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開誼陳姿羽謝安國
(1.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710064;2.安康學院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陜西安康725000)
美國價值觀教育及其對中國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
黎開誼1陳姿羽1謝安國2
(1.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西安710064;2.安康學院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陜西安康725000)
美國在價值觀教育的途徑、方法上,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且具有特色的教育方略,通過對國民進行公民教育、品格教育和公民宗教,不斷傳輸“美國精神”,對美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助推作用。美國價值觀教育對我國青年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具有重要借鑒意義:要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掌握傳播話語權;堅持以人為本,開展價值觀“生活化”教育;重視隱性教育,增強滲透式教育;弘揚傳統文化,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倡導社會廣泛參與,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綜合教育模式;積極創造條件,引導青年學生投入社會實踐。
美國價值觀教育啟示
美國作為當今綜合國力最強大的國家,它的價值觀不僅對本國,而且對世界其它國家均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美國在長期的意識形態滲透和教育實踐中,形成了一套成熟且行之有效的教育方略,尤其是在民眾和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把主流意識形態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借鑒美國價值觀教育的方式方法,能夠為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供有利經驗,從而不斷促進我國青年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一)宗教價值觀
美國極其重視對國民的價值觀傳輸,其價值觀教育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殖民地時代。自17世紀清教徒移民北美大陸,清教徒所信仰的清教文化對美國的民族思想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逐漸發展成為美國社會的傳統文化和主體文化。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寫到,“美國人主流價值觀的淵源都可上溯到北美殖民地時代一統天下的清教信仰”。可見當時的清教文化和清教思想對美國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大影響,美國人的道德、倫理與《圣經》密不可分正是最好的證明。清教徒所倡導價值觀主要包括虔敬、謹慎、謙卑、誠實、節儉等,這些價值理念為美國社會的多數成員所認可。美國的價值觀教育將宗教教育視為主要途徑,宗教教義中所富含的道德認知和道德戒律成為了美國價值觀教育的雛形。直到今天,價值觀教育仍然是美國學校教育內容的組成部分。[1]
(二)立國文獻
《獨立宣言》、《聯邦憲法》等立國文獻,構成了美國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理論來源。《獨立宣言》是美國最重要的立國文書之一,其中蘊含著平等、民主的價值觀念。《獨立宣言》中寫道:“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并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2]《聯邦憲法》同樣包含著自由、公正等價值觀念,憲法序言即提,“我們美利堅合眾國的人民,為了組織一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正義,保障國內的安寧,建立共同的國防,增進全民福利和確保我們自己及我們后代能安享自由帶來的幸福,乃為美利堅合眾國制定和確立這一部憲法。”[3](P1791)年通過的《權利法案》,列舉了憲法中沒有明確表明的自由和權利,如宗教自由、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保留和攜帶武器的權利、不受無理搜查和扣押的權利等被美國人稱頌為“美國生活方式”的主要內容。
(三)諸道德教育思想理論
20世紀道德教育理論和實踐模式蓬勃發展,形成了幾大頗具影響力的思想流派,由于價值觀教育與道德教育在內容和方式、方法上具有相近相通性,因而為美國的價值觀教育提供了理論指導。20世紀初,以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德育理論興起,使得務實、進取和注重效率的實用主義價值觀深入人心。至60年代,相對主義德育理論開始盛行,路易斯·拉思斯等人創立了價值澄清理論,主張道德問題就是價值觀問題,認為學校在德育中應幫助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價值澄清過程。這一理論提供了一種富有實際意義的價值教育方法,但由于具有道德相對主義色彩,易造成新的價值觀混亂而并未取得理想效果。以勞倫斯·柯爾伯格為代表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提出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道德推理,從而促進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20世紀70至80年代社會學習德育理論誕生,從新的行為心理學的角度,揭示和論證了榜樣示范在兒童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機理,為學校德育提供了理論依據與實驗參照。[4]
(一)公民教育
美國作為現代公民教育理論研究的策源地,是實施公民教育最早的國家之一,其教育目的主要在于培育美國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下的合格公民。美國公民教育的內容涵蓋公民知識教育、公民意識培養和公民技能與品性的傳授、訓練,尤其注重對公民的國家意識、民主價值觀念以及道德價值觀念的培養,目的是培育資本主義政治制度下的合格公民。美國公民教育實質是一種政治教育,雖然其中包含道德教育的內容,但也是為政治教育服務的“價值教育”。美國學校通過開設一門叫做“社會研究”的綜合性課程來開展公民教育,課程貫穿于從幼兒園到12年級的整個學校教育,教學目的一般通過兩個途徑來實現,一個是直接的公民學教學,另一個是通過“歷史”“地理”學科教學等進行的間接公民教育。美國在小學階段一般主要通過“社會”課或“歷史”課教授孩子們學習有關美國政府和歷史的基本知識,初中、高中階段則進行正式的公民教育,使青年學生掌握指定課程的內容,同時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情感和行為培養。就“社會研究”課程目標而言,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提高公民素質,使他們在對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上確立正確的態度和價值觀,如公共意識、社會責任意識、自尊與尊重他人的意識等。[5]
(二)品格教育
美國品格教育思想源于20世紀80年代,形成于90年代。1987年,美國國家學校聯合會向美國教育部提出了“在公立學校塑造品格”的計劃,計劃在全國23所學校中加強品格培養。[6]美國的一些品格教育組織設計了專門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課程,旨在向青少年傳授具有共同性、普遍性的核心價值,如勇敢、誠實、守信、正義、寬容、榮譽、慷慨、友善、樂于助人等。到20世紀90年代初,“品格教育課程”已經在美國430多個城市開展,在45000多個課堂中使用。[1]品格教育的主要關注點在于改善人的道德品性,它以學校教育為基礎,強調學校、家庭和社區的通力協作,以品格特征與價值觀作為主要教學內容,旨在幫助青少年關心、理解和實踐系統的價值觀念。當今時代,以誠實、禮貌、責任、自律、愛國等核心價值觀主要內容的品格教育,成為美國學校道德教育的核心。
(三)“公民宗教”
美國信教人數居多,宗教在民眾精神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因而美國極其重視宗教在價值觀建設中的教化功能。通過宗教滲透,宣揚和灌輸價值觀念,“公民宗教”教育成為美國培育公民道德價值觀和美國精神的重要舉措。不僅教堂,家庭、學校以及各種公共場所中,都充斥著宗教文化,進行著宗教信仰灌輸和宗教道德教育。美國公民借助宗教形式表達自己對國家的堅定信念,國家則通過“公民宗教”教育培養公民的民族精神,創造性地將宗教習俗和宗教信仰轉化為政治力量,增強公民對國家精神和民族意識的認同,提高民族凝聚力并為國家政治權力提供合法性基礎。如今“公民宗教”已經成為美國人民團結的紐帶,許多高校逐漸重視通過宗教教育的途徑培育學生“我是美國人”的民族意識。
(一)美國價值觀教育的方法
美國在長期的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先后興起了價值灌輸法、價值澄清法、榜樣法、道德推理法等。由于各種方法都有其優點和缺陷,為了提高教育實效性,美國注重對各種方法進行整合和綜合運用,使學生不知不覺中學習到主流價值觀。
1.價值灌輸法。價值灌輸是指在價值觀教育中通過灌輸的形式,將基本的有關“是與非”、“對與錯”、“善與惡”的價值判斷標準和行為準則傳授給個體。[7]美國政府要求,教師在學校教育中有責任提出核心的價值觀念,并提供給學生直接學習這些價值觀念的機會與時間。
2.價值澄清法。20世紀60年代美國興起了“價值澄清”模式,以拉思斯、西蒙、哈明等人的價值澄清理論為基礎。它提倡青少年對自我價值的理解和對外來事物價值的重新認識,認為教育者的任務僅是為個體價值觀的選擇和確認提供一種情境或機會,教師、咨詢者、父母、領導者決不能企圖在青年人中直接勸導和慢慢灌輸自己的價值觀。
3.榜樣法。榜樣法來源于班杜拉的社會學習道德教育理論,該理論從新行為心理學的角度揭示了榜樣示范在兒童道德品質形成與發展中的機理和重要作用。班杜拉認為:“大部分的人類行動是通過對榜樣的觀察而習得:即一個人通過觀察他人就知道了新的行動應該怎樣做。”[8]榜樣法被廣泛應用于美國學校德育和價值觀教育之中。
4.道德推理法。該方法根據道德認知發展理論,提出在價值觀教育的過程中引入一種假定的或實際的、其價值處于“是”與“非”的兩難情境,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對“道德兩難”問題表明自己的觀點和立場,并闡述理由,[7]最后進行檢驗推理并反思個人見解。道德推理法的特色在于用一種開放格局求得學生思考各自的見解,而不在于最終達到一個統一的結論。
(二)美國價值觀教育的途徑
1.政黨和社會組織推動
政黨是美國社會核心價值觀的主要統領者和推動者,政黨活動是美國進行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途徑。政黨通過嚴謹完善的政治綱領和對其政治主張的宣傳來實現價值觀倡導和推行,普及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社會主張以及個人主義觀念,強化資產階級的民主、自由以及平等觀點。以執政黨領袖為代表的政治精英往往是國家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的倡導者和宣傳者,他們通過競選活動、就職演說、節慶講話等方式向民眾傳播符合統治階級利益的價值觀念并力求得到公民的認可和踐行。盡管美國歷屆總統在發表演說時的社會背景不同、政策主張各異,但其中都不乏價值觀念傳輸和愛國主義教育。例如肯尼迪在就職演說中講到,“不要問國家能為你們做些什么,而要問你們能為國家做些什么。”再如特朗普在就職演說中強調,“通過忠誠于我們的國家,我們會實現彼此間的忠誠。當你心懷愛國主義,你便不會再心存偏見。”美國政黨組織除了通過言論推動價值灌輸外,其政治綱領中也蘊含著一定的價值觀內涵。恩格斯指出:“一個新的綱領畢竟總是一面公開樹立起來的旗幟,而外界就根據它來判斷這個黨。”[9]政黨鮮明完善的政治綱領,不僅向社會成員宣傳著黨的立場、主張,更向公民傳播著國家的核心價值觀念,只有體現社會核心價值觀的競選綱領才能獲得民眾的支持并贏得選舉。此外,美國政黨直接領導下的美國政黨青年組織,如美國共和黨青年聯盟、美國民主黨青年組織,它們是除政黨外青年人實現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途徑,對促使美國意識形態得到青年認同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已日益成為美國政黨進行思想政治和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
除了政黨之外,非政府組織也日益成為美國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倡導者。20世紀下半葉以來,美國非政府組織迅速發展,形成了與政府部門、企業并列的“第三部門”。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處理社會問題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日益成為國家推進社會核心價值觀建設的重要力量。非政府組織關注文化教育、社會福利、醫療衛生、環境保護等公共領域,著重強調社會公益,使得公眾與政府間的信任不斷提升,為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奠定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美國非政府組織志愿性強,公眾把參與志愿活動視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高校和企業甚至把青年參與志愿活動情況作為大學錄取和應聘考核時的重要指標。
2.學校教育
學校是美國的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主要途徑,系統的學校教育是培養青少年民主、自由、個人主義等價值觀的基礎環節,美國學校主要通過有計劃的課程安排和有意識組織的各種課外活動來實施價值觀教育。學校開設歷史、文學、社會研究等課程,歷史課程主要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傳授美國精神,文學課程則教授道德價值和道德推理,給兒童提供現實中學習、模仿的事跡和榜樣,社會研究課程旨在培養學生按所知所想行動的意識和責任。美國的課程教學注重將學生本身的發展與民族精神、社會信仰、愛國主義等結合,使學生提高自身道德品質和對美國價值觀念的認同。在美國高校當中,還普遍開設了諸如“美國憲法”、“美國總統制”、“美國政治生活中的道德問題”等在內的人文類課程,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政治參與能力以及社會責任感。
美國特別注重發揮課外活動、校園環境等隱性課程的教育作用。美國研究人員德洛什認為,“在許多情況下,課外活動有助于學生實踐和運用共識性價值,以及發展良好品格特質。”[10]美國非常重視實踐環節,通常采用參觀訪問、典禮和儀式、學校服務、社區服務等課外活動形式。此外,注重發揮校園環境對價值觀教育的積極作用,不僅通過體現學校核心精神的各種校園建筑設施、人文景觀等校園物質環境,如校史紀念館、紀念碑等,使學生不知不覺接受學校所提倡的價值觀念,還使學生從包含校風、學風以及校園活動在內的校園人文環境中不斷受到校園文化氛圍的熏陶。另外,美國的學校中還設有專門機構來負責學生的生活指導和心理咨詢,高校還開設了講座和輔導課程,幫助學生認識成長中面臨的困惑及現實問題,在無形中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念、態度和行為。
3.家庭教育
每個人的成長發展無法離開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作為美國價值觀教育的重要陣地,是美國核心價值觀融入國民教育的啟蒙階段。在培養兒童的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能夠通過其所具有的權威性、感染性、及時性等特點,發揮出價值觀教育的滲透功能,同時對學校教育起到了良好的鞏固和補充。這體現在家長的價值觀念、思想理念以及道德行為往往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美國的自由、民主和更高的道德習俗等價值觀念和基本原則的傳承得益于家庭的影響和教育。與大多數國家的家長忽視孩子意愿不同,美國家庭尤其關注自主意識、選擇意識和自由觀念等個人主義價值觀的培育,注重孩子“自我中心”意識的培養。美國政府運用法律手段強制和督促家長擔負管教子女、傳播價值觀的責任。田納西州規定,學生缺課處罰家長50美元;巴爾的摩和洛亞諾克等城市規定,家長跟著犯法青少年坐牢;加州和北卡羅來納州規定,企業員工帶薪到學校了解孩子的情形。[6]
4.社會教育
美國的社會教育主要通過公共環境的熏染,大眾傳播媒介、公共文化產品以及社會名人的推動多種途徑滲透進行的。美國非常注重通過公共環境來進行價值觀教育,政府不惜斥巨資進行政治教育場所的建設。街道、教堂、校園隨處可見飄揚著的美國國旗,人們經常能夠看到展現美國資產階級革命歷程的紀念物、紀念館,如首都華盛頓建有華盛頓紀念堂、林肯紀念堂等以及眾多的博物館,這些場館記載著美國歷史及其締造者的豐功偉績。其次,在美國用杰出人物名字命名地名、城市、街道的現象十分普遍。例如,美國政府多以第一任總統華盛頓、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的名字來命名街道或是公眾地方的名稱,如今以馬丁·路德·金的名字命名的街道已達700多條。美國的這些舉措使得在公共環境中處處彰顯出美國的精神文明和歷史文化,也使公共環境成為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與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場所和生動教材。
美國非常重視發揮大眾傳媒和公共文化產品的作用,通過大眾媒體宣傳美國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和文化觀念。如通過“美國之音”,以多國語言不斷向世界各國宣傳和滲透自己的價值觀;影視等文化產品高揚個人主義和民主自由,充斥著“英雄主義”色彩,渲染“美國人拯救世界”情境,使觀眾在娛樂中不知不覺受到美國文化的熏陶。此外,美國重視發揮影星、籃球明星等社會名人的作用,通過他們的言行對公眾進行潛移默化的價值觀灌輸,對青少年價值觀的形成產生影響。
(三)美國價值觀教育的特點
1.重視隱性教育
隱性教育資源的使用和發揮是美國價值觀教育重要特色。隱性教育相對應于課堂教學中的顯性課程、正式課程,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著名教育家菲利普·杰克遜在其著作《班級生活》中提出的,當時稱之為“隱性課程”。校園文化、學校規章制度、教師身教、學生同輩群體間的互動、學校活動等是隱性教育的主要資源。美國各級各類學校都非常重視發揮利用隱性教育資源的價值觀教育功能,無論是在校園設施、建筑等物質文化中,還是校史、校風、學風等精神文化的各個方面,都能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價值觀念教育。美國政府對教師的政治素養、道德品質有嚴格規定,教師就職時要進行宣誓;重視教師群體的培養,強調教師行為和身教的規范性。在美國,街道、廣場、公司、學校等公共場所到處都飄揚著美國國旗,還有不計其數的紀念館、博物館,構成了美國價值觀教育的隱性資源,置身于公共環境的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到美國價值觀念的影響。
2.注重傳統文化和愛國精神的培養
美國建國歷史較短,但國家非常重視對本國文化傳統的弘揚,在其價值觀教育中也注重對國民的愛國主義精神的培養。這主要體現在美國的各級各類學校開設美國歷史課程、注重儀式教育,國家設定本國特有的節日、法定假日,政府建造紀念性建筑物、舉辦重大歷史文化活動等方面。為了培育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美國法律明確規定,學校都必須開設美國歷史課,對學生進行具有政治性和理論性的歷史教育。此外,學校還會經常性組織學生參觀各種歷史性場館以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美國的中小學中非常注重發揮儀式教育的作用,學生每天的課程都是從國旗致敬和效忠宣誓開始,學校組織有晨會、集會、升旗儀式、頒獎典禮、國慶典禮等,每逢傳統節日學校會舉辦歷史文化活動和文藝演出,重大活動時還會特意邀請一些社會名流、成功人士以及知名校友參加。在美國,國家設立了許多本國特有的重大紀念日,如感恩節、獨立日、總統日、馬丁·路德·金日等,通過慶祝節日、紀念活動,弘揚傳統,培養國民愛國精神,宣揚美國文化。
3.重視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教育
美國學校價值觀教育所采取的課外活動形式主要有典禮和儀式、小組活動、體育活動、學校服務、參觀紀念場所、社會調研、社區服務或志愿服務等。其中社區服務是美國一項頗具影響力的公益服務活動,例如引導大學生參與社區治理,在社區的療養院、托兒中心等機構進行公益服務,幫助社區募集資金等。它給民眾尤其是青年學生提供了接觸社會、融入社會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提升民主參與能力并踐行所學到的價值觀念,在實踐中樹立尊重他人、回饋社會、團隊協作等道德價值和品質,不僅培養了責任意識、奉獻精神,更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核心價值觀的內化。
4.學校、家庭、社會合力協作
美國的價值觀教育主張學校、家庭和社區的協作,認為如此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托馬斯·里克納提出,“新式價值觀教育要取得長久成功,必須依賴學校之外的力量。學校和社區應當共同努力,來滿足孩子們的需要,并促進他們的健康發展。”[11]美國的學校讓家長參與價值觀教育計劃的制定,協助家長在家里貫徹學校的價值觀教育課程;學校和社區共同確定價值觀教育主題和計劃,社區參與計劃的實施。[1]
5.宗教和法律發揮重要作用
宗教與法制在價值觀教育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法律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而宗教規范著人們的內心世界。”[12]在歐美國家,宗教可以說是價值觀的源泉,美國社會所推崇的主導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基督教清教文化和思想的影響。清教徒所倡導的價值觀中,例如平等自由、機會均等、謙卑謹慎、誠實待人、勤奮做事、勤儉節約、民主思想、責任使命感等等,從多方面描述了人們應當具備的美德和價值觀,并且為多數社會成員所認可與共享。同時,美國注重通過公民的宗教教育來引導社會的核心價值觀,例如在公共場所開展形式多樣的宗教聚會或儀式,學校教學安排上重視宗教灌輸,允許學生組織宗教社團或開展宗教性活動等。美國的價值觀教育除了發揮宗教的重要作用,還將法律與宗教有機結合,通過強制性的法律為核心價值觀的建設與普及提供了制度基礎和保障。美國將《獨立宣言》和《聯邦憲法》作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經典進行大力傳播和灌輸,宣揚本國的政治制度和自由、民主、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還頒布了一系列的法律規范推進核心價值觀的構建,如1862年的《莫雷爾法》、1965年的《高等教育法》、《不讓一個兒童落后法案》等,對人們的言行以及新聞出版也進行了法律上的規范。
(一)發揮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掌握話語權
美國實行兩黨制,在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兩黨競爭中,不但兩黨的立場和主張向社會成員進行了傳播,蘊含在政黨綱領和精英言論中的價值觀念也面向公眾進行了宣揚。此外,美國政府積極推行公民教育、品格教育,通過多種途徑對民眾進行價值觀傳輸。這啟示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要加強黨和政府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文化主導力。首先,要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用法律的權威來保障和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和實現。其次,黨和政府要切身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尤其是黨員干部要以身作則發揮好領導示范作用,增強對民眾的影響力、感召力,引領群眾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再次,黨和政府要加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力度,掌握多元思潮中的話語權,抵制個人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想,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力、滲透力。通過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會議精神、報刊網絡以及廣告標語等,全方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輸給廣大人民群眾。最后,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通過制定相關政策,規范和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傳播。
(二)堅持以人為本,開展價值觀“生活化”教育
價值觀的主體是個體的人,價值觀的培育需要人們積極主動地參與。美國價值觀教育以公民教育、品格教育等為主要內容,重視學生的心理咨詢和生活指導,注重受教育者的主動參與和自我教育。這啟示我們,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以人為本,注重人文關懷,從人的需要和生活出發,貼近實際、貼近生活,開展價值觀“生活化”教育。在當今“互聯網+”時代,我國價值觀建設要充分利用網絡資源,關注時下熱點,掌握民生最新動態,使價值觀教育貼近民眾現實生活,增強吸引力與時代感。學校教育中,要重視與學生的互動交流,積極引導學生的價值判斷和思考,提升學習、探索技能和判斷推理能力。此外,據相關據調查結果顯示,最有助于將價值觀教育融入學生的途徑是幫扶活動(就業、心理、獎學金等)。[13]因而,學校要重視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主體需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過程與學生的成長、發展相結合,適時給他們提供心理咨詢、就業指導、人際交往教育等,幫助他們解決就業、人際交往、情感等方面存在的困惑,增強他們對學校的歸屬感和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親近與認同。
(三)重視隱性教育,增強滲透式教育
隱性教育以受教育者為主體,具有教育過程的隱蔽性、教育途徑多樣性、教育內容豐富性等特點,注重受教育者的自主性、自愿性。美國在價值觀教育中重視隱性教育,注重顯、隱性課程的有機結合,充分運用各種隱性教育資源,將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學校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學生課外活動、公共場所建筑設施、公共環境氛圍等各個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這啟示我們,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應充分利用隱性教育資源,增強滲透式教育。我國學校設有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向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和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傳輸,但由于內容的理論性較強、學生缺乏興趣等原因,教育實效性存在不足。課堂是學生接受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時校園設施、社團活動、課外實踐以及公共環境等也承擔著價值觀的教化和熏陶功能。近年來,我國高校更加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國家和政府重視并不斷拓展隱性教育資源,公共交通工具以及社會公共場所,都標示或張貼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語或宣傳畫,在電視和網絡中也出現了傳播社會主流價值的公益廣告,這有助于青年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四)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美國在價值觀教育中極其重視對本國歷史文化傳統的宣傳和教育,將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公民生活的各個方面。國家除了要求公民掌握本國的歷史文化知識外,還通過不計其數的歷史性建筑、場所,以及重大節假日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活動等向國民傳授美國精神,激發公民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這給我國留下了深刻啟示。習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目前過“洋節”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對此,應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揚。要廣泛開展弘揚中華傳統的文化活動,廣泛開展彰顯中國精神、中國氣派的愛國教育活動,加大對我國傳統節日的宣傳力度,增強“中國味”,發揮傳統節慶日傳播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獨特優勢。重視儀式教育,在學校舉行具有象征性的活動儀式,如唱國歌、升國旗、向國旗宣誓等,渲染莊嚴氛圍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教室中懸掛獨具中國特色的文化產品,如書法、山水畫等;經常組織學生參觀紀念館、博物館等具教育意義的文化場所,使青年學生了解我國悠久歷史,增強民族優越感與認同感。
(五)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綜合教育模式
美國在價值觀教育中充分利用一切場合、通過多種平臺,對社會的核心價值觀進行推廣和宣揚,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無論是政黨、學校、家庭、社會還是民間組織、大眾傳媒,都成為了美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有力倡導者和宣傳者。這啟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要倡導社會廣泛參與,形成以家庭教育為基礎、學校教育為主陣地、社會教育積極配合的綜合教育模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到國民教育和社會生活當中。首先,家庭要有意識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使他們在日常耳濡目染中,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覺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蝕。學校應多與家長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交流,在充分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的基礎上,共同制定學生的價值觀教育計劃并實施。社區、單位應配合學校的教育實踐和社會服務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知。其次,政府要營造良好的公共環境和社會氛圍外,發揮非政府組織的價值影響力。最后,重視大眾傳媒的非系統教育,加強對大眾傳媒和新媒介的管控和利用,重視通過文化產品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弘揚主旋律。
(六)積極創造條件,強化實踐體驗
價值觀教育是一種實踐的、養成的教育,因而要注重個體的內化與行為外化。引導學生確立價值觀最有效的方式是“親自體驗與實踐”[13]。美國注重通過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和社會實踐對青年進行價值觀教育,要求學生必須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和社會義務。這啟示我們,實踐活動是價值觀踐行的重要途徑。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一方面,要完善教育教學體系,加強核心價值觀的理論灌輸和環境熏陶。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活動,如道德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等,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深刻領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真諦,達到自我教育、自覺踐行的目的。
[1]范樹成.美國核心價值觀教育探析[J].外國教育研究,2008(7):23-28.
[2]美國《獨立宣言》全文[DB/O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9512072.html,2008-03-27.
[3]1787年美國憲法[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0569a6c608a1284ac85043ba.html,2011-1-12.
[4]王少萍.現代美國道德教育理論學派德育思想述評[J].閩江學院學報,2010(4):99-103.
[5]陳立思.比較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136-138.
[6]崔志勝.美國價值觀建設及其對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啟示[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2):27-30.
[7]葛春,李會松.美國學校價值觀教育實施及對我國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09(1):47-50.
[8][美]阿伯特.班杜拉.郭占基譯.社會學習心理學[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9][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EdwardF.DeRoche,MarryM.Williams.EducationHearts andMinds:AcomprehensiveCharacterEducationFramework[M].CorwinPress,Inc,1998.
[11][美]托馬斯.里克納.美式課堂——品質教育學校方略[M].劉冰等譯,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
[12]潘玉騰.歐美國家推進核心價值觀大眾化的經驗及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2011(3):46-53.
[13]王漢林,劉誠,戴玉琴等.國外高校價值觀教育狀況及啟示[J].揚州大學學報,2013(5):7-10.
G41
A
1007-9106(2017)10-0018-07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研究”(項目編號:14XKS029)。
黎開誼(1968—),男,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陳姿羽(1992—),女,長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謝安國(1963—),男,安康學院政治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