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年來中央蘇區史研究進程(2010—2016)

2017-04-11 03:01:30潘大禮蔡志娥
社會科學動態 2017年3期
關鍵詞:研究

潘大禮 蔡志娥

近年來中央蘇區史研究進程(2010—2016)

潘大禮 蔡志娥

近年來學界有關中央蘇區史的研究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更上一層樓,在研究視角、理論運用、史料挖掘、拓展新領域等方面均有進一步發展。本文不是對國內外所有相關成果進行梳理,而是對近年來國內有關中央蘇區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作詳細介紹。

中央蘇區;中國共產黨;研究進程

學界對于中央蘇區史的研究一直以來都十分重視,近年來相關學術成果不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更上一層樓,在研究視角、理論運用、史料挖掘、拓展新領域等方面均有進一步的發展。對于2010年之前的中央蘇區史研究狀況,已有學者著文考察①,因此本文主要對近年來 (2010—2016)國內有關中央蘇區史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學術成果作詳細介紹,并對相關研究略作評價。

一、關于中央蘇區的政治史研究

對中央蘇區政治史的研究是學界關注的重要領域,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蘇區群眾路線與黨風廉政建設研究。曾志剛等學者認為蘇區時期黨的群眾路線是維系黨群干群關系的生命線,也是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組織建設、思想建設和作風建設的群眾基礎和根本保障,對當今黨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②

中華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后不久,少數干部精神懈怠,各種腐化現象開始滋生蔓延。對此,臨時中央政府決定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開展一場聲勢浩大的反腐斗爭,以集中解決貪污腐化、揮霍浪費、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形式主義等腐化現象。張友南等學者指出,這場反腐倡廉運動 “掃清了政權建設與經濟建設中的污垢,造就了一個空前廉潔的政府。”③

有學者專門考察了蘇區的廉政教育,李康平認為,運用得天獨厚、具有重要廉政文化價值的蘇區廉政建設所積累的經驗,推進當代廉政文化建設,既體現了本源優質性建設的價值,又體現了拓新發展性建設的意義,從而達到蘇區廉政文化資源價值實現與當代廉政文化建設效果的統一。④

二是蘇區政治動員研究。近些年學界對中共黨史黨建方面的研究逐漸走向深入,然而對于蘇區政府是如何發動農民參加革命,又是怎樣在復雜的戰爭環境中始終保持堅實的群眾基礎,研究的較為薄弱。張宏卿與肖文燕的系列論文在革命史的視野下,通過對蘇區農民性格和中共的鄉村動員進行動態考察,再現了中共與農民的磨合與互動場景。⑤然而,當自身生存倫理受到威脅時,對組織與政府行為的抵制乃至反叛,成為蘇區農民的本能反應。這一抵制現象表明,農民的生存倫理安全是革命動員的基線,并一定程度地折射出革命動員與鄉村社會的互動關系。⑥有學者研究了蘇區選舉的階級性,目的是為了完成革命的社會動員。然而,當個體政治身份的獲得意味著基本權益的讓渡時,這種選舉式動員的工具效用必然是有限的。⑦

三是蘇區司法制度與司法實踐研究。路子靖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機關報 《紅色中華》登載的反革命案件為基本資料,對蘇區的反革命罪進行專題研究,作者指出,20世紀30年代蘇區反革命罪的立法及司法,是中國共產黨在 “國家政權”層面處理反革命問題的首次實踐。⑧有學者考察了蘇區時期的勞動法問題,認為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勞動法》確定了許多維護工人權益的原則和措施,但它受到了 “左”傾教條主義路線的影響,受到蘇區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當時擔任高級職務的領導干部的抵制和批評。⑨

二、關于中央蘇區的軍事史研究

軍事問題一直是中央蘇區史研究中的焦點問題,主要側重于反 “圍剿”與 “擴紅”兩個方面:

一是有關反 “圍剿”戰爭的研究。有學者認為蘇區第一次反 “圍剿”的勝利,是誘敵深入戰略方針的勝利,是人民戰爭的勝利,在中國革命史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歷史地位。⑩在第四次反 “圍剿”戰爭中,學界對于周恩來、朱德指揮實施的黃陂和草鞋崗戰斗取勝的情況缺乏詳細的研究。李東朗運用大量的紅軍將領回憶錄和文史資料,對第四次反 “圍剿”戰績作了細致的考證。?

在有關第五次反 “圍剿”的研究中,以黃道炫《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 (1933—1934)》一書的影響最大。該書突破傳統研究的學術套路,認為第五次反 “圍剿”失敗不僅在于 “左”的錯誤,也在于1927年國共分裂時,中共幾乎是白手起家開始武裝反抗,僅僅數年后幾十萬武裝即矗然挺立,締造了共產黨武裝革命的傳奇。不過,再強大的力量也有自己的極限,中共在多種境遇下實現的超常發展,似乎終于到了該停歇一下的時候了。?有學者指出該書最大的特點和最成功之處,是 “盡可能從原初的歷史出發,擺脫歷史研究中最容易陷入的結果導向陷阱,以探尋歷史的本真。”?羅平漢利用充實的一手資料對中央蘇區第五次反 “圍剿”失敗再次作了新的研究。?也有學者從國民黨對蘇區食鹽封鎖的角度,論述了第五次反 “圍剿”失敗的原因。?黃志高撰文指出共產國際基于對蘇區經濟情況和革命形勢的研判,認為誘敵深入方針已經過時,必須實施進攻路線,最終導致第五次反 “圍剿”的失敗。?

二是 “擴紅”研究。有學者撰文論述了蘇區“擴紅”運動中的宣傳工作,認為中央蘇區各級各類宣傳組織和媒體,廣泛宣傳 “擴紅”的價值和意義等內容,推動了 “擴紅”運動的發展。?陳任遠利用充分的資料從多個層面分析了中央蘇區的擴紅機制,作者認為黨與蘇區政府之所以把蘇區的人、財、物匯聚一處,發展成為轟轟烈烈的擴紅運動且長期盛而不衰,主要得益于擴紅機制中的組織機關、激勵性措施、壓力性手段及其修補措施的共同作用。?此外也有學者從優待、撫恤與安置三個方面研究了中央蘇區紅軍的優撫工作,為革命根據地進行反 “圍剿”戰爭等方面,發揮了至關重要的社會保障作用。?

三、關于中央蘇區的社會史研究

一是社會機構組織研究。何友良運用詳實的史料從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角度,論述了蘇區的社團組織。作者指出,蘇區社團是中共革命構建新社會戰略中的重要創置,也是國家權力深入鄉村的另一種路徑。蘇區社團與鄉村政權的創置和實踐,開創了中共重新整合與治理鄉村社會的新模式。?作為蘇區開展群眾文化活動的中心,鄉村俱樂部有效地組織了鄉村的農民文化生活,它通過新鮮活潑的娛樂活動進行政治文化教育,提高了蘇區農民群眾的政治和文化知識。?

二是社會與民眾互動研究。何友良的 《蘇區制度、社會與民眾研究》一書,不僅對中華蘇維埃運動整個歷史過程,蘇區基層政權和民眾狀態進行了系統、整體的闡釋,而且對這段歷史進行了認真反思,討論了蘇維埃制度興替的歷史價值和經驗教訓。?學界在充分肯定蘇區土地革命中的 “平分土地”與 “地權農有”政策的同時,長期將平分土地誤認為是農民的主體意志,從而遮蔽了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改革的創新視野。對此溫銳等學者認為,“地權農有”在實踐中被平分土地否定,在理論上也有缺失,這種反復平分的政策,是與農民傳統意識相違的,并非農民主體意志的選擇。?

三是社會環境與土地革命互動關系研究。游海華從社會生態環境變遷的角度探究了蘇區土地革命的緣起, “社會生態環境嚴重失調的贛閩邊區,恰在此時成為催生革命最好的溫床。”?在此背景下,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中國共產黨轉入農村開展武裝割據斗爭,開始尋求奪取政權的另一條道路。

四是社會制度與社會變遷研究。調查統計工作是蘇區黨政軍群組織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有一些學者對此作了研究。?湯水清撰文考察了中央蘇區婚姻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揭示了蘇區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促進了蘇區的婦女解放、社會進步和生產發展,對新中國婚姻制度的建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土匪問題是紅軍和中央蘇區創建初期的重大問題,張永撰文揭示出在共產黨人通過收編、改造、清洗三個步驟解決土匪問題的過程中,表現出共產黨和紅軍中的信仰力量,以及由信仰力量轉化出來的強大組織力量。依靠這樣一支軍隊,共產黨在廣大農村建立了一種嶄新的政治秩序,并最終通過農村包圍城市主宰了中國的命運。?

四、關于中央蘇區的文化教育史研究

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與實踐。有學者考察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央蘇區的實踐問題,認為蘇區政府的建立以及取得前四次反 “圍剿”戰爭的勝利,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過程中的成功實踐,具有重要的現實啟示。?也有學者從新聞傳播學的角度研究了蘇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問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編譯和傳播,既是中共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在要求,又是中共在戰爭年代配合武裝斗爭的另一條重要戰線。有學者指出,蘇區政府建立了一批專業編譯與出版機構,專門負責編譯和出版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該時期中共專業編譯與出版機構的建立、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出版發行對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進程產生了積極影響。?

二是革命標識與宣傳教育研究。有學者對革命標語這一重要的蘇區宣傳動員方式作了深入研究,認為這一時期的革命標語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并成為中共政治動員和價值構建的一種新方式。?號召傳播是蘇區報刊中的一種標識性的傳播現象,有學者指出蘇區報刊的號召傳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尤其是在蘇區的擴紅、節省經濟、退還公債等運動中作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

三是文化娛樂活動研究。有學者論述了新中國成立后學界有關中央蘇區紅色戲劇研究的情況,認為必須把中央蘇區戲劇的研究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相結合,建構紅色戲劇研究的整體視野。?蘇區的節日慶典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是蘇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學者指出,蘇區節慶是在中共和蘇維埃政府主導下,革命的、大眾的、具有鮮明階級性和國際性的節日慶典文化。?

陳始發撰寫的 《多維視野下的中央蘇區文化建設研究》一書,圍繞 “中央蘇區文化緣何而來,走向何方?中央蘇區文化在整個中共文化建設史上居于什么位置?對于當下中國的文化建設有著怎樣的借鑒意義?”等問題,突破傳統研究范式,借鑒其他學科的研究方法,拓寬思路。從總體上看, “本書是近年來蘇區史研究取得重要進展的一部新作”。?也有學者指出中央蘇區干部教育的基本理念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針對性與實效性相結合、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其運行機制是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領導管理機構,建立各種教育管理制度,加強教育管理的法制建設。?

五、關于中央蘇區的經濟史研究

對于蘇區經濟史方面的研究,學界關注的不是很充足。楊麗瓊從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角度研究了蘇區的階級劃分問題,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價值創造及階級剝削的理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與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同時指出存在的問題: “目前史學界關于近百年社會財產制度改革史的研究,至今仍然停留于傳統的價值創造和剝削理論之中,不僅無法對近百年中國社會變革進程給予具有說服力的準確解釋,而且還繼續影響著今天民眾對價值與財富創造和剝削與被剝削關系認識的清理,進而也仍然影響當前農地及其財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化與和諧社會的構建。”?

游海華梳理了蘇區革命前后民間借貸變遷與農村經濟興衰的關系,從社會發展觀的角度,探討債權變革 (財產權變革)與社會經濟發展秩序的關系。作者認為,中國傳統的民間借貸在中央蘇區革命中幾乎停止,民間債權被徹底廢除。 貧苦工農雖然因 “一概廢債”的革命行動而暫時免除了 “高利盤剝”,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產條件和生活狀態,但是隨之而來的后果卻是農村金融的停滯和農村經濟發展所需資金的短缺,他們反而深受 “閉借”之苦和 “剪刀差”的嚴重侵害。?

有學者從貨幣政策的角度研究了中央蘇區的財政問題,他們認為蘇區時期,中共試圖進行財政、貨幣的現代化改革。然而,處在戰爭和封鎖的背景下,臨時政府始終面臨銀元外流以及供給不足的困境。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蘇區原有銀元被大量消耗,同時對貨幣的需求激增,為了供應戰爭和維持政權,政府只好大量發行蘇區貨幣。失去了銀元儲備的新幣,無法繼續構成實際的財政收入,蘇區經濟陷入通貨膨脹的困境,無法有力地支持戰爭,是導致第五次反 “圍剿”失敗的因素之一。?

蘇區政府成立了內務部交通管理局之后,蘇區的交通建設進入全面規劃、逐步實施的發展時期。有學者對蘇區時期的交通建設進行了研究。?

六、關于中央蘇區的婦女史研究

中央蘇區革命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廣大婦女的動員與參與,然而學界對此關注的較少。蘇區政府如何動員婦女參加革命是學界研究的重點,有學者在對蘇區婦女問題的研究中引入了性別視角,系統闡釋了性別與階級的相互關系,回答了為什么蘇區的婦女運動能夠贏得勞動階級青年婦女的支持,此外更強調了正視階級性并以勞動婦女作為自己的社會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婦女運動最寶貴的歷史經驗。?也有學者從性別視角研究了蘇維埃政權在早期政治動員中的策略以及其中所體現的權力運行邏輯,指出中共通過婚姻制度改革和對家庭角色進行政治賦權等一系列政治動員策略的有效實踐,將長期消失在政治領域之外的女性和分散于一家一戶的個體農民成功動員為革命事業的積極參與者。?

湯水清撰文研究了蘇區鄉村婦女在蘇維埃革命中的差異性選擇,她們在婚姻自由方面既有主動追求也存在躲避 “解放”,在慰勞紅軍方面既積極行動也有消極應付,在擴紅運動中送郎當兵與留郎家中均有發生。作者認為產生這種差異性選擇的原因較為復雜。為解決這一問題,中共與蘇維埃政府一方面加強與改進對婦女工作的領導,調整有關政策;另一方面強化輿論宣傳,使她們樹立革命觀念。?

有學者撰文對蘇區婦女參加農業生產的動因、政策與措施以及作用進行了歷史考察,認為蘇區婦女參加農業生產是婦女自我解放后覺悟的充分表達,而蘇區政府的廣泛宣傳、發布法令、建立婦女組織為婦女參加農業生產提供了政策和制度保障,最終實現了婦女解放與革命的互動。?

七、關于中央蘇區的人物史研究

總體來看,近年來學界有關中央蘇區人物方面的研究較為薄弱,主要集中在毛澤東、董必武、任弼時等領袖身上,而對于其他蘇區的領導人物則相對缺乏深入的研究。

對于毛澤東與蘇區的關系是學界最為關注的一個方面,石仲泉專門論述了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的廉政為民的思想,指出毛澤東廉政為民思想的主要指向是 “兩個反對”:一是反對貪污和浪費,二是反對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毛澤東廉政為民思想的基本特點是 “兩個強調”:一是強調思想教育,提高黨員和干部隊伍的素質,二是強調檢查和監督,積極推進制度建設。毛澤東廉政為民思想貫徹的重要途徑是 “兩個深入”:一是深入實際、做調查研究,二是深入群眾,解決民生疾苦。雖然限于時代背景,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的廉政為民思想還有待進一步發展,但為黨的廉政為民思想走向成熟奠定了堅實基礎。?李紅輝、胡飛撰文重點考察了毛澤東與中央蘇區的廉政建設的關系。?陳松友、潘麗萍研究了毛澤東蘇區政權建設的理論與實踐?,黃喜生對于蘇區時期毛澤東的民生思想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考察。?

曾紹東考察了董必武在蘇區的司法實踐,認為董必武對于蘇區的司法貢獻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倡導、組織并參與制定了一些法律法規;二是進行了以大規模的反貪倡廉為核心的司法活動。董必武將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進行了大量的司法實踐活動,對中央蘇區法制與政權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對新中國司法建設產生了深遠影響。?

吳曉榮則考察了蘇區時期陳云的群眾觀,認為蘇區時期的陳云在以一切工作都應該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基礎上,發動群眾、關心群眾生活,同時為避免 “左”和右的錯誤傾向,特別注重領導群眾斗爭的方法和藝術,從而使蘇區時期的工會和白區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在支持土地革命、鞏固紅色政權、改善群眾生活等方面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有學者考察了任弼時與中央蘇區黨組織建設的關系,認為任弼時在領導中央蘇區黨的組織建設中,通過提高黨員質量以加強黨的階級基礎,實行民主集中制以改善黨的領導方式,改良支部生活以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嚴肅黨紀以健全黨的組織機體,為把中國共產黨建設成為布爾什維克化的無產階級政黨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51

八、結語

從以上對近年來具有代表性的論著的回顧,反映了最近一段時期國內中央蘇區史研究的現狀,呈現了這一研究的學術走向。可以看出,在研究內容方面,政治史、軍事史、社會史、文化教育史等問題,依然是中央蘇區史研究的熱點問題。在研究方法方面,學科交叉趨向日益明顯,借助經濟學、社會學、法律學等學科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央蘇區史的學術成果日益涌現。在史料運用方面,除了傳統的檔案、文集、匯編、傳記等之外,各地文史資料、文藝作品、革命標語、新聞記載甚至國民黨的相關資料都成為學者們研究的對象。

可是,在深入探討之下,我們也要明確看到,目前中央蘇區史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研究內容的不均衡性。學界對于中央蘇區的領袖人物、婦女史、經濟史等方面缺乏更加深入的研究。對于同一內容的研究,也不夠精細化,應當 “關注在豐富史實基礎上對歷史細節的重建,以最終達到歷史真像之再現。”52二是研究機構與學術團隊較少。從已有的學術成果能夠看出,對于中央蘇區史的研究機構主要集中在江西和北京的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當中,其他地區則鳳毛麟角。集中研究中央蘇區史的學術團隊則主要存在于贛南師范大學、南昌大學、江西社會科學院等江西科研單位之中,帶有較強的區域性特點。三是相關學術期刊較少。從公開發表中央蘇區史研究成果的期刊來源地來看,也以《江西社會科學》等本土期刊為主,成為制約中央蘇區史發展的瓶頸。四是在史料發掘方面需要努力。黃道炫指出: “革命史研究要取得新的進展,必須更多地從史料的發掘、分析、研究中建立歷史真實”。53除此之外,對已有史料的充分占有和發掘也很重要,研究中央蘇區史要特別重視利用 《共產國際、聯共 (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等原始資料,但目前來看還不盡如人意。

因此,要使中央蘇區史研究成果真正具有較高的學術水準,必須如楊奎松所言,首先要有新意,其次要有史家的功力和眼光, “不能給人們提供重要的符合歷史真相的新的觀點的研究,只是修修補補,或講些抽象的 ‘意義’,題目再大,寫得再好,也是炒冷飯,談不上學術價值。”54希望在以后的一定時期內,中央蘇區史研究再上一層樓,涌現出更多更好的學術成果。

注釋:

① 肖如平、謝廬明: 《近十年來中央蘇區史研究述評》, 《中共黨史研究》2007年第2期;王才友: 《50年來的江西蘇區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

② 曾志剛、朱欽勝: 《中央蘇區時期黨對群眾路線的探索實踐與現實啟示》, 《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8期。

③ 張友南、羅慶宏: 《中央蘇區時期黨的作風建設及啟示》, 《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0期。

④ 李康平: 《論蘇區廉政經驗在當代廉政文化建設中的運用》, 《政治學研究》2010年第2期。

⑤ 張宏卿、肖文燕: 《農民性格與中共的鄉村動員模式——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考察》, 《開放時代》2010年第10期;張宏卿、肖文燕: 《“邊緣化戰略”:中共動員與中央蘇區民眾的基本利益、社會感情》, 《開放時代》2011年第8期。

⑥ 鐘日興、張玉龍: 《中央蘇區革命動員與農民“抵制”心態》, 《求索》2010年第7期。

⑦ 王建華: 《階級民主的工具效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選舉動員》, 《江蘇社會科學》2013年第5期。

⑧ 路子靖: 《1930年代中央蘇區反革命罪的審判——以 〈紅色中華〉的案件為中心》, 《史學月刊》2014年第8期。

⑨ 張友南、孫偉: 《中央蘇區時期勞動法問題研究》, 《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⑩ 萬建強: 《論中央蘇區第一次反 “圍剿”勝利的原因及重大意義》, 《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11 李東朗: 《中央蘇區第四次反 “圍剿”戰績考》,《中共黨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12 黃道炫: 《張力與限界:中央蘇區的革命(1933—1934)》,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

13 周祖文、金敏: 《探尋歷史深處的真實世界——評 〈張力與限界: 中央蘇區的革命 (1933—1934)〉》,《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7期。

14 羅平漢: 《再論中央蘇區第五次反 “圍剿”為何失敗》, 《安徽史學》2012年第4期。

15 衛平光: 《控制與爭奪:國民黨的食鹽封鎖與蘇區的應對》, 《江西社會科學》2014年第2期。

16 黃志高: 《從誘敵深入到進攻路線:共產國際與中央蘇區反 “圍剿”軍事策略的轉變》, 《中共黨史研究》2013年第3期。

17 唐國平: 《論中央蘇區 “擴紅”運動中的宣傳工作》, 《求索》2010年第3期。

18 陳任遠: 《試析中央蘇區的擴紅機制》, 《江漢論壇》2013年第11期。

19 黃惠運、劉智藝: 《中央蘇區紅軍優撫工作述論》, 《黨的文獻》2012年第6期。

20 何友良: 《權能分擔與社會整合——國家與社會關系視野下的蘇區社團》, 《近代史研究》2014年第 3期。

21 龐振宇: 《論蘇區文化建設中的鄉村俱樂部運動》, 《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22 何友良: 《蘇區制度、社會和民眾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版。

23 溫銳、楊麗瓊: 《中央蘇區平分土地政策與農民權益保障的再認識》, 《中共黨史研究》2010年第5期。

24 游海華: 《中央蘇區土地革命緣起的社會生態環境考察》, 《福建論壇》2011年第2期。

25 參見黃惠運、彭青: 《中央蘇區調查統計工作的成功經驗及現實啟示》, 《毛澤東思想研究》2010年第 5期;彭道賓: 《中央蘇區調查統計機構的建立和發展——中央蘇區調查統計工作的光輝實踐與有益啟示 (一)》,《統計研究》2010年第12期;彭道賓: 《中央蘇區調查統計工作的內容和成效——中央蘇區調查統計工作的光輝實踐與有益啟示 (二)》, 《統計研究》2011年第 1期;彭道賓: 《中央蘇區調查統計工作的特色、功能及啟示——中央蘇區調查統計工作的光輝實踐與有益啟示(三)》, 《統計研究》2011年第2期等;

26 湯水清: 《蘇區新式婚姻制度的建立和發展》,《黨的文獻》2010年第4期。

27 張永: 《紅軍與中央蘇區創建初期土匪問題研究》, 《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4期。

28 王太鈞、肖平: 《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在中央蘇區的實踐及其啟示》, 《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29 張品良: 《中央蘇區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傳播學研究》, 《新聞與傳播研究》2010年第2期。

30 王海軍: 《中央蘇區時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經典著作編譯與出版探析》, 《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年第4期。

31 吳曉榮: 《略論中央蘇區的革命標語》, 《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32 陳信凌: 《中央蘇區報刊的 “號召”傳播探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年第3期。

33 劉文輝: 《論中央蘇區紅色戲劇研究的歷史演進與學術展望》, 《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

34 樊賓: 《論蘇區的節慶文化及其特點》, 《江西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35 郭德宏: 《一部突破傳統研究范式的蘇區史研究新作——評 〈多維視野下的中央蘇區文化建設研究〉》,《中共黨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36 盧忠萍、李根壽: 《中央蘇區干部教育的思想旨歸與運行機制》, 《求索》2016年第1期。

37 楊麗瓊: 《財富與剝削在蘇維埃革命劃分階級中的演變及啟示——以中央蘇區為例》, 《中共黨史研究》2011年第11期。

38 游海華: 《債權變革與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秩序——以中央蘇區革命前后的民間借貸為中心》, 《中國農史》2010年第2期。

39 湯萌、劉統: 《市場與銀元:從貨幣政策看中央蘇區的財政問題》, 《學術界》2011年第10期。

40 黃惠運: 《中央蘇區時期的交通建設》, 《江西社會科學》2013年第12期。

41 宋少鵬: 《蘇區婦女運動中的性別與階級》, 《婦女研究論叢》2012年第1期。

42 劉笑言: 《中央蘇區農民政治動員中的性別與權力》,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4年第2期。

43 湯水清: 《鄉村婦女在蘇維埃革命中的差異性選擇——以中央蘇區為中心的考察》, 《中共黨史研究》2012年第11期。

44 葉青: 《論中央蘇區婦女對農業生產的貢獻》,《婦女研究論叢》2012年第3期。

45 石仲泉: 《毛澤東在中央蘇區的廉政為民思想》,《黨的文獻》2013年第4期。

46 李紅輝、胡飛: 《毛澤東與中央蘇區的廉政建設新論》, 《毛澤東思想研究》2010年第4期。

47 陳松友、潘麗萍: 《毛澤東中央蘇區政權建設的理論和實踐》, 《毛澤東思想研究》2010年第4期。

48 黃喜生: 《中央蘇區時期毛澤東民生思想新論》,《毛澤東思想研究》2014年第2期。

49 曾紹東: 《開拓與奠基——論董必武在中央蘇區的司法實踐》, 《毛澤東思想研究》2010年第2期。

50 吳曉榮: 《論蘇區時期陳云的群眾觀》, 《江西社會科學》2011年第6期。

51 王曉榮、王鑫: 《任弼時與中央蘇區黨組織的布爾什維克化建設》, 《毛澤東思想研究》2016年第1期。

52 馬敏: 《21世紀中國近現代史研究的若干趨勢》,《史學月刊》2004年第6期。

53 黃道炫: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革命史研究及其趨向》, 《史學月刊》2012年第3期。

54 楊奎松: 《50年來的中共黨史研究》, 《近代史研究》1999年第5期。

(責任編輯 張衛東)

K201

A

(2017)03-0033-06

潘大禮,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宜昌,443002;蔡志娥,三峽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宜昌,443002。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成人在线| 尤物国产在线| 久久黄色毛片| 婷婷色中文| 91精品亚洲|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成年人国产视频|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 亚洲第一色网站| 午夜综合网|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91色在线观看| 谁有在线观看日韩亚洲最新视频|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亚洲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91亚瑟视频| 亚洲综合第一页|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丝袜国产一区| 国产精品高清国产三级囯产AV| 午夜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 www亚洲天堂| 国产啪在线|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老司国产精品视频91| 国内老司机精品视频在线播出| 美女被躁出白浆视频播放| 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黄色| 欧美激情伊人| 久久综合久久鬼| 亚洲av无码人妻|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色妞永久免费视频| 色悠久久久| 国产亚洲高清视频|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 国产91蝌蚪窝| 日本久久免费| a级毛片毛片免费观看久潮| 亚洲永久视频| 日本免费一级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23页在线| 色吊丝av中文字幕| 欧美亚洲国产日韩电影在线| 青青操国产| 日韩国产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欧美在线| 国产高清精品在线91| 三上悠亚在线精品二区| 激情无码视频在线看| 欧美 亚洲 日韩 国产| 国产日产欧美精品| 欧美区一区二区三| 国产毛片网站| 精品国产www|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电影 |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亚洲综合在线尤物| 亚洲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系列无码专区偷窥无码| 成年片色大黄全免费网站久久| 日本午夜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色悠久久久| 亚洲第一页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成人中文在线| 手机在线免费毛片| 亚洲人妖在线| 亚洲色图综合在线| 91精品国产91欠久久久久| 亚洲天堂久久| 午夜福利网址| 欧美高清国产| 91美女视频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