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霞,武延輝
?
貴州省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培養應用能力的實踐途徑研究
郭慶霞1,武延輝2
1.銅仁學院大健康學院,貴州銅仁,554300;2.銅仁學院附屬中學,貴州銅仁,554300。
以貴州省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文獻資料法、訪談法和邏輯分析法,在分析地方高校改革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礎上,探討了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通過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闡明了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應用型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并試探提出具體的實踐培養途徑,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從而滿足地方人才市場對體育人才的需求。
地方高校;體育學;應用能力;實踐途徑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就業制度更是從過去的“包分配,子女接班”到現在的“競爭上崗、擇優錄取”的就業形勢[1],尤其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體育學專業學生畢業人數逐年增加,對未來體育教師就業,能力培養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3年6月28日,教育部在天津召開中國應用技術大學(學院)聯盟與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研究中心成立大會,正式啟動了“應用技術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地方高校作為體育師資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為了培養“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滿足人才市場的需求,高校必須重視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適時調整體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容、途徑及方法,提高教學質量。但目前諸多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課程一直以“重專業知識、強技術訓練”的思維模式培養學生,在此引導下,體育學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并未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著眼于實踐活動、挖掘實踐培養途徑,從而提高體育學專業學生的應用能力成為一種必然。
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中國知網等查閱與本研究相關的資料。
2.2 訪談法
對貴州省地方高校的體育院系領導和教師進行訪談,獲取本研究所需要的資料。
2.3 邏輯分析法
運用人才學、社會學和體育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從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角度,對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相關問題進行討論。
3.1 貴州省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課程安排及課時分配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體現在“強調專業技能技術,忽視教學能力和社會技能”“側重體育專業知識,忽視體育人文社會學知識”,從而造成學生“一專有過而多能不足”,所學的知識結構單一,造成就業空間受限。因此,在學校有限的師資隊伍及教學條件的情況下,積極的開發實踐途徑可有效適應人才培養要求。
3.1.1 問題一:專業大一統,區別度不高 訪談中了解到,貴州省內的各地方高校基本都為體育教育專業,各地方高校雖然都編訂了學科教學大綱,也有具體的專業培養目標,但其在課程開設上同社會體育專業、運動訓練學專業相比,除了開設為數不多的公共課教學外,其他必修課的課程開設基本相同,從而造成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與運動訓練學、社會體育專業學生區分度不高,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在就業面試時,理論指導勝不過社會體育專業的學生,技術水平比不過運動訓練學專業的學生,勢必影響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的就業形勢。對此,開發利用實踐途徑,校內外結合,可以給學生多渠道多途徑提供學以致用的機會。
3.1.2 問題二:課程門類多,導向性不夠 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的深入,貴州省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基本都符合現階段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傳統的教學理念和課程理念還跟不上地方高校轉型人才培養的步伐,體育學專業課程設置上仍存在“多而雜”的現象,開設的課程門類太多,使學生學習的主導方向模糊,既不突出實踐能力,也不突出教學能力,現存的課程設置不利于專業型人才培養,所以,必須加快地方高校課程改革,為適用人才培養的需要,在課程調整上多開發實踐途徑,可利用課外時間,進一步開展實踐活動。
3.1.3 問題三:側重專項技術,應用性不足 目前,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學生就業主要以服務地方教育,地方企事業和地方體育事業發展為主,如體育教育專業學生他們的就業趨勢基本上就是當地中小學體育教師。可以說,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改革已經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課改中改變了以往的教學內容和教學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多專多能,然而貴州省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課改步伐遲緩,尤其是在專項技術上,仍以技能強,技術精為重點考核內容,學生專項學習時間過長,要求過嚴,特別很多專項內容例如跨欄,鉛球,撐桿跳等,這些專項在中小學根本用不上,導致學生所學內容應用性不足,更嚴重者將難以勝任現代中小學體育教師職位。因此,各地方高校有必要和當地中小學密切聯系,為學生創建一個長期的實踐途徑,學生通過實踐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教學能力、應用能力和應變能力,讓學生親臨其境,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積累經驗,為將來就業奠定基礎。
3.1.4 問題四:缺乏創新,適應性不顯 貴州省多數地方高校存在場地和器材設施落后和不足的現象,這極大地削弱了教師的教學積極性,致使無論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還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力度不夠,陳舊的教學不夠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學生主體性不凸顯,學生被動的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加之器材的短缺,學生課程學習效果就減半,而教師又缺乏引導學生對器材的創新和改造,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沒得到更好的發展,這與現代教育倡導培養和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綜合能力不適應。為此,通過實踐途徑,可增強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學生通過參與教案編寫及課件設計等比賽,可增強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自主創新能力。
3.1.5 問題五:實習實踐機會少,業務能力不強 貴州省地方高校體育學課程的開設方式大多是技能技術課堂教學和理論課教學形式,很少開展專門的實習實踐課程,學生教學實踐機會少,不益于學生專業能力的挖掘和深入,導致學生業務能力不強。例如,訪談中發現體育教育專業多數學校都開設了中學教材教法課程,但學生人數多,課時安排設計又比較少,對學生提高教學能力來說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學生大多在第7學期或第8學期實習,時長最多3個月,這段時間的實習就成了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最主要途徑,周所周知,教學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想僅僅通過3個月的實習時間就大幅提高體育教學能力是絕對不可能的[2]。為此,增加實習實踐活動時間和力度顯得尤為重要。
3.2 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必要性
3.2.1 理論依據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才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人才[3]”,當代社會,大學生就業壓力有增無減,地方高校多數都為新興的本科院校,其知名度遠低于研究型高校和已發展起來的職業院校,所以,對于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學生來說,其專業培養目標必須定位為培養符合地方發展的應用型人才[4]。體育教育專業學生除了要掌握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技術以外,還需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就需要專業理論知識與技能實踐緊密相連,因此,學生在實踐中各方面的能力就顯得更為重要。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不是僅僅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5]。因而對于能力的提升,相對于被動接受,情節、合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學習動機,更有益于學生的學習及能力的發展。因而,充分挖掘以活動課程為主的實踐途徑,不僅能使學生在創設的情節中自主學習知識并合理運用自己已習得的知識和技能,同時使學生的應用能力及各方面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
3.2.2 現實依據 學校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是為了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學校對于社會需要就如同生產與市場的關系,有什么樣的市場需要就有什么樣的生產供應,同樣,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培養人才的方向須同地方人才市場需求的方向保持一致,為當地人才市場提供“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6]。如果培養目標忽視地方需要,那培養出的人才在地方市場很難大有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培養目標的定位是關鍵,以服務地方為出發點,重視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是人才培養的重點。地方高校體育院系對學生培養的職業定位可以大膽常識改革、創新,只要是地方社會發展所缺的體育人才,高校都可以有針對性的建立培養方案,通過外聘客座教授,校企合作、把學生送出去聯合培養等形式完成人才培養計劃,最終完成學生畢業后至少在當地可以順利就業,針對地方高校來說這才是應用型大學的成功轉型方向。
3.3 培養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學生應用型能力的實踐途徑
3.3.1 實踐途徑一:基礎培養 基礎培養是針對大1、大2學生打好專業基礎而開展的,(1)可以通過開展口令、廣播體操、隊列隊形為內容的基本功比賽,這些內容是每一位體育學專業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必備能力,尤其體育教育專業更為需要;(2)組織與體育有關的演講比賽,不僅可以增強學生對本專業的正確認識,還可鍛煉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及語言表達能力;(3)組織開展心理趣味活動比賽,鼓勵學生自編體育游戲,培養學生獨立指導社會體育實踐的能力。心理素質對于從事體育的人來說相當重要,學生通過參與此活動,不僅可以體驗快樂,還可或多或少的改善其心理素質。
3.3.2 實踐途徑二:拓展訓練 拓展培養是為大2學生深入學習專業課程而開展,在強化學生基本師范技能的基礎上,運用多種手段提升學生的能力。(1)開展教學比賽。班上各專項小班分為一個組,組內各成員之間進行教學比賽,模擬以中小學生為教學對象,每人上一堂以中小學課程為內容的體育課,請教師予以綜合考評,并給予指導。這種“實戰演練”的方式不僅可以增加學生在校教學實踐的機會,還可通過這種方式規范學生的技術動作、術語的正確使用以及語言表達能力。(2)進行試講練習。各班可利用每周的班會課進行試講練習,學生按學號進行試講,并對每位同學的試講進行點評,這樣不僅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還可以通過他人的不足進行自我反思,改進自己的不足之處。(3)建立校內外實踐基地。地方高校體育院系要與當地中小學、體育企事業單位、體育俱樂部等部門建立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給學生提供參與比賽,指導比賽,裁判,社會體育指導與管理等參與機會,使學生化理論學習為實踐,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3.3.3 實踐途徑三:職業培養 大4學生主要以實習和就業為主,該階段的學生除了認真完成學校安排的實習外,還可通過自己尋找或教師的介紹到相應的單位以頂崗或實習的形式進行“實戰演練”,為其從學生到社會角色轉換起導向作用。體育院系應建立相應的培訓機制,如各種技能等級證書,裁判等級證書,社會指導證書等,此外,在實習期間,學生的實習經驗及體會,在實習結束時,將實習成果制作成簡報進行展示,學生們可進行實習經驗的交流和學習,對于他人的亮點可借鑒、創新為自己所用。面試是學生尋找工作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因此,針對面試需要,體育院系可通過“面試禮儀培訓”、“面試模擬現場”等形式對學生進行訓練,為學生就業面試奠定基礎。
4.1 結 論
(1)貴州省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學生應用型能力培養還存在著諸多不足。具體突出在以下幾個方面:專業大一統,區別度不高;課程門類多,導向性不夠;側重專項技術,應用性不足;缺乏創新,適應性不顯;實習實踐機會少,業務能力不強等。
(2)貴州省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學生應用能力培養依托必要的理論依據和現實依據,貴州省地方高校可以從基礎培養、拓展訓練和職業培養等途徑出發來培養體育學專業學生的應用型能力。
4.2 建 議
地方高校體育學專業人才培養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相結合,以運動人體科學、體育人文社會學、體育教育訓練學、民族傳統體育學等方面的專業基礎知識為主,廣泛開展社會實踐,與地方社會發展高度接軌有益于學生對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技術加以運用,強化專業技能技術和理論水平;同時社會實踐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社會組織、社區體育參與、社會體育活動指導、社會體育管理和師范技能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地方高校應該積極思考挖掘應用型能力培養的實踐途徑,彌補課程開設的缺陷帶給學生應用型培養的不足,可有效的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把學生培養成“厚基礎、高素質、強能力”的“多能一專”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
[1] 沈芝萍,王俊杰.體育教育專業的就業現狀與改革思路[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0,30(6):115~118.
[2] 張明偉,呂東旭.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的調查分析[J].體育學刊,2009,16(4):48~52.
[3] 王勝利,李宇明,婁 晶,唐麗.關于體育教育專業學生能力培養的研究[J].白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16(2):59~62.
[4] 李 堅.西部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綜合素質能力培養的研究[J].內江科技,2009,30(10):99~101.
[5] 吉莉安道爾、李穎譯.理解傳媒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6] 繆敏杰.對體育教育專業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思考[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21(4):44~45.
Study on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ports Science in Local College
GUO Qingxia1, WU Yanhui2
1.P.E. Dept of Tongren College,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2. The Mid-school Attached to Tongren University, Tongren Guizhou, 554300, China.
With students of Sports Science in local College as research object and through literature,interviews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paper set applied talents as its basic and analysis the problems with talent train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local college .And through th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basis to clarify the necessity of application ability of students of Sports Science in local college .It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enhance the employment abil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sports talent for local talent market.
Local college; Sports science; Application ability; Practical approaches
1007―6891(2017)03―0117―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3.30
G807.4
A
2016-10-30
2017-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