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洋
(沈陽大學遼寧沈陽110044)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現代解讀及其教育探討
劉靜洋
(沈陽大學遼寧沈陽110044)
中華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演化的結晶,其對社會及人格理想的追求,對整體及和諧統一的強調,均與現代社會與人的發展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要求相符,在現代社會中表現出突出生命力。本文立足現代視角,針對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以解讀,同時對其教育對策進行了探討。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代解讀教育思考
隨著全球化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當今世界的交鋒,已經轉變為文化的交鋒、交流與交融。經濟全球化浪潮不僅實現了對世界市場的開拓,同時推動了世界文化空氣在全球范圍內的流動滲透。就當代中國發展來說,不僅包含著政治、經濟的發展,而且包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且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構成了當代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價值之源與發展之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累積了深厚的文化底蘊,不僅肩負著維系歷史之使命,同時肩負著滋養當代之重任,是協調歷史與當代發展的重要橋梁。[1]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代表的國家領導人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進一步提升,明確提出要對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進行落實,教育部也對《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進行頒布,重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重要性。[2]以當前時代為視角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加以解讀,同時對其教育問題進行思考,是當下具有深遠現實意義的研究課題。
近代以來,我國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識上曾出現過三次分歧。上世紀初期,由陳獨秀、胡適等人發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該文化運動將民主與科學作為旗幟,倡導“反傳統、反儒教、反文言”,“反孔”與“尊孔”成為當時文化斗爭分歧焦點。在當時的中西文化交流與碰撞中,一部分人將中華傳統文化全盤否定,僅僅看到了中華傳統文化落后與保守的一面。新中國成立后,馬克思主義思想成為我國發展重要指導思想,在其指導下我國文化領域開始破舊立新,對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主張批判性繼承,在大力改造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過程中,也否定性地對中華傳統文化作出了判斷。進入改革開放階段后,在中華傳統文化態度上,初期我國開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對中華傳統文化進行批判性繼承,但從具體實施過程來看,依然比較著重“反封建”,導致許多人認為要搞好現代化建設,必須對中華傳統文化加以摒棄。在中華傳統文化認識過程中,這些分歧的出現,主要在于未正確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價值。[3]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化對于綜合國力的競爭日益重要,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現代化解讀。
(一)對社會及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突出傳統
在中華傳統文化領域中,歷代知識分子都強調人應具備崇高社會理想,而這一社會理想就是促進天下太平與大同世界的實現。因此,中華傳統文化對個人內在修養尤為強調,以期通過對個人內在修養的培養達到社會道德的完善,這種對人的人格尊嚴給予充分肯定的觀點,正是現代社會所追求的。在當前如火如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造就時代風范是現代市場經濟建設迫切需求,雖然中華傳統文化中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仍然存在一定局限性,但對國家與社會整體利益的注重,以及在事業方面“勞而不怨,欲而不貪”的職業態度,都是現代社會所倡導與追求的合理價值取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中的突出價值,正體現在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中社會理想與現代社會理想方向基本保持一致。
無論國家精神風尚,還是社會風氣,本質上來說還是需要踐行到個人品格方面。個人品格,主要與自我追求和境界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對人格修養的強調主要著重對正心篤志與禮義廉恥,對正心誠意與厚德載物以及格盡職守和自強不息的精神等積極倡導。其中,禮儀廉恥與孝道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關于個人品格的核心價值觀念。禮儀廉恥是個體修養的重要體現,中華傳統文化中所倡導的禮義廉恥在現代社會中依然適用,其所彰顯的不僅是一種人道主義,也是一種人文精神。孝道在中華傳統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在現代社會中同樣如此,被視為“國之四維”。[4]但在如今社會發展中,孝道卻走到了需要進行立法的地步。黨的十八大以來,對社會及人格理想的發展尤其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這一突出傳統,緊密地貼合了現代主旋律,對現代社會與人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作用。
(二)強調整體及和諧統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高價值原則
中華傳統文化在倫理精神上,最核心的內容在于對“天人合一”的倡導與對“仁愛”的倡導,前者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后者強調人際關系的和諧統一。概括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種以和諧為原則的整體性的人文主義精神。《莊子》在“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方面的追求,已經將人與自然看作統一整體,認為人僅僅是萬物中一部分。《深察名號》中“天人之際,合而為一”,以及《陰陽義》中“以類合之,天人一也”等觀點,均表明中華傳統文化中對人倫關系與社會人事的認識,是以天道、自然法則為基礎的,并主張人應對自然之道進行效法,人應對普遍規律進行服從,實質上已經包含了現代社會中所倡導的人從屬于自然,必須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正確加以處理的理念。[5]
在人際關系的處理上,中華傳統文化中也提出了許多有效規范與準則,其中“仁愛”這一倫理精神對人性關懷與生命關注最為典型,在現代社會中也依然適用。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仁愛”精神,是立足于人的本性而提出的,強調人性本善,目的在于倡導人與人之間應彼此互惠互愛,只要每個人都具備一顆仁愛之心,人際關系將和諧有序。最具意義的是,中華傳統文化提出通過“仁愛”思想對人際關系進行處理時,同時對具體行為規范加以提出,且將其分為低層次和高層次兩大目標,指出“仁愛”在低層次目標上應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高層次目標上應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將人的行為價值取向同和諧社會建設目標統一起來,有助于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6]
(一)教育前提: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基礎進行理性認識
任何一種文化的形成,都與其生長環境密切相關,中華傳統文化亦不例外。在其產生的經濟基礎上,主要依托于小農經濟生產方式;從其產生的政治基礎來看,為封建集權體制;從其產生的社會基礎來看,為日出而作與日落而息的封閉生活環境。總體來看,中華傳統文化在生長環境上與現代生活其實格格不入。當前時代已經進入全球化時代,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在教育過程中應對其產生基礎形成正確認識,將其有利于現代生活與社會發展的成分提煉出來,對現代社會所需的優秀傳統文化加以學習,這也是其教育前提。所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應保持平和心態和冷靜思考,不能將過重歷史責任完全賦予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以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轉變為一種功利性事業。如社會中的許多國學班,在啟蒙教學上,依然對《三字經》、《弟子規》等加以教授,但對這些讀物重新進行審視時,便會發現,這些內容因未經過改造與引導,許多都已經不符合當下價值觀念,反而會對社會產生一定副作用。[7]所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中,應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基礎與特征有理性認識,合理地承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命。
(二)教育基礎:對中華傳統文化文本精粹進行批判性改造與選擇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說,其最主要載體為文本教材,文本教材質量的好壞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質量直接相關,對中華傳統文化文本精粹進行批判性改造與選擇,是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基礎。[8]在對中華傳統文化文本精粹進行批判性改造與選擇過程中,可從從三方面入手。首先,應注重從“學生”立場對教育內容加以選取。處在不同年齡段中的學生在人生認識與體悟方面也有較大差異,對中華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選擇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理解、接受能力以及學習需求加以改造與選擇,切忌“泛道德化”傾向。即切忌將中華傳統文化中道德意識進行無限擴張,越位侵犯到學生正在學習的政治、經濟等教育領域。實質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隸屬于學校素質教育,并不能將其單純地看作對學生道德品質進行提高的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除了道德內容外,還包括文化品位、文化志趣及情懷等各種內容。所以,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上,應考慮學生發展整體性,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本精粹進行選取。其次,應通過“與傳統對話”方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進行革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多為文言文形式,在其教育過程中,應在其教育語言方面注意現代化轉換與理解,通過多媒體等現代授課方式對其進行解構,實現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對話。最后,應從“綜合統整”方向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進行構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十分豐富,在教育過程中,可將其與語文、歷史及地理、政治等多個學科綜合起來,以多個學科綜合滲透方式構建其教育過程。[9]
(三)教育關鍵:對科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進行探索
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來說,科學的教育方法為其教育關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應堅持對其批判繼承的同時堅持對其綜合創新。加強其教育一方面為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繼承與弘揚,一方面為了改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不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糟粕內容。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辨證地學習,是發展中華民族新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中華民族自信心的需要。為了保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先進性,在教育過程中必須與時俱進,體現中國現代化建設特色,在傳統文化基礎上進行綜合創新。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過程中,還應堅持對其兼收并蓄與包容海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也需要對其他民族優秀文明成果進行借鑒與學習,積極吸收其他文化長處,通過兼收并蓄來促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綿延不絕。[10]所以,當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教育過程中,必須對其現代文化和外來文化關系正確加以處理,堅持堅守并蓄與包容海涵的教育方法。
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解決可以看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及人格理想的追求,對整體及和諧統一的強調,在現代社會與人的發展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均表現出突出生命力,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是現代發展迫切需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不僅涉及其文化內涵理解,還涉及其教育開展規律和邏輯等各種問題,需要從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基礎與特征進行理性認識,對中華傳統文化文本精粹進行批判性改造與選擇,對科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方法進行探索等方面來展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李宗桂.試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J].學術研究,2013(11):35-39.
[2]胡錦濤.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J].求是,2012(01):4-8.
[3]龔群英.我國傳統文化教育的現實之困與突圍[J].中國成人教育,2015(07):52-53.
[4]高衛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三個傳播斷層反思[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34(11):21-26.
[5]駱郁廷.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的現代轉換[J].上海教育,2015(01):53.
[6]姜學斌.新媒體時代傳統文化的價值解讀[J].世紀橋,2016(3):76-77.
[7]李先明,成積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構建:理論、實踐與路徑[J].南京社會科學,2016(11):138-145.
[8]格日勒圖,陳文斌.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03):117-121.
[9]于春海,楊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內容與體系構建[J].重慶社會科學,2014(10):67-75.
[10]李國娟.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理論思考與實踐邏輯[J].思想理論教育,2015(04):64-69.
G122
A
1007-9106(2017)10-0119-03
*本文為2016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徑研究”研究成果一部分,項目編號:L16DSZ003。
劉靜洋(1979—),女,碩士,沈陽大學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