種作業需嚴格按照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標準執行,即對播量、播深、壟高、壟寬、行距等參數有嚴格的要求,并且播種時不能損傷種薯。作業方法如下:在地頭劃出起落線,一般地頭寬度應為播種機工作幅寬的2~4倍,播種時采用梭形作業法,從地頭一端行進到另一端折回。作業時先試播,當檢查各項參數調整到符合農藝要求后再正式播種。播種時以標桿作為行進的基準,并且正式播種開始后勻速前進,行進中不能換擋停車,出現故障或需檢查調整應行進到地頭解決。
4 田間管理
4.1 中耕。中耕一般采用懸掛式中耕機械,能一次性完成行間松土、除草、追肥和培土等作業程序。中耕行距要與播種時的行距保持一致,這樣可以確保不傷苗及不鏟苗。中耕作業應以兩次為宜。出苗率超過一半且苗高達到8~10cm時,可進行第一次中耕;苗基本出齊且苗高達到20~25cm時,可進行第二次中耕。
4.2 肥水管理。馬鈴薯對水的需求在不同生長時期也不一樣,以土壤最大持水量為100%計算,苗期0~20cm需水60%,現蕾期需水70%,薯塊形成期需水70%~80%,薯塊膨大期需水70%~85%,淀粉積累期60%~70%。澆水時除考慮不同時期需水量外,還應根據天氣、施肥量、馬鈴薯品種、土壤墑情、灌溉方式調整實際澆水量。并且應結合澆水進行葉面追施,采用滴灌方式時可利用滴灌帶肥,堅持少量多次的原則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除施用氮磷鉀肥,還應補充微量元素。
4.3 病蟲害防治。馬鈴薯的病蟲害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相結合,加強肥水管理,創造出不利于病蟲發生,而是有利于植株生長的環境。
4.4 防治低溫凍害,馬鈴薯會經常受到低溫凍害的影響,嚴重會凍傷凍死,在栽培種,可以蓋草保溫防止凍害,也可以灌水保溫,使土壤保持濕度,增加土壤的熱能量,從來增加抗寒性。要在霜降前,加強巡查,防治低溫凍害,馬鈴薯會經常受到低溫凍害的影響,嚴重會凍傷凍死,在栽培種,可以蓋草保溫防止凍害,也可以灌水保溫,使土壤保持濕度,增加土壤的熱能量,從來增加抗寒性。要在霜降前,加強巡查,防止凍害,在早晨化霜前要及時噴水洗霜,減小溫差。
5 收獲
馬鈴薯機械化收獲機械,按先進程度由低到高排列依次是馬鈴薯挖掘機、馬鈴薯分段收獲機、馬鈴薯聯合收獲機,馬鈴薯挖掘機適合小地塊,馬鈴薯聯合收獲機適合大型農場,馬鈴薯分段收獲機介于兩者之間。進行馬鈴薯收獲時,要及時收獲,不要馬鈴薯被凍傷,并且需要濕度能夠達到要求,作業時要選擇與播種機能夠匹配的收獲機作業。
結束語
我國作為馬鈴薯大國,但是馬鈴薯機械化水平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機械化的應用與先進的國家相比,差距太大,所以我國應該加大對機械化種植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不單純只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也是為了我國以后成為馬鈴薯大國有著重要的意義,也為我國今后糧食安全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彭永德.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5(08).
[2]呂海.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2014(03).
[3]周忠祿.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技術要點[J].青海農技推廣,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