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鑫 劉可欣
(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精神探究
何其鑫 劉可欣
(懷化學院,湖南 懷化 418008)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是賀龍、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中國工農紅軍二六軍團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而成立的,這在紅軍長征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革命最艱苦的年月里,面對強大的敵人,革命先烈們所展現的立場堅定,對黨忠誠;服從組織,顧全大局;不畏艱辛、頑強拼搏;聯系群眾,心系百姓等的革命精神,非常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發揚和光大。
湘鄂川黔;革命精神;傳承和發展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既是我國少數民族的聚集區,又是豐富紅色文化資源的聚集地,作為革命老區,這里紅色文化資源不僅數量多,而且類型全、品位高。以賀龍、任弼時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帶領的紅二六軍團創建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不但有效的接應了中央紅軍突圍的成功和長征的勝利,也有效的策應了其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而且極大的拓展了黨和紅軍的政治影響,牽制和挫敗了數十萬國民黨反動軍隊。粉碎了張國燾分裂紅軍并另立中央的陰謀,有力促進了紅四方面軍的北上會師,堅決維護了紅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的統一,為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做出了豐功偉績。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舊址永順塔臥后被人們譽為“江南延安”。由此可知,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資源、革命傳統等文化底蘊何其深厚,精神價值何其巨大。他們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又是中國共產黨革命精神和優良傳統的集中反映。因此,挖掘、研究和發揚湘鄂川黔革命精神意義重大。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是在全國各地各路紅軍被迫離開原有根據地后,在長江南岸紅軍革命運動發展中建立的唯一規模較大和范圍較廣的根據地。根據王躍飛同志《戰略的轉變偉大的勝利--記紅二、六軍團會師前后》一文載:其形成是在1933年11月,由于王明“左”傾路線錯誤和敵人的大舉瘋狂圍攻,原有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全部喪失,紅三軍在湘鄂西中央分局賀龍、夏曦、關向應等的領導下不得不轉戰鄂川邊。1933年12月,湘鄂西領導在湖北咸豐大村召開會議并決定要建立“湘鄂川黔邊”新革命根據地。其后,賀龍等領導的紅三軍積極圍繞湘鄂川黔邊輾轉作戰,努力尋求建立根據地適合地點。1934年6月湘鄂西中央分局終于決定在黔東組建革命根據地并于7月成立了黔東特區革命委員會。1934年10月24日,紅六軍團面對強敵,歷經艱險,英勇斗爭,突破重圍,成功在印江木黃與紅三軍順利會師。此后,紅三軍重新確立了紅二、六軍團番號,由賀龍、任弼時等統一指揮,兩軍團開始了聯合行動。紅二、六軍團為接應中央紅軍突圍并盡快創建湘鄂川黔邊革命根據地,為確保革命根據地順利建成,賀龍、任弼時等決定發動湘西攻勢。
1934年10月,紅二、六軍團開始從四川南腰向湘西挺進。11月便順利拿下永順縣城。此時,盤踞在湖南的軍閥頭子何鍵氣急敗壞,命令湘西軍閥陳渠珍立即圍剿,陳匆忙調集三個旅近萬人的敵人,瘋狂向永順撲來。紅軍采取避其鋒芒、主動放棄、誘敵深入、設好埋伏、聚而殲之的作戰方針,一舉殲敵3000余人,取得了革命史上著名的十萬坪大捷。11月24日至12月17日,紅二、六軍團在當地老百姓的支持下乘勝追擊,他們先拿下了桑植和大庸,隨后向沅陵方向挺進,兵圍了常德,攻占了桃源,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逐步控制了永順、大庸等縣城以及永順、大庸、桑植等縣的大部分地區和常德、龍山、保靖等縣的部分地區,為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創建打下了基礎。
1934年11月,鑒于紅二、六軍團捷報頻傳,中共中央審時度勢,電示紅二、六軍團成立中共湘鄂川黔省委,任命任弼時同志為省委書記,賀龍、關向應等同志為委員;成立省軍區,任命賀龍同志為軍區司令,任弼時同志為政委等。紅二軍紅六軍司令部、省財政部、兵工廠、隨營學校等設立在附近,其他還建有紅軍醫院、蘇維埃郭亮縣政府等。至此,以永順縣塔臥鎮為中心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正式形成。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是賀龍、任弼時等革命先輩們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建立的,這在紅軍長征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毛澤東曾在1937年稱贊賀龍同志說“賀老總有三條嘛:對黨忠誠,對敵斗爭堅決,能聯系群眾。”這是毛澤東對賀龍同志優秀品德的概括,而賀龍同志帶領的紅軍將士們立場堅定,對黨忠誠;服從組織,顧全大局;不畏艱辛、頑強拼搏;聯系群眾,心系百姓等革命精神,更值得我們發揚和傳承。
1.立場堅定,對黨忠誠的求實精神。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成立之初,時任湘鄂西中央分局書記的夏曦,由于堅持執行王明的“左”傾錯誤路線,脫離群眾,排斥不同意見。在根據地大肆捕殺所謂“改組派”、“第三黨”,解散紅軍中的黨團組織,取消蘇維埃政府。他甚至錯誤的認為黨政軍各級領導“十分之九都是改組派”。四次大肅反,殺了團以上干部773人,團以下干部戰士萬余人。當時,紅軍在巴興歸、鄂西北等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全部喪失殆盡。面對夏曦的錯誤,賀龍等革命先輩一邊極力挽救革命同志,一邊在極為艱難和痛苦的境況下保持著對黨的忠誠。
1934年6月19日,湘鄂西中央分局在現德江縣的楓鄉溪舉行會議,會上初步總結了夏曦在肅反擴大化中所犯錯誤的慘痛教訓。同年11月,任弼時、賀龍等在永順召開會議,對夏曦的錯誤進行了批評并撤銷了他所有領導職務。使夏曦的錯誤從原因、性質、結果上都得到了徹底的清理。許多被關押的同志,重新得到了黨的信任。脫離了夏曦“左”傾錯誤的干擾,重先振奮了軍心和民心,使紅軍隊伍面貌煥然一新,加之任弼時、賀龍等同志的英明指揮,紅軍酣暢淋漓地連續取得了十萬坪大捷、桃子溪大捷、陳家河大捷、忠堡大捷、板栗園大捷等,順利建成了湘鄂川黔紅軍革命根據地。盡管孤懸江南,戰略形勢不利,但由于革命根據地發展迅速,各級黨組織恢復較快,師團政治機關進一步健全,革命形勢一片大好,使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進入了興盛時期。
2.服從組織,顧全大局的獻身精神。何為大局?簡單的說,就是整個局勢,整個局面;具體而言是指一個國家、單位或集體的全局,是它們根本利益、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全面體現。對于當時處于革命危難中的紅軍而言,能否保存有生力量和革命火種,成功實現革命戰略轉移,沖破層層敵人的瘋狂圍堵,就是大局。
為這個大局,許多紅軍把生的希望留給他人,自愿留在了形勢更加危險和艱難的贛南革命根據地,克服缺吃少穿、缺彈缺藥、掩護傷員等困難,頑強的與敵人殊死搏斗,輾轉周旋,積極策應和配合主力紅軍部隊進行長征突圍。為了這個大局,賀龍帶領的湘鄂川黔根據地紅軍牽制了30余萬國民黨軍隊,有力策應了中央紅軍的長征勝利。在湘鄂川黔四次戰役中,為掩護紅軍大部隊轉移和突擊,有些部隊做出了巨大犧牲,他們從一個團打剩到一個營一個連,甚至全部犧牲。但剩下來的戰士仍然死守陣地,與敵鏖戰,為的就是讓紅軍主力部隊順利擺脫敵人。這就是賀龍等同志率領的紅二、六軍團的革命風范和大局意識。最終,由于戰士們的勇敢頑強和犧牲精神,使紅軍主力取得了長征突圍和反圍剿戰役的勝利。
3.不畏艱辛,頑強拼搏的斗爭精神。在最艱難的時候,紅3軍(夏曦到洪湖后將紅2軍團改為紅3軍)僅剩92人,但面對強大的敵人、他們臨危不懼,頑強拼搏,用鮮血和生命踐行了共產黨人的誓言。在艱苦的歲月里,軍團不斷壯大,最終發展為2萬多人。在1934年紅六軍團北上、西征及與紅二軍團會師的過程中遭到了蔣介石的瘋狂圍剿,最后返回到湘鄂革命根據地。2月26日蕭克帶領紅六軍團轉移到修水縣的石溪,做了短暫的休整。1934年3月1日,敵軍兵分兩路進行追擊,他們巧妙甩開敵人圍困繼續向西轉移。
蔣介石對于消滅紅二、六軍團計劃一再落空氣急敗壞,狠批國民黨第二縱隊司令劉膺古“督剿”不力,并給彭位仁、朱耀華等四位師長降級記過處分。由此可知紅二、六軍團戰士們的頑強與英勇了。然而,由于敵我兵力懸殊、裝備落后、實力相差實在太大,湘鄂贛邊革命根據地被迫分割成二十多個片區,導致力量過于分散,加之敵人瘋狂反撲,紅軍戰士武器糧食等給養不足,導致紅軍損傷過大,為了保留現有紅軍,他們撤退到湘贛蘇區。在此過程中,蕭克以及他所帶領的紅軍不畏艱難,不懼生死,為實現最后的會師而勇敢前行,這種精神是湘鄂川黔革命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4.聯系群眾,心系百姓的為民精神。堪稱“紅色塔臥、江南延安”的鄂川黔革命根據地,在當地中喚起了各民族特別是土家族人的革命熱情,使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當地百姓中獲得了高度擁戴和認同,有的百姓在紅軍長征離開永順后,全家一起追上紅軍,和紅軍一起參加長征。
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歲月,紅二、六軍團不僅僅依靠堅強的意志,強大的戰斗力,更是憑借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取得了革命的最終勝利。根據地時期,賀龍常說,一定要把群眾當作自己的親人,要放下架子,體察民眾疾苦,和百姓建立感情。并多次強調,沒有經過老百姓允許,不能進老百姓的屋,并制定制度、要求不能損害大眾的利益,堅決反對不相信群眾的右傾觀點和“左”的關門主義。正因如此,塔臥地區至今還流傳著一首民謠:“睡到半夜深,門口在過兵。婆婆坐起來,側著耳朵聽。不要茶水喝,又不擾百姓……媳婦你起來,門口掛個燈,照在大路上,同志好行軍。”短短民謠充分體現了軍民濃濃的魚水情。在根據地時期,永順各族人民共有八萬多人參加了紅軍,有11800余人犧牲,他們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了“江南延安,紅色塔臥”的史冊。
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重要活動所在地,更是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重要發源地和戰略轉折區。在紅軍長征過程當中,根據地吸引了圍剿紅軍的國民黨幾十萬軍隊,成功完成了牽制敵人、實行戰略轉移,策應紅軍主力長征的重大歷史任務,贏得了“江南延安”的崇高歷史地位。這即是對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生動詮釋,也是今天開展革命傳統和黨性教育的生動、鮮活資源。因此,它的存在,具有重要的歷史見證和精神教育價值。
現在的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舊址是由湘鄂川黔省委、省委黨校、省軍區、紅四分校、兵工廠和紅軍醫院等8座院子組成。在永順塔臥鎮的一座木制結構的四合院中,陳舊的墻壁木板上隱約可見紅軍當年留下的標語:“爭取獨立自由領土完整的蘇維埃中國”、“只有蘇維埃才是民族革命戰爭的領導者”、“粉碎敵人五次圍剿”等,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的這些紅色遺跡,無不印證和體現著中國工農紅軍紅二、六軍團帶領湘鄂川黔人民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斗爭中的重要歷史地位。
俗話說:“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營養劑、清醒劑”。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作為革命歷史教科書上濃墨重彩的一頁,它所留下的革命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和景仰。被稱為“江南延安”的---永順塔臥,作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重點實踐區,充分發揮其在黨員干部和廣大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導和引領作用意義重大。在當前要求黨員干部要不斷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的今天,用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精神的紅色文化意蘊來建構人們的精神世界,引導廣大黨員以史為鏡,自覺清掃思想灰塵,堅定理想信念,讓黨性教育入腦入心。這不僅能堅定人們對我黨事業的信心,更能有效地凝聚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增添光彩!
[1]永順縣委,永順縣人民政府.紅色塔臥[M].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16:3.
[2]鄧林波.見證紅二六軍團風云歲月——中國共產黨新聞網[EB/OL],2006-09-26.
[3]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紅色文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調研報告[EB/OL].龍山新聞網,2013-04-02.
[4]何其鑫,向國華,余雪源.紅色文化資源在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應用[J].江西社會科學,2013(10).
責任編輯:徐芳
D231
A
1674-1676(2017)04-0081-03
何其鑫(1968-),男,寧夏中衛人,懷化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侗族民俗文化。
劉可欣(1996-),女,湖南永順人,懷化學院學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侗族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