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坤
★政治經濟★
民族團結理論研究綜述
陳 坤
民族團結不僅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也是我國民族工作的實踐目標。在龐雜的民族團結研究領域中,對民族團結理論的探討相對比較薄弱,盡管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對民族團結的思想淵源、概念、影響因素、實踐路徑等方面其都有涉獵,但總體來看,還未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理論框架。很多的研究都停留在引用這些論述,闡述這些政策,較少從學理的角度對這些政策和論述進行深入的解析性研究。學界應進一步推進民族團結理論的探討。
團結;民族團結;民族認同
民族團結是個相當龐雜的研究領域,不僅包括民族關系的研究,也涉及民族國家建設、民族整合、民族凝聚力等問題。在浩瀚的相關資料中,如果先進行簡單的梳理,可以將其劃分為民族團結理論和民族團結實踐兩大塊,目前學界絕大多數研究都集中在民族團結實踐這一塊,涉及民族團結進步活動的方方面面。相對而言,對民族團結的理論探討就薄弱很多。利用中國知網查詢,以“民族團結”為題名的博士論文僅三篇,且都是圍繞著民族團結教育展開的研究*這三篇博士論文分別是:劉子云. 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模式研究(2015);焦敏. 民族院校大學生民族團結教育研究(2015);譚玉林. 我國民族團結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2011)。。雖然民族團結理論的專題研究嚴重滯后于實踐發展,但所幸的是,由于民族團結涉及廣泛的學科領域,仍有許多學者從不同學科領域對其積極關注,總結這些理論成果是研究民族團結的基礎工作。
(一)馬克思主義民族團結理論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理論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部分。19 世紀 40 年代,隨著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馬克思、恩格斯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為解放全人類而奮斗。這成了馬克思主義團結理論最深刻的凝練。此外,馬恩從私有制角度揭示了造成民族不團結的根本原因,由此說明了馬恩民族團結理論的階級屬性。并且分析了民族優越感、民族偏見、民族隔閡和民族差別等因素是影響民族團結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馬恩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明確提出了民族團結的基礎是建立在各民族共同利益基礎之上。許多學者,如姜勇、張麗娟[1]、李廷貴[2]等對此都有大量論述。此外,蘇昌培認為,馬克思主義的辨證唯物主義為研究民族團結提供了方法論。從哲學角度看,團結著重于研究矛盾的同一性,即各具差異性的民族如何在矛盾運動中構成對立統一。研究團結,正是為了創造條件,促成矛盾運動向民族團結方面轉化[3],這不失為研究民族團結的一個新視角。
(二)中國古代和近代民族團結思想的歷史提煉
中國是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幾千年的相互交流與融合的過程也是民族團結實踐的過程,為我們提煉民族團結理論提供了西方國家所不可比擬的深厚的歷史素材。早在1935年,在中國陷入國土被割裂的危機下,傅斯年在《獨立評論》上發表了《中華民族是整個的》的文章,強調中國的大一統。[4]而到1939年,顧頡剛和費孝通等眾多學者圍繞著“中華民族是一個”這個議題展開了影響廣泛而深遠的大討論。顧頡剛先生從歷史和社會調查的角度論證了中國境內的人們無論從血統上還是文化上都早已融合為一個民族,即中華民族。不宜將中國的漢、滿、回、蒙、藏等群體稱為“民族”,以免淪為帝國主義分化中國的工具。顧先生希望借“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論斷來團結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侵略。[4]而費孝通先生表達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我們不必否認中國境內有不同的文化,語言,體質的團體”[4],“謀求政治的統一,不一定要消除‘各種各族’以及各經濟集團間的界限,而是在消除因這些界限所引起的政治上的不平等”。[4]雖然1939年的爭論看似圍繞“民族”概念展開,但非常鮮明地展現了那一時期,西方民族理論舶來品與中國本土實際的沖突,以及在那國難當頭的危機時刻,學者們對民族團結的深刻理解,顧先生對共同的利益以及中華民族認同的強調,費先生主張通過政治上的平等來實現政治上的統一的觀點仍給我們深刻的啟示。幾十年后,費孝通先生提出了影響深遠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從學理上論證了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他認為56個民族是多元,在56個民族實體基礎上形成了一個高層次的一體,即中華民族。同時論證了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從自在狀態到近代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凝聚起中華民族大團結成為自覺的民族實體的過程。其中,對中華民族地理因素、中國古代大統一思想、漢族文化和少數民族文化的相互促進、民族之間大混雜大融合、民族認同的多層次性等方面的闡述為研究中國古代民族團結提供了學理分析[5]。
此外,很多學者對源遠流長的中國民族關系都表現了濃厚的興趣。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儒家“天下”觀的包容性內含著民族團結的價值理念,民族團結和統一的思想成為傳統政治運作的至上原則和行為方式[6]。王希恩論證了維系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的傳統因素在于古代中國特殊的社會結構、意識形態和民族關系,而這些因素在近代被打破。為使中華民族凝聚力得到更新和重構,中國開始努力鞏固自覺民族的認同,選擇確立中華民族主導意識形態和政治核心,并進行內部聚合力的整合。[7]徐杰舜闡述了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開拓邊疆與保衛祖國領土完整,從而論證了中國各民族共同締造祖國的凝聚力是中國民族團結的原因之一。[8]周競紅從歷史上民族關系發展的角度分析了促進民族關系良性發展的歷史遺產和影響民族團結的因素。[9]
(三)中國共產黨有關民族團結的理論與政策
中國共產黨的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包含有豐富的民族團結思想,對其進行梳理、歸納與解析,是架構民族團結理論體系的重要工作。就目前的研究來看,對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理論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對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政策的歷史分析以及對主要領導人的民族團結思想論述。
陳建樾詳細回溯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理念提出和逐漸明晰化的過程,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民族團結思想是建構在對多民族國家的國情認知、對多民族國家的國族厘清和關于“國族-民族”架構規劃這一基礎之上的[10]。趙鐵鎖、肖光文也從歷史的角度考察了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政策的發展完善[11]。熊坤新論述了幾代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民族團結理論的繼承和發展[12]。金炳鎬分析了鄧小平關于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理論,指出,民族團結是我國民族工作的根本性任務,是我國社會穩定和民族發展的前提;維護祖國統一、反對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意志是鄧小平關于民族團結和統一的重要理論[13]。馬和平認為十八大以來,民族團結理論被納入“四個全面”的治國理政總框架中。民族團結既是中國夢實現的基礎和前提,也是必要內涵和追求目標,民族團結的根基要建立在“四個認同”基礎上[14]。除此之外,學者們對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民族團結思想也做了研究,如冉錦惠的《論周恩來關于社會主義民族團結的理論與實踐》,姚愛琴的《李維漢民族理論與實踐研究》等。
有關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的政策比較龐雜,研究也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反對“兩種民族主義”、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少數民族的優惠政策、建構互嵌式的社會結構和社區環境等方面的研究。楊須愛系統梳理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理論”提出的思想軌跡,認為它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馬克思主義民族融合理論做出的新發展[15]。王希恩對中國共產黨關于反對兩種民族主義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歷史回溯,指出通過反對兩種民族主義,促進了民族關系的改善和國家統一的鞏固,但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19]。《民族團結云南經驗》總結了云南作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成功經驗,為進一步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提供了理論思考和實證研究[17]。王希恩分析了民族融合、交融與互嵌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指出,交融強調的是相互接納、吸收、包容和認同,是融合的進行時態或過程。“互嵌”要打破民族結構與分層結構、從業結構和人口分布結構的重合,為消除民族隔閡、實現交融創造條件。“[18]此外,譚玉林[19]、劉子云[20]的博士論文都對我國民族團結教育中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做了相應的分析。
(四)西方有關團結和族群關系的理論
西方的團結理論是近代以后逐漸產生的。有學者曾指出,西方沒有學者專門研究民族問題[21]。事實上,在西方的哲學、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學科中,團結(solidarity)理論是體現在民族國家的建構、社群主義、多元文化主義、少數人權利等一系列理論中,是與共同體、認同等概念交織在一起的。
團結這個詞最早在西方是個法律概念,其現代涵義源于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產生了自由、平等、博愛三大理念,從而奠定了現代政治思想的價值基礎,在這些思想理念的變遷中,博愛逐漸為團結所取代,由一個法律概念逐漸演變成一個社會和政治概念。
1893年,法國古典社會學家埃米爾﹒涂爾干(Emile Durkheim)把團結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中。涂爾干在其《社會分工論》中從社會學角度把團結分為機械團結和有機團結。前者存在于由群體成員的共同感情和共同信仰組成的差異性較小的前工業化社會,后者存在于因勞動分工而相互間彼此依賴的工業社會里。并且認為,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必然會從機械團結過渡到有機團結[22]。涂爾干對具有道德特性的集體意識或共同意識的強調,對大工業背景下社會團結的分析等對我們認識中國民族團結很有參考意義。
在西方政治學中,團結價值理念的凸顯,是在社群主義和自由主義圍繞羅爾斯的正義論交鋒中顯現出來的。以羅爾斯的《正義論》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是西方的核心理念。為了建構一套正義原則,羅爾斯提出了兩個原則,一是平等原則,二是差別原則,也就是要照顧最少受惠者的利益。這就要求一些人應承擔起積極義務,有為另一些人奉獻的覺悟。社群主義認為這種覺悟只能來自于共同體,即讓人們感到他們屬于同一個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中,大家都有共同的價值理念,有共同的目標和共同的命運。社群優先于個人。也就是說羅爾斯的正義理論需要團結理論作為補充。泰勒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現代國家的團結問題。他認為國家也是一個共同體,指出團結是民主制正常運轉及繁盛的一個必要條件。楊立峰的博士論文《當代政治哲學視野下的團結問題》對西方政治學中,團結問題的演變做了一個很好的梳理[23]。李義天主編的《共同體與政治團結》從共同體角度也對團結做了分析[24]。
羅爾斯的差別原則也是金里卡少數人權利理論的主要來源,金里卡論證了少數族群權利原則上是與自由、正義相一致的,他認為移民和處于不利地位的群體對多種族權利和代表權的要求主要是對這個社會包容的要求,不會威脅團結。但自治權會給社會團結造成威脅,而拒絕自治權也會破壞團結。因此,金里卡指出,自由主義理論家們面對的一個基本挑戰就是要確定在一個民主的多民族國家中實現團結的根源。泰勒認為團結的根源在于,人們尊重多民族和多種族的多樣性,并且愿意生活在一個具有各種各樣的文化形式和政治成員身份形式的國家中。這其實是一種公民素質和態度問題。羅爾斯認為應該是一種共享的正義觀,即對政治正義和社會正義問題的公共認同。但是,金里卡認為,共有的價值并不足以保證社會團結,還缺少一種因素,那就是源于共同的歷史、語言等方面的共有的認同觀念[24]。
通過對西方團結理論的簡單梳理,可以看出:西方學者對民族團結的研究是一種間接研究,主要是作為人類學、政治學、社會學的派生領域投射了一些關注。即便如此,西方學者們始終著眼于人類社會道德秩序的倫理情懷,對共同體、認同、團結三者關系的思考仍給我們研究民族團結問題很好的借鑒。
由于中文 “民族團結”在概念和話語使用中和西方文獻有不一致的地方,除了上述西方團結理論的研究,西方還有一些理論話語和社會實踐,雖然在字面上不叫“民族團結”,但其本質和中文的“民族團結”有很大的相似性。如,族際整合理論、社會融合理論等。因為,民族團結就其本質來說是追求一種和諧的民族關系的構建,西方的族際整合理論、社會融合理論都在此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
民族團結理論的核心在于探索民族團結的內在機制,挖掘民族團結的發展規律。這部分研究相對來說比較分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對民族團結概念的探討
國內學界對民族團結的定義主要有以下幾種: “民族團結是各民族間和各民族內部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結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關系。”[25]吳仕民認為,“民族團結是指不同民族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標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礎上的聯合。”[26]鄭杭生從社會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團結就是整合。民族團結“就是把分散的不同的民族聯合起來,使之成為彼此具有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動關系,并形成更大民族共同體的過程和狀態”。[27]持這種相似觀點的學者還有徐杰舜。徐杰舜指出:“民族團結是一個歷史范疇,是民族與民族之間在互動中認同的整合關系。其內涵是互動、整合與和諧,即民族與民族在互動中整合,從而達到和諧的境界”。[28]劉剛將涂爾干和卡爾霍恩的社會團結理論引入到民族團結中,認為民族團結可以理解為民族的社會團結,指多民族的個體和群體在社會中的團結,是有機團結。[29]
國外對團結概念的研究也是相當廣泛的。“民族團結”是個合成詞,由“民族”和“團結”兩詞構成。由于中文“民族”概念和西方文獻對應的概念不一致,對國外文獻的梳理,必須把“民族團結”這個概念拆開來分析。大衛﹒霍林格認為,團結是一種有意聯合(willed affiliation)的經驗。阿克塞爾﹒霍耐特從主體分析的角度把團結理解為,“一種相互影響的關系,在這層關系中,因為主體對等地相互尊重,所以他們彼此承認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24]。勞倫斯·王爾德認為,在本質上,團結是彼此支持的團體成員之間的相互同情感和責任感。斯特魯把團結定義為:“時刻準備以如下方式與他人共享資源,即,把個人的貢獻通過稅收和國家所組織的再分配而給予那些生活難以溫飽或需要的人”[24]。朱迪﹒迪安把團結界定為:人們相互期望彼此對他們之間的關系采取一種負責任的傾向或態度。[23]對比中西方團結概念,它們既相似又有差別。首先中西方團結概念都內含有責任、義務之義。其次,都代表著人們對有秩序和諧生活的向往。不同之處在于,因為歷史原因,中國各民族長期處于雜居,交往交流交融的狀態,形成了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因此,中國語境下的團結義涵更多地是描述一種客觀狀態或客觀事實,即或聯合、聚合或友好和睦或為了某一目標而協同一致的一種狀態。而作為移民國家、過去的殖民國家,西方學者筆下的團結內涵則更強調主觀的認同,即人們相互之間的依戀感、歸屬感以及自愿性。
(二)民族團結構成的要素分析
王平陵認為,民族團結的要素有物質要素和精神要素兩方面,物質是民族團結的基礎,精神要素是民族團結的內在要素[30]。蘇昌培提出了四點妨礙團結的因素:思想因素、組織因素、環境因素、利益因素,對我們正確認識民族團結的要素構成有一定的啟發[31]。王希恩認為,多民族國家和諧穩定的實現需要具備三個要素:平等的民族關系、共同的國家認同和不可分割的一體性社會聯系[32]。鄭杭生從民族團結的內涵出發,認為民族團結的構成有兩個方面:平等的民族互利和廣泛的民族認同[27]。這和王希恩的三要素論是一致的。馬戎根據戈登和英格爾的族群關系理論模型,從社會學的角度提出了影響族群關系的八個變量指標:語言使用、宗教與生活習俗的差異、人口遷移、居住格局、交友情況、族群分布、族際通婚、族群意識[33]。
(三)民族團結的實現路徑研究
絕大多數學者都認同民族團結的實現是一個可以通過自覺構建的過程。王希恩提出通過先進的國家性質、民主合理的國家形式、平等團結的民族政策來構建民族團結的關系[32]。 鄭杭生認為要構建長效的民族團結機制必須完善憲法和法律保障的平等的民族互利并且要建立廣泛的民族認同:對本民族和中華民族的認同以及“四個認同”[27]。徐磊從新疆的具體情況出發,把新疆的民族團結分為三個理論維度:民族聚團、民族結團、民族融團。他認為,民族聚團現象明顯,民族結團行為頻繁,民族融團舉步維艱[34]。劉剛分析了涂爾干和卡爾霍恩的機械團結、有機團結和公民的“公共團結”的社會團結理論,認為只有發達且民主的社會才能產生真正的團結[29]。徐杰舜認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是關鍵,強化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是核心,確認中華民族的國族地位是基石[35]。周平[36]、陳建樾[37]、嚴慶[38]等學者從民族國家建構的角度出發,提出了民族整合是多民族國家的民族治理方略,包括族際之間的關系與族類群體和國家關系兩個層面。周平認為在新形勢下,應該在族際關系中淡化“分”的傾向,強化“合”的傾向,從而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一體化,并以此來規約和引導族際關系的發展[39]。
李義天通過對以金里卡為代表的一批北美學者的研究成果的分析,指出西方為應對多民族國家的認同與團結至少有五種策略。第一種是同化政策,通過大力倡導主流民族的民族認同,并且將其樹立為國家認同,以此同化其他民族;第二種是“多元文化主義”政策,即平等地對待各民族的民族認同;第三種是“超民族認同”政策,即把構建“國家認同”當作一項專門任務,不能指望“國家認同”從各民族認同中自動地產生出來;第四種是以羅爾斯為代表的公民主義政策,即拋開民族成分,賦予人們平等的公民身份,培養具有正義感、能夠實現國家團結的公民;第五種是以金里卡所說的“共同分享的民族認同”政策,即在各民族間發現共同的價值目標和歷史記憶,從而使民族認同產生交集,構成國家認同。[24]
綜而述之,民族團結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研究偏少,還未形成體系
雖然民族團結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有關民族團結理論的系統總結并不多。盡管近幾年有逐漸增多的趨勢,人類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諸多學科領域對其都有涉獵,但總體來看,還未形成系統性、完整性的理論框架。不像對民族主義的研究已形成眾多的概念、范疇和范式,目前學界對民族團結理論的研究還是分散性的,缺乏系統而全面的探討。
(二)描述性研究居多,解析性研究較少
建國以來,為了創造民族團結的局面,我們從法律到政策都有很多的規定和保障,國家領導人關于民族團結也有很多的論述。但是,很多的研究都停留在引用這些論述,闡述這些政策,較少從學理的角度對這些政策和論述進行深入的解析性研究,探討其中的核心概念和范疇,歸納成理論體系。
理論指導實踐,為了更好地推進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發展,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理論的研究勢在必行。
[1]姜勇、張麗娟. 對馬克思、恩格斯民族團結思想的若干認識[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3期,p35-38
[2]李廷貴. 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問題的理論與實踐 [J].貴州民族研究,1983年第2期,p1-7
[3]蘇昌培. 團結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p2
[4] 馬戎. 中華民族是一個圍繞1939年這一議題的大討論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年,p290、p33-34、p65、p67
[5] 費孝通.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年,p3-38
[6] 孔兆政、張毅. “天下”觀念與中國民族團結意識的建設[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期,p40
[7] 王希恩. 中華民族凝聚力的更新和重構 [J].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p1-12
[8] 徐杰舜. 各民族共同締造祖國凝聚力作用論——中國民族團結原因分析之一 [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期,p11
[9] 周競紅. 論中國民族關系發展的歷史遺產 [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6期,p56-60
[10] 陳建樾. 激蕩與互動——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思想的提出與清晰化[J].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2期,p41-49
[11] 趙鐵鎖、肖光文. 中國共產黨民族團結政策的歷史考察 [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第3期,p51-55
[12]熊坤新、胡琦. 中國共產黨關于民族團結的理論與實踐及啟示 [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p5-9
[13] 金炳鎬. 論鄧小平同志關于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的理論 [J].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p5-10
[14] 馬和平. 十八大以來我國民族團結理論的發展及實踐[J].貴州民族研究,2015年第8期,p5-8
[15] 楊須愛. 馬克思主義融合理論在新中國的發展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出的思想軌跡 [J].民族研究,2016年第1期,p1-13
[16] 王希恩. 中國共產黨反對兩種民族主義的理論和實踐回溯 [J].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p1-14
[17] 中國社會科學院“云南省民族團結進步邊疆繁榮穩定示范區建設研究”課題組. 民族團結云南經驗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p2
[18] 王希恩. 民族的融合、交融及互嵌[J].學術界,2016年第4期,p33-44
[19] 譚玉林. 我國民族團結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p1
[20] 劉子云. 民族團結教育實踐模式研究 [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5年,p1
[21] 徐杰舜主編. 中國民族團結考察報告 [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p3
[22] [法]埃米爾﹒涂爾干. 社會分工論 [M].渠東譯,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p2
[23] 楊立峰. 當代政治哲學視野下的團結問題 [D].杭州:浙江大學,2013年,p3-6、p16
[24] 李義天主編. 共同體與政治團結 [M].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p1-39、p316-326、p202、p194、p33-38
[25] 陳永齡主編. 民族詞典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年,p348
[26] 吳仕民. 中國民族理論新編[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p283
[27] 鄭杭生. 民族團結與和諧社會建設——一種社會學的解讀[J].創新,2009年第12期,p5、p6-10、p6-10
[28] 徐杰舜. 民族團結論[N].中國民族報,2005-8-12. 006版
[29] 劉剛. 民族的社會團結——涂爾干與卡爾霍恩理論的啟示 [J].新疆社會科學,2015年第3期,p74、p71-77
[30] 王平陵. 民族團結的基本要素 [J].東方雜志,1938年第7期,p6
[31] 蘇昌培. 團結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1年,p109-118
[32] 王希恩. 多民族國家和諧穩定的基本要素及其形成[J].民族研究,1999年第1期,p10、p10-18
[33] 馬戎. 民族社會學——社會學的族群關系研究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p218-228
[34] 徐磊. 社會轉型期新疆“民族團結”理論新解 [J].新疆社會科學,2014年第3期,p74
[35] 徐杰舜. 磐石——中國少數民族團結研究報告[M].桂林:廣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p494-513
[36] 周平. 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學研究,2005年第2期,p56-60
[37] 陳建樾. 多元一體:多民族國家內部的族際整合與合法性 [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5期,p11-16
[38] 嚴慶. 民族整合的理念、格局與舉措 [J].政治學研究,2015年第1期,p11-20
[39] 周平. 中國族際政治整合模式研究[J].政治學研究,2005年第2期,p56-60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Theory of Ethnic Unity
Chen Kun
Ethnic unity is not only a hot issue of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a practical goal of our work on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ethnic unity, the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ethnic unity is relatively weak. And the ethnic unity are discussed on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concept,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path of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in anthropology, sociology, political science, philosophy, psychology, ethics, and many other fields, but a systematic theoretical framework has not been formed. Many studies have stayed in the quoted discourse and expounded policies, and hardly do in-depth analytical research from the academic point of view. Therefore, the academic community should further promote the theory of Ethnic Unity.
unity; ethnic unity; ethnic identity
C956
A
1674-8824(2017)05-0057-07
陳 坤,西華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四川南充,郵編:637000)
[責任編輯:陳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