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中全
(四川警察學院思政部 四川 瀘州 646000)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體系研究
馬中全
(四川警察學院思政部 四川 瀘州 646000)
缺少傳統文化的根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事實上,千百年歷史積淀形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攝豐厚的思想教育資源,具有獨特的思想教育功效,理應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其現代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既是推動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重要途徑,更是避免思想政治教育生硬說教和簡單灌輸,而以自然流淌的方式進行的必然選擇。為此,需要從主體、客體、介體、環體等方面系統構建支持體系,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傳統文化 優秀傳統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支持體系
青年有信仰,國家才有希望。青年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需要信仰驅動,需要共識引領,需要價值導航,而綿延幾千年積淀而成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豐厚的文化滋養和思想智慧,能夠延續文化基因、凝聚思想共識、強化價值引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1]當前,世界范圍內意識形態爭奪較量靜水流深,不同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社會思潮多元多樣多變日趨凸顯,而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然而現實中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契合不盡人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如何有效地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為高校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中國在邁向現代化的歷史進程中,經歷了“五四運動”、“文化大革命”對傳統文化的無情鞭撻,改革開放過程中西方社會思潮的強勢沖擊,特別是全球化和市場經濟情勢下西方流行文化、快餐文化侵蝕消解,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在輪番批判與無情解構中逐漸遭到排斥和冷落。在這一過程中,以傳承文化為使命的高校,也受到科學主義至上思潮侵襲和工具理性思想影響,表現為強烈的專業化和科學化,使得傳統的人文主義教育逐漸式微,傳統文化教育受到冷遇。
長期以來,受我國高考教育體制的深刻影響,中小學階段學生所接受的傳統文化教育比較有限。而進入大學后,學生很快又進入劃分細致的不同學科不同專業學習,系統學習傳統文化的機會自然有限。由此,傳統文化在我國各階段教育中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直接導致青年學生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對傳統文化亦缺乏應有的認同。近些年來,國內高校出現不少大學生紛紛熱衷于過洋節的現象,如情人節、母親節、父親節、感恩節、圣誕節等,而中國傳統節日似乎已經過時。隨著經濟發展、生活富足,青年大學生花錢大手大腳,鋪張浪費現象比較嚴重,而弘揚、繼承中華民族艱苦樸素、勤勞節儉的傳統美德,卻顯得與“潮流”格格不入。不少大學生對歌星、影星等名星的生日等銘記在心,每逢同學朋友生日必送禮物搞聚會,而自己親生父母的生日卻不記得,給父母送生日禮物的大學生更是少之又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絕大部分是記錄在經典的文史作品中,但許多大學生對于這些經典作品卻并不很熱衷。凡此種種,使得他們“浮慕西化而不深知西方文化的底蘊,憎惡傳統而不解中國傳統為何物。”
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校園日漸式微,導致青年大學生普遍對傳統文化缺乏基本認知,更談不上有學習興趣。而缺少傳統文化的根基,使得一部分青年學生在不同社會思潮沖擊下不同程度地出現民族文化認同危機、文化信仰扭曲、精神家園虛空現象,嚴重制約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蘇東劇變后,美國學者約瑟夫·奈提出的“軟實力”概念迅速風靡全球。隨后,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亨廷頓提出的“文明的沖突”理論,引起了全世界對國家文化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我國開始意識到文化的吸引力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2003年,我國首次明確提出“確保國家的文化安全”的戰略目標。2007年,“軟實力”一詞首次以“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形式寫進黨的十七大報告。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可見,正是全球范圍內文化競爭日趨加劇,推動了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反思。事實上,中國越是在現代化道路上狂飆突進,就越需要仰望歷史星空、校準價值航向、補充精神給養。正是在審視現代中國反傳統思潮以及對傳統文化理性認知過程中,傳統文化的獨特功能與作用逐步得到重新認識。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身份證和象征,是中華民族區別于其他民族的惟一標志。如果喪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種。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國一切可持續發展的文化基因,是國民的精神家園和國家文化安全的靈魂。如果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于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2]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積淀而成的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一脈相承,既為一代又一代優秀中華兒女薪火傳承,其思想價值和人文精神又滋養著一批又一批中國脊梁,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支撐,更作為一種取之不盡的文化資源,以其精華為中華兒女供給養分。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能喚醒當代大學生的傳統文化基因,極大增強其傳統文化認同,提升其文化自尊自覺自信,更能賦予青年大學生現代化靈魂,有效防范外來文化沖擊與西方意識形態侵襲,確保我國文化安全,筑牢意識形態安全的籬笆。
“重德”是我國傳統文化一以貫之的重要特色和歷史積淀。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不同于西方文化的獨特人文價值和人文精神,其蘊含的豐富哲學思想、價值理念、道德規范等,歷盡時代更迭卻經久不衰,跨越時空界限而歷久彌新。我國傳統文化最豐厚的資源在人文領域,最主要特點是它鮮明的人文精神,其涵攝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具有顯而易見的以文“化人”功效,理應成為我國不同階段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然流淌中平滑進行,讓大學生在文化認同和心靈皈依中,實現從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價值目標、道德準則到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銜接、融通,從而避免生硬說教與簡單灌輸,這無論是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改進,還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都具有重要意義。文化滋養心靈,文化涵育德行,文化引領風尚。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植根于優秀傳統文化這一深厚土壤,積極發掘傳統文化的資源寶庫,并以之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感染、熏陶作用,實現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真正達到育心育德。
(一)構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支持體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中華傳統文化卷帙浩繁、博大精深,其中既有精華也有糟粕。要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特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前提是對傳統文化本身進行系統梳理和深入發掘,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而把握其思想精華與道德精髓,明確哪些方面可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滋養。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凝聚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生活經驗、生存智慧,內含豐富多樣的思想價值與人文精神。諸如在精神層面能夠激勵人、感化人、提升人精神境界與道德水準的文化,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等;在思想觀念上能夠影響人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態度的文化,如民本、性善、仁政、身正人正、忠、惠、寬、敏等;在方法論層面能夠提供給人與自然和他人打交道過程中應對困難、擺脫困境的方法的文化,如和而不同、與時俱進、物極必反、萬物并育、變常相宜等;在修養修行層面有助于個人修身養性的文化,如敬、定、靜、誠、慎獨等等。傳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當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3]因此,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核心,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教育為重點”[4],大力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大力開展以仁愛共濟、立己達人為重點的社會關愛教育;大力開展以正心篤志、崇德弘毅為重點的人格修養教育,著力完善青年大學生的道德品質,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養。
為此,必須通過繁榮和發展哲學、人文社會科學,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整理、開發和創新。在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梳理、重整基礎上,將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體系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體系有機融合,做好優秀傳統文化深層價值理念及其現代意義的挖掘和闡釋,充分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思想資源闡發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方面要避免重知識講授、輕精神內涵闡釋,真正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最豐厚的精神滋養、最突出的文化優勢,在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中贏得更多話語權,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另一方面要推進與中小學傳統文化教育的無縫銜接,使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扎根于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創新意識,增強學生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始終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脈。
(二)構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支持體系
人才隊伍建設是高校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工程。要充分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化人”功能,師資人才隊伍至關重要。一方面要避免教育者扮演生硬的“中介人”角色,在進行傳統文化融入教育時淺嘗輒止,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內容原封不動的“遞”給學生,讓大學生難以真正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浸潤,不能實現“入腦入心”;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教育者對傳統文化“過度轉換”,為“博取眼球”而將傳統文化庸俗化、低俗化、娛樂化解讀,從而使大學生喪失對傳統文化的敬畏甚至誤入歧途。由此,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作為“傳者”的教育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建設一支能夠真正勝任傳統文化教育與傳承的高水平師資隊伍顯得尤為緊迫。一是高校要加快建立一支適應傳統文化教育要求的專業教師隊伍。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非業余研究者所能勝任。高校應通過嚴格的選拔程序,挑選出那些傳統文化學養深厚、有志于傳統文化教育研究的專職教師組成專屬教師隊伍。二是全面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骨干教師和輔導員隊伍的傳統文化素養。通過定期舉辦國學教育培訓班、組織研討交流等形式,不斷提升專門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教師隊伍整體的傳統文化素養和教育能力。三是建立傳統文化教育校外專家人才庫。廣泛利用社會資源,從社會上傳統文化教研機構聘請一批造詣精深的專家學者,作為高校傳統文化教育人才隊伍的補充,定期邀請來校開展傳統文化學術講座或舉辦相關論壇,對青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涵育引領,培養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
(三)構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媒介支持體系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簡單將傳統文化傳遞給大學生,不是歷史積淀文化的復制和拷貝,其本質是文化的生產和再生產的過程,其關鍵在于時代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高校作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主體和思想文化創新的重要源泉,要在傳播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載體上下功夫,積極創新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傳播的媒介與載體,解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化、大眾化、生活化、形態化的手段和方式,讓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時代語境,深入大學生的內心,成為大學生的一種文化素養和日常行為遵循。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和普及,意識形態爭奪的主戰場轉向網絡。網絡對青年學生的影響越來越大,青年學生幾乎是無人不網、無日不網、無處不網,意識形態領域的許多新情況新問題也往往因網而生、因網而增。新興的互聯網技術已經重構了社會空間,從一定意義上說,誰贏得了互聯網,誰就贏得青年。可見,過去僅靠口耳相傳或者借助文字傳播的簡單灌輸方式顯然已不合時宜,必須運用互聯網+思維,借助新信息技術手段,培養有營養、有質感、有活力的文化傳播方式。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因時而進、因勢而新,關注青年大學生這一網絡受眾的心理特征和興趣愛好,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要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并賦予其旺盛活力,必須超越報紙、書刊等文本媒介,超越電視、廣播等傳統媒體,積極融合網絡新媒體,建構報網互動、網絡視頻、立體化直播為技術表征的新媒介體系。通過新媒介體系,嵌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溝通受眾與傳播者,使傳受交流更容易,使傳統文化傳承由精英話語向大眾話語轉換。要充分利用新媒介體系,將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機結合,使優秀傳統文化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要廣泛運用新媒介體系,將學生校園文化活動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相融合,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方式中,使校園的每一處都體現傳統文化教育的韻味,使大學生能真正觸摸、欣賞、體驗、感受它;要有效借助新媒介體系,打造網絡文化精品,推出一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線開放課程,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學習形態和生活形態,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平滑地連接在一起。
(四)構建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策制度支持體系
長期以來,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現狀不容樂觀,傳統文化教育整體上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很大程度上歸因于政府相關部門尤其是教育主管部門重視不夠,缺乏有力推動和科學指導,使得各高校傳統文化教育工作整體上處于自發狀態,更談不上整體規劃和系統推進。而政策制度內含著規范、約束、懲罰、獎賞機制,具有強制性。通過制定和完善相關政策、法規,能夠為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政策支撐和制度保障。因此,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帶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當重視頂層設計和制度安排:一方面要抓緊出臺關于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關配套政策文件,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在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以及如何落實這項工作做出明確規定,為深入貫徹落實教育部《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供有力政策制度保障;另一方面要及時制定包括課程建設、師資培養、教學研究、圖書資料建設、考評體系建設等在內的高校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實施規劃,為系統性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進入高校校園、走進課堂提供多元支撐,從而使優秀傳統文化真正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
[1]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5.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
[3]習近平.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N].人民日報,2014-02-26.
[4]教育部關于印發《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的通知[EB/OL].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4-3-28.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S7061/201403/t20140328 166543.html.
G641
A
1007-9106(2017)011-0159-04
* 本文為四川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度課題“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體系研究”(C5214017);四川省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會2015-2016年度立項課題“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體系研究”(5CSZ2015098);四川省瀘州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劃2015年度立項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持體系研究”(LZl5A05)。
馬中全(1972—),男,四川警察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