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凌煒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海南海口571100)
論中國文化創新問題
——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于凌煒
(中共海南省委黨校海南海口571100)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創新問題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習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礎,是各類創新不竭的精神動力。習總書記關于文化創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指明了方向。
中國文化文化文化創新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文化創新問題。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新”一詞被排在第一位。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其中,文化創新是一個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基礎,是各類創新不竭的精神動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把文化創新問題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習總書記指出,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牛鼻子”。他強調,“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1]人類文化歷史證明,對于民族文化藝術的保護就是與時俱進地不斷發展;對于民族文化藝術最有效的繼承就是和母體血肉相連地不斷創新,創新才有生命力。”[2]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創新思想,就要在認真學習研究習總書記關于文化創新精神的基礎上,認真查找當前我國文化創新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求我國文化發展的路徑。
進行文化創新首先要敢于正視自己文化的優點與不足,尤其是找準不足和問題,才能更好更快地的創新。“當今文化全球化進程中,我國的文化之所以處于劣勢,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但文化綜合創新能力不足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制約因素。目前,我國文化綜合創新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在于:
第一,主流文化創新精神匱乏。主流文化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受到倡導的,起著主要影響的文化。由于長期受“左”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的影響,我國主流文化至今仍存在著創新精神不足的情況。唯上唯權的意識依然嚴重,辦事脫離生活實踐,說教口吻居高臨下;本本主義的觀念依然作崇,思維定勢墨守成規,敘述方式生硬呆板,思想與表達蒼白無力、枯燥乏味;庸人懶漢的思想仍然存在,不關注和回答現實問題,只知道不食人間煙火的抽象說教,不認真傾聽和解決人民群眾的心聲與要求,空話、套話盛行。這些錯誤的思想和行為嚴重地束縛了人們的頭腦,非但沒能啟迪智慧,反而貽誤思維,妨礙了人們創造力的發揮,甚至導致一些逆反心理的產生。因此,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在西方各種文化觀念蜂擁而至、不斷滲透的情勢下,我們應該自覺地把這些錯誤的思想認識盡快地解放出來,在堅持主流文化指導地位的前提下,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不斷研究當代現實、回答當代問題,力爭推出一批社會影響力強、有理論深度、有創新價值的新成果。
第二,精英文化原創性不強。精英文化以創造和啟蒙為宗旨,它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原創性文化,創新是其生命力之所在。當今導致我國精英文化創新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一味地“拿來”。20世紀以來,中國精英文化的策略就是積極吸取和借鑒國外一切優秀文化成果。這固然有利我們自身文化的建設,但這種“拿來”的同時也造成了我們創新精神的匱乏。我們理論界的種種體系、學說和概念變成了對西方思潮和話語的學習與傳播。“自80年代以來的文藝思潮,被稱為創新的部分,幾乎全是對西方現代主義及后現代主義種種形式、手法的襲用——中國最好的批評家也只是復述西方的話語而己。”[3]這種對西方學術話語的大量引進和依賴,造成了當代中國的精英文化如果沒有西方的話語,就會出現“失語”的癥狀。二是急功近利。近代中國落伍的現實,使人們產生了一味求新圖變的心理。“言必稱現代主義和后現代主義,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界的一種新的思想僵化和文化僵化,正是這種新的思想僵化和文化僵化,造成了當下中國文化原創能力的深層弱化,使中國文化的現代化失去了文化原創的應有動力。”[4]現實生活中,各種新名詞、新文化層出不窮,但真正有新意的、有創建性的文化并不多。這種文化現象和文化思潮猶如蜻蜓點水,浮光掠影,根本沒有真正發育充分,在實際生活中發揮作用也不大,而且旋生旋滅。事實上,一味地“拿來”和急功近利都不利于創新,長此下去,勢必窒息我們文化的創新精神和原創力的生長,我們精英文化也很難走向世界。因此,要發展我國的原創文化,就要提倡文化工作者深入生活,從實踐中汲取創作的營養,在充分汲取中外優秀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增加對文化創作的大膽地設想,不斷探索原創文化發展的無限空間,努力提高我國精英文化的原創性。
第三,大眾文化平面化、模式化。在當今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面對西方大眾文化以影視、廣告、網絡等媒體如潮水般涌入中國的情形,我們的大眾文化卻在退卻中拱手讓出了大片文化市場。我們的大眾文化不再崇尚創新和追求個性,而是熱衷于模仿和復制。于是,導致了大量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的作品充斥于市場,許多作品成了用過即扔的一次性消費品。這種狀況導致了我國大眾文化的平面化、模式化,缺乏生命力和競爭力。因此,當代我國的大眾文化要想在激烈的競爭中處變不驚,陣腳不亂,發展壯大自身,就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創新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擴大文化產業的規模,并且在注重社會效益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追求經濟效益和市場份額。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積極推進文化創新是時代的要求。“一個國家或民族,能否在保持其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通過創新賦予其鮮明的時代特征,不僅關系到這個國家或民族文化的生存與發展,也關系到國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運。”[5]因此,只有從各方面大力提高我國文化的綜合創新能力,我們的文化才會煥發出蓬勃的生機,我們也才會趕上時代發展的潮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在當今競爭日益激烈的世界,一個國家的文化創新能力已經逐漸成為決定其成敗的關鍵。江澤民說:“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面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競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世界各種思想文化,歷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后的,積極的和頹廢的,展開了相互激蕩,有吸引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爭,有滲透又有抵御。總體上處于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面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面臨嚴峻挑戰。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系到廣大發展中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6](P390)可見,中國文化要想在21世紀走在人類文化的前列,贏得世人的青睞,就必須在文化全球化的進程中不斷地吐故納新、變化發展、全面創新。
怎樣進行文化創新?習近平指出:文化創新就是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7]。為此,我們的文化創新應做到:
第一,文化創新首先要實現觀念上的創新。任何創新都是從突破傳統的觀念開始的。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某種保守性,決定了文化觀念的更新與變革,相對于其他方面的更新與變革要更為艱難與緩慢。中國的文化創新之所以舉步維艱,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中國傳統觀念的包袱太重。在當今這樣一個迅速變化發展的時代,中國的文化創新必定伴隨著對傳統持續不斷的自我反省和自我批判。而文化反省需要用新觀念、新思想對傳統本身作出理性的反思。由于傳統本身不可能為我們準備好這些新觀念、新思想,因此我們需要選擇另外完全不同的價值觀念作為參照系,只有在與其他價值觀的比較中,我們才能逐漸悟出中國傳統價值觀念究竟應該如何創新。在當今這個普遍交往的時代,我們絕對不能簡單地拒絕外來文化,否則我們傳統文化的更新與重鑄就失去了參照系和催化劑。一個有自信心的民族不但不會害怕外來文化,反而會在對外來文化的吸收、消化中創新和發展自己的文化。魯迅在《集外集拾遺·關于知識階級》中曾經幽默地說:“決不會吃了牛肉自己也即變成牛肉的”。客觀而論,如果拒絕現代文明中的科學、民主、自由、市場等觀念,我們的價值觀念就無法實現與現代化的對接。
文化的創新“體現在人們的社會價值觀的變化和更新上。綜合的說,文化是一種價值,也是一種傳統體系,是經濟、社會、政治發展的提煉和結晶。……文化的現代化特征更突出地體現在傳統與現代的接軌上,它一方面表現為接受新事物時的活躍性,另一方面又表現出頑固的‘惰性’,或者說是對抗性。文化是人們的精神靈魂,因此,文化的現代化往往最突出地體現出變革的震撼性,同時也表現在傳統對變化的抗拒性。”[8](P8-9)可見,在文化創新的過程,傳統文化在其中將發生一系列的變革。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含著許多優秀成分,但不能否認,我們的文化中也有糟粕,不盡快地擺脫這些不良的文化因素,中國文化就無法創新。習總書記指出:“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這就要求人們在學習、研究、應用傳統文化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要求進行正確取舍,而不能一股腦兒都拿到今天來照套照用。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地對待、有揚棄地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9]
文化觀念的創新,不僅對文化本身的創新特別重要,而且也是社會其他一切方面創新緊密相連,既與之相適應,又起到推動其他領域現代化進程的積極作用。
第二,文化創新的途徑是融貫古今,“會通中西”,互為體用,拓展升華。“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注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后使之為我所用。”[10]文化的創新總是在前人所取得成果的基礎上的創新,中國的文化創新必然是多項有價值的文化成果的新的組合,是一個新的創造。進行文化創新,首先,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是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的題中應有之義。”[11]江澤民指出“發揚傳統和開拓創新是統一的。繼承是創新的重要基礎,創新是繼承的必然發展。”[12](P387)文化創新決不能割斷歷史,歷史本來就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當前的文化創新就是一場跨世紀的對話,割斷了與傳統歷史文化的聯系,我們就變成了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者,我們的文化創新就會成為“空中樓閣”。“不忘歷史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善于創新。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9]傳統價值觀念反映了我們曾經達到的自我意識的程度,因此,只有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充分了解,現實才比較容易定位。通過對傳統價值觀念的多維透視,我們可以發掘其現代性的價值,找到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其次,要充分吸收和借鑒世界各民族所創造的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江澤民指出:“要認真研究和借鑒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善于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營養,發展自己。”[12](P387)縱觀人類文化發展史可以發現,不同文化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是推動文化進步與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今的文化創新既是一場跨世紀的對話,也是一場跨國界的對話,盡管我們立足于當代中國,但我們要在積極的中外文化交往中走向統一時空中的文化對話,尤其是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國文化的創新當然不是全盤西化,但中西文化客觀上存在著的勢差決定了中國文化的創新必然要向西方學習。亨廷頓指出:“現代化并不一定意味著西方化。非西方社會在沒有放棄他們自己的文化和全盤采用西方價值、體制和實踐的前提下,能夠實現并已經實現了現代化。”[13](P71)吸收和借鑒西方文化的成果,要“會通中西”,走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創造性整合之路。只有既立足本民族文化,又積極吸取外來文化之所長,以補其不足,對中西文化進行辯證的綜合,才能發展自己的個性而不被別人同化,從而實現對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的雙重超越。
中國文化的創新要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實現對古今中西文化之超越。固然,在社會歷史發展行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觀念曾經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歷史畢竟已堅實地跨入當代,中國要想成功地在新的世界環境中生存下來,創新就勢在必行。當今的文化全球化非但不可怕,反而給我們的文化發展創新提供了大好的歷史機遇。在文化交流中,我們要徹底拋棄“中西”、“古今”絕對對立的陳舊思維模式,力爭在古今中外的多種文化資源之間尋求一種高度辯證的聯結,走出一條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創新之路。在新的世紀里,中國文化的創新,必須通過新的綜合與創造,一方面我們要努力完成價值系統從傳統向現代的轉換,另一方面又要超越西方文化現代性的弊端。惟有如此我們的文化才會在現代化的進程“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文化的發展,要著眼于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進行創新,我們要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習總書記關于文化創新作出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創新指明了方向。
[1]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2-24.
[2]范風國.維護文化安全淺探[N].中國國防報,2001-8-20.
[3]方寧.世紀之交中國文藝理論研究的回顧與展望[N].光明日報,1999-7-22.
[4]胡惠林.文化產業發展與國家文化安全考[J].上海社會科學院學術季刊,2000(2).
[5]方立.全球化進程中國際經濟、政治、文虎關系的相互滲透與影響[J].理論前沿,2000(21).
[6]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7]習近平.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著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Z].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研究進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上的講話.http://www.offcn.com/shenlunpd/2017/0117/4445.html.
[8]張蘊嶺.亞洲現代化透視[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9]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24.
[10]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8-16-19.
[11]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0-16.
[12]江澤民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專題摘編)[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
[13]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M].新華出版社,1999.
G641
A
1007-9106(2017)10-0006-04
*本文為2016年海南省社科基金課題“習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HNSK(YB)16-97。
于凌煒(1978—)女,中共海南省委黨校哲學教研部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