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愷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論西方現當代的科學價值思想
吳愷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2)
在西方現當代史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科學哲學也快速進步。眾多理論流派的科學哲學家都深入探討了科學價值問題,如貝爾納、杜威、萬尼瓦爾·布什、馬斯洛、奎因、海德格爾、默頓等。他們的思想深邃而系統化,為我們今天探究科學價值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
西方現當代;科學價值;科學價值思想
1917年十月革命的爆發,標志著西方歷史邁入了現當代時期。這一時期,科學哲學快速發展,“科學主義”與“人本主義”兩大思潮交相輝映。同時,隨著歐美經濟的繁榮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傳統的科學哲學已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于是西方現當代科學哲學應運而生。這些科學哲學家形成了眾多理論流派,其中有不少學者探討了科學價值問題。本文將選取西方現當代學者中部分人物的科學價值思想進行分析和研究。
英國科學家、科學學奠基人J.D.貝爾納(1901-1971)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他自覺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從事科學研究。貝爾納相信,辯證法是對自然界規律的正確反映,它可以從“物質世界的協同斗爭中”推導出來,辯證法也是讓科學更好發揮其正面價值的指導工具。具有強烈社會憂患意識的貝爾納,不否認科學的異化和負價值,他認為科學家應積極地影響社會,以力求實現科學的正面價值。相對于默頓將科學價值的研究置于科學共同體這個“小社會”之中,貝爾納則在更大范圍的人類社會中研究科學價值。
系統闡述貝爾納科學價值思想的著作是《科學的社會功能》一書,此書主要論述了科學理論的結構和模式、科學教育、科學的應用、科學學研究的數量分析法、科學政策、科學管理等問題。在該書中,貝爾納圍繞科學的社會價值,進行了多方面的闡述,如提出國家應該為科學發展給予計劃性支持,并實行計劃與自由相結合的科學發展模式等。在書中,貝爾納對科學的價值贊嘆道:“科學為我們提供了滿足我們物質需要的手段。它也向我們提供了種種思想,使我們能夠在社會領域里理解、協調并且滿足我們的需要?!盵1]貝爾納1954年出版了《歷史上的科學》一書,此書從更廣闊的視野研究了現代科學的產生與發展,分析了科學與工業的密切關系,并從科學革命、工業革命、農業革命、社會革命相結合的視角探討了科學的價值。他在《歷史上的科學》中指出:“科學一旦被樹立為鞏固經濟和政治力量的一種手段時,科學的進步就成為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因素。”[2]
貝爾納更多體現出的是對科學負價值的擔憂,在貝爾納生活的時代,科學正面臨著許多嚴峻挑戰,這些挑戰往往來自科學本身所產生的不良社會效果。一方面,科學事業的發展很不協調,顯得雜亂無章;另一方面,科學在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經濟危機中造成了很大災難。于是,科學的正面形象受到質疑,一些反科學的非理性主義思潮開始蔓延開來,一些組織甚至要求禁止科學研究。對此,貝爾納認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本身既為我們展示了改善人類生活的前景,也為我們開辟了毀滅人類的可能性”,科學已成為一把“兼起建設和破壞的作用”的雙刃劍。[3]對于科學給現代社會帶來的種種問題,貝爾納要求人們“用批判的眼光”對科學的社會價值進行審查。貝爾納質問道:“科學的價值究竟是什么?科學怎樣才能避免其負效應?”這兩個問題一方面質疑了現代科學所起的作用,另一方面提醒我們思考“科學應當起什么樣的作用”。
貝爾納還從科學發展史角度指出,在歷史長河中,科學的變化都與當時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連。當今,科學已具有了自己的組織結構,可以成為一個依附于社會制度的子系統。這個子系統是一種社會建制,它有著自己的傳統和紀律、自己的專業工作者以及自己的資金??茖W作為一種建制,是自然科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因為自然科學的價值逐漸被社會認可后,自然科學就會形成組織機構、科學設施和行為規范等具有自身特征的建制。在這個建制中,貝爾納十分強調科學家的社會作用。貝爾納認為,隨著科學與社會結合的不斷加深,科學家和科學研究者會日益世俗化,并日益廣泛地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聯系起來。這不僅表現為科學家和技術專家人數的增加,還表現為他們在社會生活中角色的轉換。過去,科學家群體是一種“自由自在的力量”,是一些“獨來獨往、高傲怪僻”的人物,但現在他們是“拿薪金的雇員”?,F在的科學家屬于“社會勞動者”,他們開始考慮他們作為社會公民的一系列切身利益問題??茖W家們認識到,科學工作并不局限于實驗室或書桌,科學家必須關注使科學持續存在下去的社會環境。對此,貝爾納指出:“今后的任務是要使科學家的工作更加自覺、更有組織、更有效果;促使人民大眾對科學家的工作有適當的認識,而且把兩者結合起來,以便共同努力,在實踐中實現科學所能提供的價值。”[4]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的集大成者約翰·杜威(1859-1952)認為,科學在本質上是一種控制和利用自然的工具。他說:“科學是一種工具、一種方法、一套科學體系。與此同時,它是科學探究者所要達到的一種目的,因而在廣泛的人文意義上,它是一種手段和工具?!盵5]具體來說,科學是具有雙重意義的工具:一是生產物質資料的工具,即科學被轉化為技術應用于物質生產領域;二是創造精神成果的工具,即科學被作為一種實驗探索的方法生產精神產品。
杜威認為,科學不僅具有強大的物質力量,還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在物質力量方面,科學可以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為人類帶來物質方面的享受和應用技術的勃興。他說:“在物質世界中,在物質商品和物質事物的生產的世界中,過去五十年來知識和科學的進步,已使人類的活動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梢院敛豢浯蟮卣f,科學通過其在發明和技術上的應用,是近代社會中產生變化和形成人生關系的最偉大的力量??梢院敛豢浯蟮卣f,它引起了一百五十年來人類共同生活的情況的大革命。并且,從機器時代進入到電力時代以后,科學還可能引起更大的社會變化。”[6]在精神力量方面,科學能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模式,科學能幫助人們更好地認識自然界和人自身。科學與政治相結合,能促進社會的民主;科學與教育相結合,能訓練人的心智,使人具有良好的素養;科學與道德相結合,能改進人們的道德判斷;科學與宗教相結合,能讓人不輕易迷信某些教條;科學與審美相結合,能給人以美的愉悅,并更好地理解審美經驗。
杜威也認識到,如果運用不當,科學也可能帶來一定的負價值。他說:“只需引用最近的戰爭、勞資問題、經濟階級的關系,以及新科學在醫藥和外科創造了奇跡但疾病和衰弱的情況也產生并蔓延的事實,就可以說明科學的負效應?!盵7]因為科學并未從根本上改變人類的道德觀,這就決定了科學對人類造成的種種后果未必都是正面的。對此,杜威提醒道:“科學作為迄今為止最強大的控制工具所具有的潛能,給人類帶來了一個極大的挑戰?!盵8]
在杜威看來,僅僅靠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物質生產力的發展,并不能給人類帶來永久和平的生活、自由平等的制度和普遍自足的經濟。他說:“代替著世界和平,曾發生兩次世界大戰,其范圍的廣大與破壞性的嚴重,在全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代替著民主自由和平等的穩步的發展,我們看見強大的極權主義國家的興起,其徹底壓制信仰和言論自由賽過從前歷史上最專制的國家。代替著經濟的安全性的增進與消滅貧乏的運動的進展,我們看見工業危機在范圍和程度上的大增加與工人失業人數的大增加?!盵9]兩次世界大戰沖擊和粉碎了人們對科學的純粹樂觀情緒,焦慮和悲觀的陰影席卷了西方世界。于是,某些人認為戰爭的浩劫、民主制度的破壞、經濟的不穩定都是由科學的發展造成的,他們把科學當成“替罪羊”,主張回到科學非常落后的蒙昧時代。但杜威認為,這些對科學的責難是錯誤的,社會危機產生的原因并不是科學進步,而是人們沒有把科學方法應用于對人類社會生活的研究,這造成了人類關于自然物質的知識同關于人類社會的知識嚴重失衡。他總結道:“我們拒絕把那些曾應用于處理物質事物上而征服了自然的觀察、解釋和考驗的方法,應用于處理社會事物之上,應用于與人生相關的問題之中。結果,產生了我們的物質知識和我們的社會道德知識之間的一個極不平衡的狀態。這種和諧性的缺乏,是產生目前危機的一切悲慘情況的有力因素。”[10]對此,杜威提出了自己的解決之道:“把那些應用在物理和生物現象上的科學的實驗知識和方法,推廣應用到社會的和人生的事物上去,這便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如果用正規的術語表述,那就是使科學人文化?!盵11]杜威所說的“科學人文化”,并不是如科學主義或實證主義那樣將科學方法視為哲學應該效法的典范,也不是試圖將某些教條化了的自然科學方法作為普遍適用的方法移植到人文領域。他認為,不能簡單套用自然科學方法,盲目模仿自然科學只會給社會科學帶來負面影響。杜威在談到科學方法時,強調的是科學研究的開放性,即將科學理論付諸公開檢驗和公眾批評,以及科學研究內在的公開性與合作性。
萬尼瓦爾·布什(1890-1974)是美國杰出的工程師和科學管理者,他因在模擬計算領域的杰出貢獻而聞名,他是發展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的主要組織者,雷神公司的創建者之一,他也有著非常豐富的科學價值思想。布什認為,醫學、工業和軍事的發展,以及就業機會的創造,都離不開科學。他說:“將科學成就應用于實際,意味著更多的工作機會、更高的工資、更短的工時、更好的收成以及更充裕的閑暇來進行娛樂活動、從事研究工作、學習怎樣生活,而無需做那些成為過去多少年代普通人負擔的乏味的工作?!盵12]由于基礎研究能為關鍵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發提供必要的支撐,因而布什大力支持基礎科學研究,他指出:“基礎研究已成為技術進步的帶路人,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明確了?!盵13]由于二戰中歐洲傳統發達國家飽受戰爭創傷,加上美國利用戰時本國的有利環境從歐洲引進了大批的科技領軍人物,因而二戰后世界科技中心已從歐洲轉移到美國。在歐洲基礎研究能力下降的情況下,布什敏銳地覺察到,“一個在新的基礎科學知識方面依靠別國的國家,其工業發展將是緩慢的,在世界貿易競爭中所處的地位將是虛弱的,而不管它的機械技術如何”[14]。在布什看來,純粹的基礎科學研究雖然沒有直接的實用目的,但它所產生的知識和對自然規律的理解具有普遍性,這種普遍的知識提供了解答大量實用問題的方法和依據。他說:“純科學的基礎研究不能也不必給某個問題的完全具體的答案,那是應用研究的任務。相反,基礎研究一旦受命于不成熟的實際應用目的,必然斷送它的創造力?!盵15]布什把從基礎科學到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概括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生產經營”這四個階段,而且每個階段都依賴于前一個階段,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將這一范式稱之為“技術程式”?;A科學固然重要,但并不是所有機構都適宜從事基礎研究。布什提出,由國家或私人資助的學院、大學和接受捐贈的研究所這三類機構,因其研究傳統的特殊性,比較適合作為基礎研究的中心。這些機構承擔著知識保存、創新和傳遞的任務,能為科學家提供安定、和諧與自由的工作環境。在這些機構中工作的科學家,“能在一個相對擺脫了世俗偏見或商業需要的有害壓力的環境中工作”[16]。
二戰期間,布什擔任美國科學研究與發展局主任這一要職,他對于科技保障國家安全的價值有極為深刻的認識。正是在布什的領導下,美國在武器研發上始終處于國際領先地位,雷達、無線電和原子彈的研發都凝結著他的汗水。要保障國家安全,不僅需要優秀的人才和財力物力,還需要科技的力量。1939年4月,布什在寫給美國總統胡佛的信中說:“如果有了有效防御轟炸的辦法,整個世界的局勢會有很大的改變。但是據我所知,目前我們并沒有研制。即使成功的希望并不大,也是有希望的,我相信它絕非毫無用處?!盵17]不過,布什雖然高度重視科學的價值,但他沒有過度夸大科學的作用。在二戰期間,他總結到戰爭不僅是“科技問題”,還是“經營問題”。對于工程師的素質結構,他認為工程師僅僅懂科技還不行,工程師必須“懂人”,并對社會現象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判斷力。他提出:“科學本身不能為個人的、社會的、經濟的弊病提供萬能靈藥。無論是和平環境還是戰爭環境,科學僅僅是作為整個隊伍中的一員,在國家的福利事業中起作用。”[18]
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他也有著非常豐富的科學價值思想。馬斯洛認為,將價值問題納入科學研究的軌道,不僅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宗教、哲學、人文科學發展的必然邏輯。他強調,科學本身內含著價值的因素:“科學是一種人的事業,作為一種社會事業,它有目標、目的、倫理、道德、意圖,概括來說,它有價值。它自身的價值在于它創造了更多的真理、美、秩序,它合乎規律,是善與完美的統一??茖W能延長壽命并減少疾病和痛苦,使生活更豐富、更充實,消除折磨人的勞作,并能大體上造就更好的人?!盵19]在馬斯洛看來,科學本身就是建立在人類價值觀基礎之上的學問體系,科學本身就是一個價值系統。他指出:“科學自身來自于人和人的激情、利益,科學自身應該是一部倫理學法規?!茖W能尋求價值,并能在人性自身中揭示這些價值。”[20]他還看到,在科學活動中貫穿著價值選擇,而“全部科學事業都是追求‘真理’的,真理是全部科學事業為之奔忙的一切。真理被認為是一種內在的欲求,具有內在的價值和美。自然,真理也總是被列為終極價值之一。那就是說,科學是為一種價值服務的。”[21]馬斯洛進一步指出,在科學研究中企圖脫離價值規范的指導是很危險的。他認為,當科學無視價值問題時,科學只是一種工具、一種技術,可以同樣被好人或壞人所利用,納粹的集中營就是一個例證。他說:“今天,惡人有可能甚至很有可能成為更危險的、更有威脅的人,因為先進的科學技術給予他們的力量會更大?!盵22]
馬斯洛看到,僅僅有科學技術的進步,未必能帶給人類和平、友誼、寧靜和幸福;相反,在我們的時代,“文明已經到達了一個真正瀕臨災難的階段”。他認為,如果排除了科學研究中人的價值和各種評價性認知,就會造成事實與價值、知識與人格的分離。所以,當科學宣稱自己不關涉價值的時候,往往意味著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和成為一名殘忍的納粹分子并不矛盾。由此而來的后果將是非常危險的,“一旦科學被壞人利用,一旦原子彈落到了像希特勒這樣的人手里,整個人類面臨的無疑是一場更大的災難。這一危險已變得更為突出了”[23]。馬斯洛指出,唯有將視野從科學外部轉向內部,使價值深深扎根于科學研究之中,從人性的合理需求中派生出值得人們信賴的價值體系,才是真正的科學。
美國科學家、邏輯實用主義哲學家奎因(1908-2000)認為,科學是一個由許多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命題和原理構成的經緯交錯的大網,處于網絡邊緣的是政治、歷史、醫學、工程學等應用科學和人文科學,處于網絡內層的是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處于網絡中心的是數學和邏輯學。他說:“我們所謂的知識或信念的整體,從地理和歷史的最偶然的事件到原子物理學甚至純數學和邏輯的最深刻的規律,是一個人工織造物。”[24]在這里,奎因特別強調了數學和邏輯學作為方法論的價值,指出它們是構成整個科學體系的核心。奎因堅持實用主義科學價值思想,認為“一切概念系統和語言框架是根據過去經驗來預測未來經驗的工具,概念和語言的目的在于達到有效的交際和預測”[25]。在奎因看來,科學這張大網既依賴于數學和邏輯這種純推理性知識,也依賴于客觀存在的經驗事實。任何推理都需要一個前提,而從科學實驗中獲得的經驗事實正好提供了這個前提。因此,科學這張大網的核心是數學和邏輯,而大網邊緣同各種經驗事實緊密接觸,科學價值就在于發現各種規律,以更好地解釋經驗事實。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1889-1976)是存在主義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海德格爾的科學價值思想中,將科學看作人的活動和人的存在方式,科學的價值就在于對存在進行揭示。他認為,只有當人們看事物的方式發生改變時,才能把事物看作一個對象,才會對事物作專題性的理論解釋,科學理論知識才會得以產生。海德格爾曾用錘子的比喻,生動地說明了從實踐到科學理論的轉變是如何實現的。當現在使用的一把錘子太重時,意味著人們對錘子的操作要付出很大努力,這時人們視錘子為某個用具整體中的一個小工具。但當人們說錘子有三磅重時,就不再從整體關系的角度來考察錘子,而是將其作為隸屬于引力定律的一個具體物質來考慮。這樣,人們的觀點就發生了轉變,而將錘子視為與此在無關的“只是在那兒的”一個具體物質而已。于是,存在者(錘子)與世界不再是一種整體關聯的關系,而是與世界分離了,它不再在時間的世界之內,而變成了一個時空點,這有利于人們精確地研究各種具體事物。海德格爾進一步指出,科學經驗本身已包含了一種特殊的課題,此課題將知識構建和籌劃為科學理論。在此籌劃中,某個存在物所處的領域被標示出來了,并對這一領域的研究者賦予了特定的研究方法,相應的科學語言也被建構起來了??梢?,“科學形成的關鍵既不在于給予對‘事實’的觀察以更高的估價,也不在于把數學‘應用’于規定自然進程,而在于對自然本身的數學籌劃”。[26]在對自然界的數學籌劃中,起決定作用的并不是數學本身,而是“數學籌劃對先天的東西有所展開”,即這種籌劃展開了某種先天之物。因此,自然科學的特性并不在于它的精確性,也不在于它的普遍適用性,而是在于“數學中成為課題的存在者,是以其唯一能被揭示的方式而得到揭示”[27]。當對一種存在物的基本概念精確制訂出來時,其研究方法的線索、其具體的結構模型、其內涵的真理確定性、其得以建立和證實的方式等都得到了確定。而正是上述這些項目的整體,構成了一門完整的自然科學。在海德格爾看來,一切存在者以其存在方式和真理方式,把自身建立在“此在”之上。正如他所說:“唯當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當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和被展開的。唯當此在存在,牛頓定律、矛盾律才成立,真理才存在。”[28]在海德格爾眼里,科學真理不僅僅意味著理論與實在相符合,而更是一種揭示客觀存在的活動。在此活動中,從事科研的人便成為參與對存在的顯現與遮蔽的主體,因而科學不是永恒不變的,科學會永遠不斷地發展,或“科學只是在途中”。
美國著名社會學家默頓(1910-2003),是科學社會學的創始人之一。默頓認為,要對科學的社會價值和認知功能做進一步的社會學分析,就必須搞清楚科學作為一種社會建制所具備的規范結構。默頓指出,科學之所以有價值,主要是因為有科學理性和科學精神的存在;這種科學理性和科學精神,即他所提出的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主義四種規范。在默頓看來,科學研究的無私利性,實際上說明了科學真理的價值必須由全人類共同享用,科學家必須無條件地公開自己的科研成果,對科學家的這種道德要求是其他領域所無法比擬的。默頓還指出,科學必須具備普遍性原則,科學成果必須能經受同行專家的嚴格審查;科學成果的真理性與科學家的個人身份無關,可證實性是評價一個理論是否為科學的根本原則。
限于論文的篇幅,本文只探討了以上幾位思想家的科學價值思想,難免有以偏概全之弊。在此,僅當拋磚引玉,以待來哲的補充與完善。但可以看到的是,西方現當代學者對科學價值的論述,無論在內容還是研究方法上,都呈現出明顯的系統化特征。雖然其中很多思想在今天看來顯得不盡完善,但這畢竟是先哲在追求科學價值合理實現的過程中對科學價值的深入研究與探索,它為我們今天探究科學價值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考。
[1][3][5]J.D.貝爾納.科學的社會功能[M].陳體芳,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475,34,126.
[2]J.D.貝爾納.歷史上的科學[M].伍況甫,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685.
[5]約翰·杜威.論科學與社會[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165.
[6][7][9][10][11]約翰·杜威.人的問題[M].傅統先,丘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38-39,30,17,18-19,6-7.
[8]約翰·杜威.新舊個人主義——杜威文選[M],孫有中,等譯.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7:168.
[12][13]萬尼瓦爾·布什.科學——沒有止境的前沿[M],范岱年,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4,6.
[15][16][17][18]李勇.V·布什報告與美國戰后科學研究信念的建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8(3).
[19][20][21][22][23]馬斯洛.科學心理學[M].方士華,等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13:35,152,24,96,64.
[24][25]奎因.邏輯哲學[M].上海:三聯書店,1998:59,62.
[26][27][28]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下卷[M],孫周興,譯.上海:三聯書店,1996:52,53,55.
責任編輯:徐芳
B506
A
1674-1676(2017)01-0012-05
武漢大學2016年自主科研(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科學價值的評價標準及實現路徑研究”。
吳愷(1980-),男,湖北云夢人,哲學博士,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科技理論。