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協調發展理念的路徑探索
王海燕
(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1)
新發展理念中,協調發展是致勝要訣。實現協調發展,需要從以下路徑出發:模仿跟進與創新突破的協調發展、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協調發展、物質財富與精神世界的協調發展、市場經濟與社會系統的協調發展、中國改革與世界繁榮的協調發展和人類社會與自然生態的協調發展。
新發展理念;協調發展;路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并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這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1]。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被稱為“新發展理念”,其中協調理念是關鍵。協調發展理念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要求,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方法論指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下好‘十三五’時期發展的全國一盤棋,協調發展是制勝要訣”[2]。
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工業化的起步是比較晚的。“落后就要挨打”是近現代甚至是當代中國社會的基本共識,發展速度是中國人放在第一位的要求。但問題是,中國大規模啟動工業化的條件是十分脆弱的,“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3],毛澤東稱之為“一窮二白”,窮意味著沒有資金積累,白意味著沒有科學技術。因此,中國人選擇了一條當時世界上發展速度最快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蘇聯的工業化模式。相比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化,德日美的第二次工業化,蘇聯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工業化速度是最快的,并且強大的工業實力在戰勝法西斯德國的過程中得到有效驗證。基于農業社會現實和工業化成本的考慮,中國人很自然的選擇了蘇聯的發展模式。鄧小平同志發展市場經濟,倡導的也是吸收西方先進的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嚴格意義上,作為工業化的后進者,中國采取的模仿跟進的工業化模式。但到今天,中國的工業化已經基本達到工業化中期水平,發達國家可以轉讓淘汰的技術,但絕對不會轉讓高新技術,尤其是最前沿的科技。即使用資本、市場交換技術,發達國家也不會同意。因此,中國人必須以“兩彈一星”的創新精神,攻關最核心、最前沿的科技,并且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適應和引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關鍵是要依靠科技創新轉換發展動力”[4]。因此,必須在模仿跟進與創新突破中找到適當的平衡,以創新突破為主。
基于歷史經驗的總結與國家實力的現實考慮,中國的改革開放采取的是一種差異化的方式,東南沿海利用地利之便迅速發展起來,然后帶動廣大的中部和西部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但問題是,發達地區如何帶動落后地區實現共同富裕?現實的境況是,北方和西部為中國工業化提供強大的能源支持的同時,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報。更甚者,發達地區利用資金、技術、市場等方面的先發優勢進一步擴大與北方和西部的差距。因此,協調發展理念著眼于全國一盤棋,著力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中部崛起。同時,在原有格局的基礎上進一步進行頂層設計,從國內國際兩個視野重新規劃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協調發展。國內角度,幾個國家級戰略相繼提出并付實施;國際角度,一帶一路提出并效果顯現。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的協調發展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無可否認,改革開放將近四十年,中國社會物質財富的增長速度和規模已經為世界所矚目。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位,重要產品的指標多數占據世界第一位,蛋糕做的相當具有規模。相對于以前物質匱乏的時代,這確實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辯證法揭示,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制造問題的過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發展時少”[5],物質財富的豐盈并沒有實現“倉廩實而知禮節”。相反,由于對物質財富的過度強調甚至是推崇,導致物質主義、消費主義盛行,人們的精神世界出現巨大危機。近年來發生的諸多社會事件表明,中國人在解決了肚子問題之上,并沒有有效的解決精神世界的問題。政治精英理想信念缺失導致嚴重的腐敗問題,經濟精英金錢崇拜導致貧富階層仇恨,文化精英資本主導導致底線喪失,等等。精英群體的價值危機具有極強的示范效應,進而影響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甚至是行為選擇。加之媒體的無操守渲染,危害更大。因此,從國家整體實力,尤其是物質實力與精神實力的角度出發,必須實現物質進步與精神高尚的同步進化,找到切實可行的思想資源和操作路徑實現物質財富與精神世界的協調發展。
嚴格意義上,中國的改革開放是以經濟改革為主導、其他改革措施配套服務于經濟改革的改革模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來推動社會系統的轉換與完善。但問題是,社會作為一個高于經濟的巨大系統,其自身的改革與經濟改革很難做到同步。加之經濟改革對于速度和效率的高度追求,導致經濟改革的速度明顯超過社會運行邏輯整體轉換。即使出現同步變革,往往是經濟改革思維的簡單應用。對于社會邏輯與經濟邏輯并沒有做到嚴格的區分,以致經濟邏輯凌駕于社會之上。典型的就是促使經濟改革的功利主義思想蔓延至社會整個系統,導致嚴重問題。例如,教育本應是國家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服務,但出于對經濟發展的考慮,過度強調教育產業化,教育不以育人為目的而以盈利為宗旨。學校演變為企業,教師為職員,學生是產品,甚至被看作搖錢樹。醫院也不再以救死扶傷為宗旨,為單純以追求最大利益為目的,忽視病患實際需求甚至草菅人命。歸結原因,經濟邏輯對于整個社會的宰制是罪魁禍首。實事求是而言,經濟邏輯是啟動改革開放的重要激勵機制,對于財富增值和國家實力都具有重大的價值。但同時必須注意,經濟邏輯只適用于經濟領域,其他領域自有其運行的邏輯規則。因此,必須采取相應措施限制經濟邏輯的漫溢,尤其是對社會民生領域的侵蝕。而政府有必要加強科學有效的制度設計,維護社會系統的穩定進步,實現市場經濟與社會系統的協調發展。
中國社會的現代化轉型是一個漫長的系統工程。由于現代化的歷史任務艱巨復雜,中國社會的探索過程也充滿曲折。辛亥革命終結傳統的政治制度,卻造成社會系統的整體紊亂。中國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并有效建立新的政治制度,從而啟動強勁的工業化進程。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中國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原有的現代化方案進行的優化完善。可以這樣說,中國在將近二百年的歷程中更多關注國內社會各個層面的變革,囿于自身力量的有限,對于世界的關注度不高。但“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6]。目前的新階段表明,中國改革效果明顯,整體實力大大增強,并且與外部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面對世界范圍內的重大國際問題,作為一個東方大國更應承擔起該負的國際義務。“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是中國對世界發出的一個積極信號,必將對世界的長期和平繁榮做出應有的貢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過程,同樣也應該是為世界和平穩定做出貢獻的過程。中國在世界之中,世界離不開中國。
自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以來,科技文化水平迅速提高,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增強。生產力水平表征的是人類開發利用自然的程度。生產力水平越高,開發自然的強度就越大。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是人類歷史中的重大事件,意味著占當時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進入轉型階段。中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同時意味著各種自然資源、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高強度利用,必然對自然條件和生態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工業文明與農業文明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對自然條件的使用強度是超過其本身具有的。以水資源為例,工業化對水的使用強度是超過水自身的循環周期的,因此必然加劇水資源緊張甚至沖突。因此,中國社會現代化進程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資源枯竭和生態破壞。霧霾事件的持續發酵表明,中國同樣經歷了西方工業化“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這明顯有悖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因此,推進現代化必須注意處理與自然生態的關系,開發利用自然的強度必須限制在生態閥限之內。“美麗中國”就是對此作出的理論回應,恩格斯曾經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7]。
[1]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中央政治局主持會議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重要講話[EB/OL].人民網,2015-10-30.
[2]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18.
[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29.
[4]習近平.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為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探索新路[N].人民日報,2015-3-6.
[5]鄧小平年譜(1975-1997)(下).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64.
[6]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8.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
責任編輯:徐芳
F276.3
A
1674-1676(2017)04-0005-02
王海燕(1969-),女,山西國際商務職業學院思政部主任,高級講師,研究方向為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