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紅樓夢》作者自擬方劑考論
李曉華
《紅樓夢》中提到薛寶釵服用冷香丸,張太醫給病重的秦可卿開出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寶玉想給林黛玉配制千金無名方,還有老道王一貼給潑婦開出療妒湯和大夫給高熱驚厥的巧姐兒服用四神散等。通過對冷香丸、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千金無名方、療妒湯、四神散等方劑進行考證可知,這些均出自小說家的自擬方劑,它反映出 《紅樓夢》作者嫻熟的中藥配伍組方素養,這種素養來自于作者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和傳統文化的自覺吸收和靈活運用。
《紅樓夢》;自擬方劑;中醫理論;傳統文化
《紅樓夢》被譽為 “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讀者從中可獲得多方面的知識。從醫學角度言, 《紅樓夢》中涉及醫學文化知識之豐富,是中國古代其它小說無法比擬的。本文僅對 《紅樓夢》中所提及的冷香丸、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千金無名方、療妒湯、四神散等自擬方劑進行考證,以求教于方家。
《紅樓夢》第七回寫寶釵向周瑞家的介紹自己的病情和用藥:病由胎里帶來的熱毒所致,發病主要表現為喘嗽,吃了一個和尚傳的海上仙方 “冷香丸”,才效驗些。冷香丸成份、貯藏和用法為:
春天開的白牡丹花蕊十二兩,夏天開的白荷花蕊十二兩,秋天的白芙蓉花蕊十二兩,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兩。將這四樣花蕊于次年春分這日曬干,和在藥末子一處,一齊研好。又要雨水這日的雨水十二錢……還要白露這一日的露水十二錢,霜降這一日的霜十二錢,小雪這一日的雪十二錢,把這四樣水調勻,和了藥,再加十二錢蜂蜜,十二錢白糖,丸了龍眼大的丸子,盛在舊磁壇內,埋在花根底下。若發了
病時,拿出來吃一丸,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
據寶釵的自述可知,冷香丸是用四時之花和四時之水,加上異香異氣的藥引子制成,封在舊磁壇內,埋在梨樹底下,發病時用黃柏送服。查歷代醫學典籍記載,并無冷香丸這味方劑。據 《中醫方劑大辭典》載,只有冷香湯、冷哮丸、冷哮散等方,但組方并非各色花蕊,且作用全然不同。如冷香湯主要由檀香、附子、丁香等組成,用于消暑止渴;冷哮丸和冷哮散由麻黃、細辛、生烏、胡椒等組成,用于散寒化痰、平喘止哮等。①據此推測,這里的冷香丸是作者自度、自擬之方,在醫學典籍中并無記載。且如同許多學者指出的那樣,寶釵服用冷香丸更多的是對其性情、品質和命運的隱喻。冷香丸所具有的隱喻意味,筆者另有專文論述,此處不贅,在這里,主要是從醫學角度來考論寶釵服用的冷香丸之組成、功效等。
先看配制冷香丸所用四時之花的采摘與四時之水的要求。中藥炮制,無論是湯劑、飲片,還是膏、丹、丸、散等都講究遵古炮制,對藥材采摘時間、地點、配制等要求均極為嚴格,以確保藥效。配制冷香丸用的四時之花均要花正盛開時采摘,這是因 “應時而采,其力專效宏,優于別時采摘”②。采摘后于次年 “春分”這日曬干,因春分這日晝夜等長,取陰陽和諧之意。制藥所需 “雨水”、 “白露”、 “霜降”、 “小雪”四節氣日中所降的水,這聽去雖玄妙,卻自符合一定的醫理:中醫理論認為,雨、露、霜、雪中的水質輕清上揚,易于上達肺部而確保療效。 《本草綱目》亦記載: “一年二十四節氣,一節主半月,水之氣味,隨之變遷,此乃天地之氣候相感……立春、清明二節貯水,謂之神水,宜浸造諸風脾胃虛損、諸丹丸散及藥酒,久留不壞。寒露、冬至、小寒、大寒四節,及臘日水宜浸造滋補五臟及痰火積聚蟲毒諸丹丸,并煮釀藥酒,與雪水同功。”③認為不同節氣中的水,氣味、作用各不相同,故制造主治功能不同的藥劑就需取不同節氣中的水?,F代科學研究也表明,雨、露、霜、雪這些自然水中所含的雜質少,尤其是霜、雪,它們由水蒸汽直接凝聚而成,結構緊密,表面張力大,分子內部壓力和相互作用能力增加,并且與生物細胞液極為接近,進入人體后易被吸收利用,更能激發酶的活性,促進新陳代謝,以充分發揮藥效。
再看看四時之花的藥效。白牡丹花可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白荷花能祛暑除濕、止咳平喘,《本草再新》載其能 “清心涼血,解熱毒”④;白芙蓉花可清熱解毒,平喘止咳, 《本草綱目》載其能“清肺涼血,散熱解毒”⑤;白梅花可利肺化痰,且《百草鏡》載其 “能解先天胎毒”⑥,四種花配伍,共奏升清降濁、清肺瀉熱、定喘止嗽之功效。故就藥性而言,這四時之花對寶釵先天胎帶熱毒而引起的喘嗽確有療效。且這四味花皆要求白色,這是據中醫五行歸經理論,青屬木、入肝,赤屬火、入心, 黃屬土、 入脾, 白屬金、 入肺, 黑屬水、 入腎,寶釵的咳喘屬肺經,用白色花蕊能入肺經,故尤宜治喘嗽。⑦冷香丸用黃柏煎湯送服,也有中醫理論依據:中醫將人體的熱毒分為上焦之熱毒、中焦之熱毒和下焦之熱毒,治療上焦之熱毒用黃芩;治療中焦之熱毒用黃連;治療下焦之熱毒用黃柏。薛寶釵患喘嗽,中醫認為喘嗽是因肺熱,且 “肺與大腸相表里”,故以黃柏清利下焦熱毒,肺腎互滋,下焦熱毒清利,自然上焦肺熱可解,喘嗽自愈。
至于冷香丸需 “盛在舊磁壇內”,埋入樹底下的貯藏方法,也并非作者故弄玄虛,而是有其醫學典籍依據。如唐代孫思邈的 《千金要方·藥藏篇》載: “諸藥未即用者,候天大晴時,于烈日中曝之,令大干,以新瓦器貯之,泥頭密封。須用開取,即急封之,勿令中風濕之氣,雖經年亦如新也……凡貯藥法,皆須去地三四尺,則土濕之氣不中也?!雹嗫梢姡湎阃?“盛在舊磁壇內”可防潮,將藥甕埋于梨樹下,是據 “去地三四尺,則土濕之氣不中”的理論,認為深藏地下有冷藏之效。
值得關注的是,冷香丸中每樣配料的劑量都是十二,何以取十二這個數字呢?這是因中國傳統文化認為, 數學上的 “奇數” 叫 “陽數”, “偶數”叫 “陰數”。十二是最大的陰數,所以為吉利數字,十二又與一年十二個月、一天十二個時辰、人有十二生肖、人體十二條經絡等相吻合,故用藥取十二之數,使人產生天意促成,服后定會痊愈之感,這與現代醫學上的心理暗示療法有異曲同工之效。
由上考證可見,冷香丸用于治療寶釵的喘嗽雖出自作者的杜撰之筆,但從醫學的角度來考證,其理、法、方、藥均有醫學典籍可資依據,并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一定的醫理。換言之,冷香丸雖然是作者筆下的一種 “藝術性藥物”,但卻是在吸收了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進行的獨特性創新,它反映出作者深厚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別出心裁的匠心。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紅學家宋淇和醫學專家陳存仁合著的 《〈紅樓夢〉人物醫事考》一書曾評論寶釵服用冷香丸這段敘述: “這一長段文字雖然牽涉到癩頭和尚,看上去神妙。卻含有豐富的具體資料,而且很多地方可以和現代西方醫學相印證?!雹岵奈麽t的角度分析寶釵的病是 “花粉熱”和 “哮喘”,這類病統稱為 “過敏癥”,多是因對外界物體如花草樹木、季節變化、空氣干濕、灰塵、羽毛、寵物、某種食物、某類藥物和化學品等過敏原過于敏感所致,尤以花粉為最普遍的過敏原。西醫使用免疫學原理,即長期、逐漸加量向人體注射可能致病的過敏制劑,以刺激身體自行產生抗體,當再次接觸此類過敏原時便不再產生過敏癥狀。冷香丸由四季之花蕊制成,包括四季最常見的花粉,寶釵服用它等于刺激身體自行制造抗體,以抵消再次接觸花粉引起的過敏癥狀,這符合西醫免疫學原理。⑩
《紅樓夢》第十回敘寫秦可卿生病,表現為精神倦怠,不思飲食,四肢酸軟,月信過期等,儒醫張友士通過診脈辨證秦氏之?。?/p>
左寸沉數,左關沉伏;右寸細而無力,右關虛而無神。其左寸沉數者,乃心氣虛而生火;左關沉伏者,乃肝家氣滯血虧。右寸細而無力者,乃肺經氣分太虛;右關虛而無神者,乃脾土被肝木克制。心氣虛而生火者,應現今經期不調,夜間不寐。肝家血虧氣滯者,應肋下疼脹,月信過期,心中發熱。肺經氣分太虛者,頭目不時眩暈,寅卯之間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飲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軟。
據張太醫分析,秦氏是 “心性高強聰明不過的人;但聰明太過,則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則思慮太過”,因整日憂愁思慮,故出現肝郁血虛,肝郁血虛則表現為肋下疼脹,月信過期,心中發熱;同時,肝氣郁結則肝木忒旺,肝木忒旺則克伐脾土太過,終致脾虛,脾主水谷的運化和升清,脾虛則水谷的運化和升清能力減退,故出現精神倦怠,不思飲食,四肢酸軟等癥。針對此病因和病癥,張太醫開出了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其組方為: 人參、 白術、 云苓 (土炒)、 熟地、 歸身、 白芍、川芎、黃芪、香附米、醋柴胡、懷山藥、真阿膠 (炒)、 延胡索 (蛤粉炒)、 炙甘草 (酒炒)。 這是作者在氣血雙補的經典方劑八珍湯的基礎上加入香附米、醋柴胡、延胡索,佐以山藥、阿膠而成的自度方劑,并以建蓮子 (7粒)、去心紅棗 (2枚)作為藥引。其中香附米即香附,又名香附子,可行氣解郁、調經止痛, 《景岳全書》謂其可療 “婦人崩中帶下、經脈不調”?;柴胡疏肝解郁,醋制增強其效;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 《本草備要》謂其可療婦人 “月候不調 (氣血不和,因而凝滯,不以時至)”?;山藥養陰益氣健脾;阿膠補血止血;蓮子養心安神;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整個方劑具氣血雙補、行氣解郁、養心安神、健脾助運之功效,這正是針對秦可卿病因和病癥開出的有效方劑。不過按照脂批的提示,秦可卿之病似另有隱情,所以縱使張太醫立法準確,配方嚴謹,但秦氏終究不治。
《紅樓夢》第二十八回寫眾人閑談提及黛玉需服用藥物調養身體,寶玉要為黛玉配一副丸藥:
太太給我三百六十兩銀子,我替妹妹配一料丸藥,包管一料不完就好了……我這個方子比別的不同。那個藥名兒也古怪,一時也說不清。只講那頭胎紫河車,人形帶葉參,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諸如此類的藥都不算為奇……前兒薛大哥哥求了我一二年,我才給了他這方子。他拿了方子去又尋了二三年,花了有上千的銀子,才配成了……珍珠寶石定要在古墳里的……
寶玉為黛玉所配的這副丸藥并沒有點明藥名,據寶玉描述薛蟠花了 “上千的銀子”才配成,我們不妨姑且稱之為 “千金無名方”。寶玉侃侃而談,想為黛玉配制如此貴重的丸藥,自然是為了逗黛玉開心,但細細考究,寶玉所說諸藥并非編造虛擬,皆有實證可查。紫河車即婦人分娩時的胎盤,古時認為胎盤有綠、紅、紫三種顏色,入藥以紫色為優,又以首胎生男者為佳,故稱 “頭胎紫河車”,有補氣益血的功效,可治骨蒸羸瘦,喘嗽虛勞之疾。 《本經逢原》載: “紫河車稟受精血結孕之余液,得母之氣血居多,故能峻補營血,用以治骨蒸羸瘦、喘嗽虛勞之疾?!?人形帶葉參,人參本屬貴重藥品,具調氣養血、安神益智、生津止咳、滋補強身等功效。 “帶葉”是為了說明其系真品,舊時藥店常帶一二葉片出售,以明不作假之意。古人又云 “形狀如人,功參天地”,認為形狀似人的人參功效最佳。明代謝肇淛在 《五雜俎》中載: “千年人參,根作人形;千年枸杞,根作狗形。中夜時出游戲,烹而食之,能成地仙?!?認為千年人參的根成人形,食后可成神仙,可見其奇效。清代黃宮繡《本草求真》亦載: “(李時珍曰)人參年深,浸漸長成者,根如人形,有神,故謂之人參神草……”?皆認為人形人參功效最神奇。三百六十兩不足龜,不足龜即無足龜?,有補血養陰之功效。 《本草綱目》載: “龜、鹿皆靈而有壽。龜首常藏向腹,能通任脈,取其甲以補心、補腎、補血,皆以養陰也?!?大何首烏,何首烏有補肝益腎養血之功效,所謂 “大”者,是據 《本草綱目》記載何首烏 “即大而佳”?,故要求 “大何首烏”。千年松根茯苓膽,即茯苓,有健脾安神益氣之功效,多寄生于松樹根部,以產于千年古松之下者為最佳,故稱 “千年松根茯苓膽”。珍珠有鎮心安神養陰之功效,寶玉強調說要 “古墳里的”珍珠,這里 “古墳里的”同以上所說諸藥前加 “頭胎”、 “人形”、 “大”、“千年松根”一樣,都屬附加條件,不乏調侃和夸飾之味,但細究又有其根源,古墓里的珍珠,言其時間久,受土氣精華,屬陰性,這在中藥方里較常見,如龍骨、龜殼等物均可入藥,都取其 “古”意。?用墳墓中物作奇方并非 《紅樓夢》作者首創,在這之前實早有相關記載,如 《太平廣記》就有南朝徐嗣伯用古墓中物為人治病之事。
可見,書中雖未明確指出 “千金無名方”的具體功用,但通過我們分析其中配料之功效可知,頭胎紫河車能補氣益血,主治骨蒸羸瘦、喘嗽虛勞等疾,人形帶葉參能調氣養血等,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可補血養陰,千年松根茯苓膽健脾安神,珍珠鎮心安神養陰等。再看黛玉之疾。黛玉之疾按文中多處描述,主要表現為先天不足、氣血虧虛引起的體弱氣虛、食納不佳、虛熱盜汗、咳喘吐血、失眠等癥,兩兩對照來看,足以見出,這 “千金無名方”雖有戲語成份,但并沒有偏離藥性和有悖于醫理。故有論者針對此方評論: “當我們把以上所列的六味 (將千年松根茯苓膽拆分為松根和茯苓膽兩味藥)中藥的性能功用都明白列出以后,讀者從中就可以體會到這個開給黛玉的方子是完全符合黛玉病情癥狀的……方子中的 ‘群藥’不偏離藥理藥性。”?
《紅樓夢》第八十回寫薛蟠新娶的夏金桂嫉妒妾室香菱才貌雙全又深得人心,故百般折磨香菱,攪得合府雞犬不寧,寶玉聞知后無奈中向老道王一貼討要治療婦人悍妒之病的膏藥,王一貼道:
這貼妒的膏藥倒沒經過,有一種湯藥或者可醫,只是慢些兒,不能立刻見效的……這叫做 “療妒湯”:用極好的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每日清晨吃這一個梨,吃來吃去就好了。
當寶玉認為藥很普通,擔心未必見效時,王一貼才承認嫉妒無藥可醫,只不過是開玩笑: “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明年再吃。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是要死的,死了還妒什么!那時就見效了……不過是閑著解午盹罷了,有什么關系。說笑了你們就值錢?!蓖跻毁N一介油嘴滑舌的江湖郎中,以上這番臨時編造的說辭中顯然有調侃與嘲解之意,且王道士描述的這個療妒湯在醫學典籍中并無記載,可見療妒湯出自作者杜撰之筆,這是無可否認的。
透過作者看似荒誕可笑的游戲筆墨,我們不妨試分析此方之組成:從中醫理論來看,心懷嫉妒之人常七情失常,或怒或悲,情志過極而耗氣傷陰;又因怒而傷肝,肝失疏泄,郁而氣結;氣有余便發為火,肝火刑肺,就會出現咳嗽、氣逆、痰多、上火等癥狀。秋梨是療妒湯中的主藥,中醫認為,梨性味甘涼,有良好的潤肺消痰、清熱生津之功效,適用于熱咳或燥咳、熱病津傷,或酒后煩渴、消渴等癥。 《本草綱目》載其可 “潤肺涼心, 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據傳唐武宗李炎患病,感到口焦心燥,服食許多藥物均不奏效,后來有位道士用梨汁和蜜糖熬成 “秋梨膏”給他服食,果然靈驗有效。后世流傳的秋梨膏,也許就是從這個典故而來的。?冰糖在療妒湯中的作用一為調味,二是取其滋潤之性,因冰糖能補中益氣,和胃潤肺,止咳化痰;梨和冰糖涼潤心肺之火,而性甘寒,久服不免生濕,故配以陳皮燥濕,陳皮本為橘皮,因以陳舊為佳,故稱陳皮,陳皮有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效,善行肺胃氣滯,降肺胃氣逆,常用于胸脘脹滿、食少吐瀉、咳嗽多痰等癥。由此可見,王道士用秋梨、冰糖以潤肺降火,陳皮以燥濕化痰,給心懷妒忌之人由于肝郁、肝火刑肺可能出現的咳嗽、氣逆、痰多、上火等癥下藥,確含有一定的醫學道理。
《紅樓夢》第八十四回寫巧姐突然生?。?“臉皮趣青,眉梢鼻翅微有動意。”請來的大夫診斷為:
妞兒一半是內熱,一半是驚風。須先用一劑發散風痰藥,還要用四神散才好,因病勢來的不輕。如今的牛黃都是假的,要找真牛黃方用得。
這里提到巧姐驚風發熱需用 “四神散”,據書中接下來寫道,風姐接過王夫人送來的真牛黃后叫平兒配齊了真珠、冰片、朱砂來煎,可知這里的“四神散”是由牛黃、真珠、冰片、朱砂四味藥組成。據 《中醫方劑大辭典》載,名為 “四神散”的方劑多達25種,藥物組成各不相同,但均無一種四神散是將牛黃、真珠、冰片、朱砂四味藥共同配伍使用的;至于 “四神散”的主治功能也有多種,有治婦人血虛心腹痛、血崩、眩暈頭痛、產后瘀血腹痛、產后血暈、產后浮腫的;有治偏頭痛、咳嗽、熱毒、四肢黃腫、痢疾、虛瘧、卒中風的;有治丹毒、紫白癬、癩、坐板瘡的;也有治小兒疳癥的,但所有 “四神散”的主治功能里并不見有治療小兒驚風的。?由此推論,這里給巧姐治驚風內熱服用的 “四神散”當是作者自擬的方劑。
再來分析此方劑中各藥物之組成與配伍。牛黃可息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 《會藥醫鏡》載其可 “療小兒急驚”?;冰片為涼開之品,對熱閉之癥有開竅醒神之功;冰片與牛黃配伍的用法在經典方劑中有過使用,如著名的救急良劑安宮牛黃丸中就將冰片與牛黃配伍使用。真珠即珍珠,可平肝潛陽、清肝明目、鎮心安神, 《飲片新參》載其可 “平肝潛陽,安神魂,定驚癇”?。朱砂可瀉邪熱,鎮心神,安魂魄,常與牛黃配伍使用,如朱砂與牛黃、全蝎等配伍而成的牛黃散是臨床上常用于治療小兒急驚風的經典方劑。以上諸藥共成涼瀉之劑,可起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化痰開竅、鎮心安神之功效,用于治療巧姐所患的急驚風,正符合兒科之圣錢乙提出的 “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的治則。
由此可見,這里給巧姐治驚風的 “四神散”雖未見于醫學典籍記載,但經我們按方索驥,據典而論,此方確為治療巧姐急驚風的對癥方劑。合理的解釋當是,作者用牛黃、真珠、冰片、朱砂四味藥組成 “四神散”為巧姐治驚風,這并非小說家隨興漫筆,而是作者精通醫理并具嫻熟的中醫藥配伍組方素養,故能針對小說中人物的病癥開出行之有效和經得起我們從醫學角度考證的方劑。
綜上, 《紅樓夢》中提到薛寶釵服用冷香丸,張太醫給病重的秦可卿開出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寶玉想給林黛玉配制千金無名方,還有老道王一貼給潑婦開出療妒湯和大夫給高熱驚厥的巧姐兒服用四神散,通過對冷香丸、益氣養榮補脾和肝湯、千金無名方、療妒湯、四神散等方劑進行考證可知,它們均出自小說家的自擬方劑,卻又無不符合一定的醫理。換言之,它們雖是作者筆下的一種 “藝術性藥方”,但其理、法、方、藥均有醫學典籍可資依據和反映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由這些自擬方劑足可見出 《紅樓夢》作者具有嫻熟的中藥配伍組方素養,這種素養無疑來自于作者對博大精深的中醫理論和傳統文化的自覺吸收和靈活運用。
注釋:
① 23 彭懷仁主編: 《中醫方劑大辭典》第5冊,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年版,第638—639、436—439頁。
② 黃兆勝: 《中藥學》,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年版,第9—10頁。
③⑤ 17 18 21 李時珍: 《本草綱目》,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版,第179、968、1111、591、799頁。
④ 參見南京中醫藥大學編著: 《中藥大辭典》下冊,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版,第2500頁。
⑥ 趙學敏: 《本草綱目拾遺》卷7,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年版,第245頁。
⑦ 22 張曉潔: 《讀紅樓,話養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年版,第58、137頁。
⑧ 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卷1,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年版,第27頁。
⑨⑩ 陳存仁、宋淇: 《〈紅樓夢〉人物醫事考》,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7—18頁。
11 張介賓: 《景岳全書》卷48,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4年版,第640頁。
12 汪昂: 《本草備要》卷1,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版,第81頁。
13 張璐: 《本經逢原》,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6年版,第284頁。
14 謝肇淛: 《五雜俎》卷11,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321頁。
15 黃宮繡: 《本草求真》卷 1,人民衛生出版社1987年版,第2頁。
16 關于三百六十兩不足龜,各本文字有差異,標點也不一樣,學者對此意見不一,如有學者認為 “三百六十兩”指龜的大小和重量,不足龜指無足龜;也有學者 (周汝昌)認為,這 “三百六十兩”乃修飾前面的人形帶葉參, 而 “不足龜” 實指 “六足”, 因 “六” 字與 “不” 字草書相近,故今抄本中變成了 “不足”;還有學者認為“不” 是 “三” 的誤寫, “不足龜” 當是 “三足龜”。
19 20 胡文彬: 《〈紅樓夢〉與中國文化論稿》,中國書店2005年版,第195、195頁。
24 25 參見顏正華主編: 《中藥學》,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77、682頁。
26 錢乙: 《小兒藥證直訣》卷上 《脈證治法·慢驚》,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8年版,第10頁。
(責任編輯 文杏明)
I206.5
A
(2017)03-0100-05
李曉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博士研究生,湖北武漢,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